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
大科學家牛頓認為:“是的”。從他的天體力學出發,可以相當完美的推算出各個行星運行的軌道。可是這些星球最初是怎樣運轉起來的呢?這個無中生有、但又是必須有的“第一推動力”究竟從何而來?於是絕頂聰明的科學天才,也終於皈依了神、信了主!
現實是: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確實是神奇的、不可思議的!
比地球上的芸芸眾生更聰明的天才科學家愛恩斯坦,把牛頓的經典力學推進到相對論的高度:他發現我們的這個三維世界的時空,其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唯一的存在。而且和你這個世界運動的速度息息相關!這就是說,這個宇宙外還有無數的宇宙,這些宇宙又有自己的星球,每個星球有自己的世界和自己的時空、維度、規律。。。
迷信科學萬能的我們,沒有看見這樣的一個事實:兩千多年前的悉達多先生,就已經告訴我們:我們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存在。在這個他稱為‘娑婆世界’之外,還有無窮的、恒河沙數般的世界!他比喻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維摩詰還當眾展示了‘芥子可容須彌’,烏泱烏泱的群眾可容於方丈之鬥室。。。說明了我們一般人固有的大和小的不可調和矛盾的概念、認知,都太狹隘了。。。
現代物理學的成就,明明白白的提醒了我們:這個五花八門的世界,說到底,不過是不同數量的中子質子電子的不同組合,形成周期表上種種的元素而構成的。中子質子電子再分下去,是越來越小的基本粒子,它們又是粒子又是波,又可知又不可知,又存在又不存在,茫茫無存,統一於虛空。虛空中,又什麽都有。世界上林林種種,甚至看似矛盾的東西,其實並無區別!一分為二,不但可以合二為一,而且相對的兩樣東西也好、概念也好、形態也好,其實不二!
這證實了幾千年前先哲們已經告訴過我們的真相:佛教哲學有所謂“不二法門”;道家有“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相對的兩樣東西,不但某種條件下可以統一,而且其實不二!
相對論的盡頭,是絕對論!對立其實不二,統一於‘空’,即是‘萬法皆空’!這個世界原來是虛擬的,如六祖慧能說的那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些原來不是‘信仰’, 而是真相!
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矛盾,馬克思、毛澤東和作為其辯證法根基的黑格爾先生錯不在此。馬恩列斯毛以及黑格爾哲學的根本錯誤在於,他隻看到了矛盾,卻拋棄了整個世界的全貌,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世界是極其複雜的、豐富多彩的,不僅存在著矛盾,還存在著非對抗性矛盾、平衡、統一、妥協。。。等等,而且一分為二後在一定情況下可以合二而一。合二而一的概念和現象也不可或缺。
幾千年前的佛教哲學思想,就已經有更高的見解和領悟:《維摩詰經》的重點是所謂“不二法門”。即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煩惱即菩提。矛盾的種種事物、思想、概念,都隻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可變易的、不是僵化不變的、從曆史的長河來看,有變、有不變,甚至是短暫的、虛幻的、萬法皆空的。一分為二不能絕對化,其實不二。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由於分別心與語言概念的執著,誤以為世界充滿對立(善/惡、生/滅、有/無等),但這些都是心識妄分,並不真實。真正的實相是“非二”,無二無別、空性平等。“生死涅槃一如”,“善惡彼此依存” —— 全部是緣起幻有。這種領悟,批判了僵化的二元對立鬥爭哲學思維,接近現代係統論、現象學、後結構主義思想的構架。與其他哲學思想的類比
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本身就是“不二”的原始整體。
黑格爾:辯證法強調對立統一,終極為“絕對理念”——近似“不二”。
現代非對偶論(Nonduality):在當代意識哲學中被廣泛重視,與“不二”幾乎完全對等。
為何“不二”才是最高智慧?世間的爭論、煩惱、執著,都根源於“對立”與“分別”。當你不再堅持“對”或“錯”,不再抓取“善”或“惡”,你會進入一個更大、更寬廣的覺性空間。不二法門不是“沒有差別”,而是“看見差別而不執著差別”。
例如白色與黑色是一對矛盾,但世界上不僅僅存在著白色與黑色,而且還存在著赤、橙、黃、綠、青、藍、紫,還存在著不黑不白(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等各種顏色,這些顏色之間、或與白色、或與黑色也可能構成矛盾。但是,在高明的畫家手裏,不但處理好、利用好這些顏色,讓它們相得益彰,和諧共處。在胡搞、擴大矛盾的初學畫畫的人手裏,就畫成一團烏鴉。再如工人與資本家是一對矛盾,但這對矛盾並不是人類社會的全部。例如從工人的角度看,工人不僅與資本家發生關係,而且還發生著更多、更廣泛的關係,例如工人與父母、工人與同學、工人與房東、工人與鄰居、工人與工友、工人與農民、工人與商人、工人與官員、工人與警察等等。離開這些關係,工人就很難在社會中生存,所以這些關係同樣也很重要,但這些關係並不一定都是對抗性的矛盾,在高明的政府或管理者手裏,該怎樣調和鼎鼐,和光同塵,就可以是互助、共贏的關係。高音和低音也是一對矛盾、七個音符加上許多半音之間也有矛盾,如果不斷狠鬥下去,都成為噪聲成不了音樂。在大師手裏,卻能彈出天籟級的樂章。一個國家、一個世界,其各類經濟、事業、企業的發展,也是有各種互相製約或矛盾的,如果在一組高明的操盤者、投資者、掌權者手裏,調整、配合得好,就可以互相促進、按比例平衡發展。連在一位廚師手裏,光了解什麽事物之間存在矛盾還不行,百味也要調和互補得恰到好處才行。
