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戰亞太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太地區的爆發,與歐洲戰場有著緊密的聯係,但其根源也具有獨特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太地區的根源,是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擴張,以及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爭奪霸權和資源的矛盾。這些因素相互交織,最終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
一、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擴張
二、帝國主義列強在亞太地區的矛盾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局限性
?
?
《華盛頓海軍條約》,全稱為《限製海軍軍備條約》,於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簽訂。該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限製海軍軍備競賽、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而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的主要成果之一。
?
?
主力艦噸位比例: 條約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總噸位比例為5:5:3:1.75:1.75。這意味著美國和英國的海軍力量相同,而日本的海軍力量被限製為美英的60%。
主力艦建造限製: 條約不僅限製了各國主力艦的總噸位,還規定了主力艦的單艦噸位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406毫米)。
航空母艦噸位比例: 盡管航空母艦當時尚未成為海軍核心,條約也對其噸位進行了限製,比例同樣為5:5:3:1.75:1.75。
十年海軍假日: 條約規定,在1922年至1932年期間,五國不得建造新的主力艦,從而形成所謂的“海軍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