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認知才能開闊眼界

認人待物,不斷學習,提高商業和經濟方敏銳的洞察力
正文

美國總的貿易逆差短期內不會減少,因效率損失與成本上升而擴大。

(2025-04-30 10:19:22) 下一個

多家機構預測:若“脫鉤”持續,美國貿易逆差短期內不會減少,可能因效率損失與成本上升而略有擴大。

 

一、美國減少從中國進口的背景與趨勢

  • 關稅與脫鉤政策: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導致中國在美進口份額從2018年的21.2%下降到2023年的約13%。

  • 供應鏈多元化:美國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鼓勵企業將製造轉移至墨西哥、越南、印度等地。

  • 政治與安全考量:涉及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電信設備等)尤其明顯,技術管控成為中美貿易結構改變的重要因素。

二、替代國分析:出口結構、製造能力

  • 墨西哥:在汽車、家電等中高端製造領域對美出口大幅上升,2023年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 越南:在服裝、家具、消費電子代工等領域獲得大量訂單,但上遊零部件仍高度依賴中國。

  • 印度:在製藥、軟件、部分電子產品方麵對美出口增長顯著,但整體製造能力尚不如中越。

三、替代國商品的價格、質量與交貨效率

  • 墨西哥運輸效率高(靠近美國),但勞動力成本高於中國。

  • 越南勞動力便宜,但基礎設施、規模效應不足,交付周期波動性較大。

  • 印度製造品質量參差不齊,基礎設施改善仍需時間。

四、美國整體進口總額變化

  • 雖然中國占比下降,但美國總進口額未顯著減少,更多體現為“轉移而非削減”。例如,中國對美出口下降的同期,越南、墨西哥對美出口飆升。

  • 多數研究指出,美國企業轉向替代國采購後,單位進口成本上升,使總支出增加。

五、貿易逆差的整體影響

  • 美國貿易逆差並未因減少中國進口而改善。例如:

    • 2023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下降至約2800億美元(相比2018年減少近1000億);

    • 但整體貿易逆差仍維持在約1萬億美元以上(對墨西哥、越南、歐盟的逆差增加)。

  • 這意味著逆差“轉移”而非“縮小”,且更高的進口成本可能進一步擴大貿易逆差。

六、政府報告與經濟預測

  •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及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指出,中國之外的新興製造國家尚難完全替代中國的全產業鏈能力。

  • 多家機構預測:若“脫鉤”持續,美國貿易逆差短期內不會減少,可能因效率損失與成本上升而擴大。

  •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