這就是說:世界上確實存在著矛盾,但矛盾的鬥爭並不是世界的唯一、絕對的處理方法。而且,世界上還存在著大量非對抗性的矛盾。這就是《矛盾論》從理論上、馬恩列斯毛等人從實踐上,主張暴力革命解決社會問題和各種問題、包括用“人定勝天”的辦法粗暴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舉措,一直誤導了一大片國家的政策和治理。造成災難性的結果。包括冷戰、大躍進、抗美援朝、十年文革、三年人禍餓死幾千萬人。。。等等。最後,連樣板性的蘇聯紅朝自己,也鬥爭得永遠解體、垮台了!隻剩了中共,還在不斷鬥下去、搞‘戰狼外交’、宣傳《長津湖》冰雕,天天在一切角度反美。。。。
如何處理好矛盾與統一,即一分為二和合二而一?有作者在《新矛盾論》一書中,深入地探討了矛盾與非矛盾——差異及同一之間的關係。作者明確指出,矛盾的本質是關係,是事物之間一種特殊的關係。在這個世界上,事物之間不僅存在著矛盾關係,而且還存在著差異與同一關係。所謂“同一”是指兩個事物是相同或一致的,所謂“差異”是指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差別與不同。例如白色與白色是同一關係,白色與黃色是差異關係,而白色與黑色則是矛盾關係。
那麽,矛盾與差異、同一之間又有什麽關係呢?作者通過一個序列來表達它們的關係:同一——差異——矛盾,通過這個序列可以看出,同一可以轉化為差異,差異可以轉化為矛盾;當然矛盾也可以轉化為差異,差異也可以轉化為同一。通過這個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出,矛盾是最大的差異,是差異之極,是事物關係中的一個極端。也就是說,如果兩個事物之間僅僅存在差異,差異也是一種矛盾,但隻有當差異達到極端的時候,矛盾才會不可調和。
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十分流行,這種觀點認為差異就是矛盾,甚至差異與對抗性矛盾沒有區別。作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差異和對抗性矛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或現象,二者不能混為一談。例如白色與黃色存在著差異,但它們並不是對抗性矛盾;手機與電腦存在著差異,但它們構不成對抗性矛盾;小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存在著差異,但他們也不是對抗性矛盾。
通過矛盾與差異、同一的關係就可以看出,對抗性矛盾是事物關係中的一個極端,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現象,所以它的普遍性遠不如差異。世界上更廣泛存在的是差異,而不是對抗性矛盾。矛盾與差異及同一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矛盾隻是世界中的一種現象,世界並不是單純的矛盾世界。
了解了矛盾與差異、同一的關係,就可以看出黑格爾哲學的錯誤所在。矛盾是一種現象,但黑格爾-馬恩列斯毛的哲學卻以管窺豹、以偏概全,用單一種的現象概括世界上所有的現象,並用特殊現象中的規律來取代世界的規律,把特殊當成普遍,把個別當成一般,所以他們的‘哲學’,必然會走向片麵和極端,必然會出現嚴重的理論錯誤,誤導 了海量革命群眾的百年實踐,造成無可估量的破壞和損失。
這就像一個嚴重色盲的人,他隻能看到紅色,而看不到其他顏色,於是他得出結論說:世界上隻存在一種顏色,毛蠱惑下的紅衛兵就聲明:要打爛舊世界,建造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黑格爾就是一個嚴重的“色盲”,他隻看到了矛盾,而沒有看到差異與同一,更沒有看到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由於對黑格爾哲學缺乏深入的認識,不少哲學家把其錯誤當成“精華”繼承。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蘇聯哲學以及中國的“鬥爭哲學”等,不僅繼承了黑格爾哲學的錯誤,而且還把這些錯誤推廣到社會實踐之中,派生出階級鬥爭、暴力革命、階級專政、路線鬥爭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百餘年來,在大力推行黑格爾哲學的國度裏,大都是矛盾叢生、鬥爭不斷、內亂不止、經濟落後、民不聊生。絕對的矛盾和鬥爭把國家推入死胡同,有的分崩離析,有的不得不改革,而更多的則是拋棄黑格爾哲學,徹底轉型。
黑格爾哲學為什麽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這是因為:錯誤的理論必然導致錯誤的實踐,而錯誤的實踐必然導致失敗。
百餘年過去了,當我們總結、反思這段曆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錯誤的理論根源之一就在於馬恩列斯毛大體上都師承黑格爾哲學。黑格爾哲學具有極大的片麵性和極端性,理論上存在著嚴重錯誤,實踐上會造成巨大危害。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對黑格爾哲學和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等等進行深入的總結與反思,肯定其曆史價值,批判其現實錯誤,杜絕其誤導和危害,對它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