正文

初夏土耳其之旅(8) - 羅馬名城以弗所(Epherus)

(2023-07-04 19:33:06) 下一個

從佩加蒙往南,經過土耳其第三大城市Izmir,就來到著名的希臘古城以弗所 (Ephesus), 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Temple of Artemis)就位於以弗所。 最早的神廟由希臘移民建成,用以供奉女神阿耳忒彌斯, 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戴安娜 (Diana)所以也有文獻稱之為戴安娜神廟(Temple of Diana). 在公元前7世紀的時候神廟毀於洪水,後又重建。 但是一個叫黑若斯達特斯(Herostatus)的希臘年輕人為了出名,於公元前356年7月21日放火燒了神廟, 而他確實是“名傳千古”了。 現在英語裏的Herostratic fame 就用來指那些不折手段而得來的名譽。

後來亞曆山大大帝願意出資來重建神廟,但以弗所人拒絕了, 說"一個神為另一個神建神廟是不合適的 ("It would be improper for one god to build a temple to another"). 最終神廟在亞曆山大死後由以弗所人第三次建成, 也就是被記入西頓的安提帕特(Antipater of Sidon)的詩中的七大奇跡中的那一座。現在伊斯坦布爾的Miniaturk 公園裏有這個第三期阿耳忒彌斯神廟的模型:

 

 

重建後的神廟矗立了大約600年, 到公元246年的時候被哥特人破壞,從此再無記載,直至1869年被英國考古學家John Turtle Wood發現, 眾多發掘之物現存於大英博物館的以弗所廳(Ephesus Room)中, 而在遺址處隻有一根孤零零的石柱,似在訴說兩千年來經曆的滄桑。

 

走近以弗所古城,遠遠看見的是依山而建的大劇場。 它始建於公元前250年羅馬時期,後經多次擴建, 最終能容納25000人,是安納托尼亞地區最大的羅馬劇場。在現代包括麥當娜在內的很多歌手都在這裏舉辦過演唱會。

 

 

從大劇場往下是直通海邊碼頭的大道The Arcadiane. 在大道兩旁都是商鋪和柱廊,每根柱子上都打了洞用來放置照明的火炬。 街道的右側是體育館,碼頭旁有羅馬浴場,浴場附近時聖母瑪利亞教堂, 是第一座以基督耶穌之母命名的教堂。

 

集市區

 

塞爾蘇斯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elsus), 建於公元110年代,是希臘羅馬時期世界上第三大圖書館,僅次於亞曆山大和佩加蒙。

 

 

哈德良神廟(The Temple of Hadrian)。 哈德良是羅馬"五賢帝"之三,也是最勤勉的皇帝,沒有之一。 在他在位的21年期間,他走遍了帝國的每個角落。 他放棄了前任圖拉真皇帝的擴張戰略,認為羅馬帝國的疆域已經夠大了, 所以對外采取防禦姿態,所以有了英國著名的“哈德良長城" (Hadrian's Wall). 以弗所他前後來了兩次, 是他巡視小亞細亞地區的首站。  

 

馬賽克人行道路麵,近兩千年後依然色彩鮮豔。 左邊是一排商店。白色建築是博物館。

 

連接上下以弗所的Curetes Street. 街道兩旁是廊柱,神廟,噴泉,後麵山上是達官貴人住的高檔別墅區,當然現在都還埋在土裏。

 

路旁可以看到勝利女神Nike的雕像. 耐克的標誌就是從這裏來的。

 

圖密善神廟 (Temple of Domitian), 建於公元90年, 是以弗所最大的神廟。 

 

圖拉真噴泉(Trajan's Fountain). 噴泉上的銘文稱它建於公元2世紀,是為了紀念圖拉真皇帝而建的。 圖拉真是“五賢帝”之二,在他任期內羅馬東征北伐, 疆域達到最大。 水從位於觀賞池正中央的一根柱子上流出,柱子上矗立著圖拉真皇帝的巨大雕像。 底座上的銘文寫著"世界安息在皇帝腳下(The world rested at the emperor's feet)", 皇帝雕像腳下放置的一個圓石就象征著這一點。 如今能看到的僅是圖拉真的一隻腳和圓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