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夏土耳其之旅 (2) - 偉大之城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2023-06-28 23:31:19) 下一個

君士坦丁堡的曆史並不算長, 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這座城市於公元前 7 世紀由來自麥加拉(Megara)的希臘定居者建立,當時名為拜占庭(希臘語:Βυz?ντιον,拜占庭),所以以此為都的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 公元330年的時候,時任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tantine the Great)以此作為他龐大帝國的首都, 改名新羅馬(Nova Roma),隨後以他的名字來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le). 這以後1000多年它一直是西方文明的中心(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直至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攻克,被改名為伊斯坦布爾至今。

西方文明的精華體現在宏偉的建築上,這在君士坦丁堡隨處可見。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1453年後被改成清真寺,1935年被改成博物館,2020年又改成清真寺), 君士坦丁堡大皇宮(Great Palace of Contantinople ) , 君士坦丁堡競技場 (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等等,無一不是西方文明的象征。 奧斯曼土耳其後來修建的大皇宮(The Topkapi Palace), 藍色清真寺(The Blue Morque)等,也是建築的精品。

在君士坦丁堡1000多年的曆史中, 除1453年以外的另一次被攻陷是1204年遭第四次十字軍之禍,雖然57年後拜占庭皇室重返君堡,但帝國已經元氣大傷,終於在200年後亡於奧斯曼之手。行舟博斯普魯斯海峽,看著兩岸無數的清真寺方尖塔,心中不禁感概:基督徒之間要是沒有內訌,我們今天看到的偉大之城又該是怎樣一副景象?我們的世界又該是怎樣一個模樣?

迪奧多西方尖碑(Obelisk of Theodosius)是古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碑(大約公元前1490年),原來安放在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公元39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大帝將其運回君士坦丁堡,安放在君士坦丁堡賽馬場,即現在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曆經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

 

 

 

 

蛇柱 (Serpent Column) 是希臘人為了紀念在普拉提亞戰役(公元前479年)中擊敗波斯帝國而用青銅建造的, 最初立在希臘的德菲 (Delphi), 公元324年被君士坦丁大帝遷來君士坦丁堡, 直到17世紀末仍保持完好。 到1700年時上麵的3個蛇頭已經丟失, 現在旁邊的伊斯坦布爾考古博物館裏隻有一個蛇頭的上顎部分還在。現在這個蛇柱的底部就是當年競技場的floor level.

聖索菲亞大教堂從6世紀起就是拜占庭的官方大教堂。它直徑31米的穹頂在隨後1000多年裏都是羅馬建築的頂峰,裏麵充滿了精美細倫的與聖經和基督教有關的壁畫。可惜被奧斯曼改為清真寺後大部分都被伊斯蘭的東西覆蓋了。

大廳深處現在是穆斯林做禱告的地方

 

拜占庭風格的回廊上方的馬賽克鑲嵌壁畫還清晰可見。 這幅畫表現的是奉獻君士坦丁堡城市模型和聖索菲亞大教堂模型給聖母瑪麗亞和耶穌(聖母瑪利亞位於中央,小耶穌坐在母親的膝蓋上,兩邊分別是君士坦丁一世和查士丁尼一世)。

 

聖索菲亞出來後對麵就是藍色清真寺,所有人都不能穿鞋入內,短褲也不能進,女生必須包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