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央視財經關於這次關稅戰的座談,有位發言人說美國發起關稅戰的原因之一是國內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現象,與之相比,中國則實現了全產業鏈,在製造業能力上,中國一家的產能相當於G7的總和,是全球的33%,所以我們可以在這次關稅戰麵前保持從容,冷靜應戰。
他說的對不對呢?我覺得,也對也不對,要看在什麽環境和背景下來說,如果這是市場選擇之下的結果,那就是對的,如果這是計劃出來的,尤其是動用了國家政府的力量,那就必有缺陷,不知啥時候回旋鏢就打回來了。
中國最嚴重的計劃事件就是計劃生育,這事能做成還真隻有中國,認知力是一方麵,能執行是另一方麵,放任何國家,這兩件事都不能同時成立,認知錯了,但無法執行,因為沒幾個人會聽你的;認知對了,那也就沒執行什麽事兒了;但在中國,它就是做成了,過程中發生的那些事,說出來絕對毀你三觀!
它的結果是:一孩化導致代際塌陷,家庭功能退化,421結構的巨大壓力,人倫觀念斷裂,係統性負螺旋,負擔重,風險高,社會冷。
更大的危機是再過30年,中國人口將萎縮到9億;50年後,到7億,這當然是疊加了經濟高速發展卷啊卷,房價高啊高之後人們生物性的自覺絕育現象,如此情況讓當局都有點慌了神,不管怎麽說,非自然的把一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老傳統破解成這樣,不知是執行方太偉大,還是被執行方太綿順,總之這事是做成了。
改開以後,實行了市場經濟,到了房地產這塊,多重因素雜合,終於發展成了一頭怪獸,也是世界曆史上的前所未有,極低的城鎮化率,幾十年幾乎是0發展的房地產,加合超高速的經濟增速,再加計劃經濟遺產的土地製度,出來一個計劃經濟工具與市場經濟手段的混合雙打,終於造就了一個巨大的泡沫;房地產如此,基建也類似。
這樣的發展很提氣,也很光彩,但是一旦到了償付期,就會很難看,房產和基建是需要持續的用起來才能體現價值的,一旦用度不夠,或者閑置,沒有維護,就要出大問題。
人口嚴重下滑的預期和房地產泡沫,這是兩個最大的回旋鏢,屬於幾乎無解的問題,如果犯錯無代價,那當然可以隨心所欲,但可惜這一定有代價,而且代價慘重。
中國過去四十年發展這麽塊,根本原因是站在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不斷試錯的成熟成果之上,各行各業,直接拿來就用即可,這才鑄就了經濟奇跡,如果對這一點沒有清醒認識,那將非常危險,因為可以拿來直接用的東西基本上消耗完了,後麵的發展,都是要親自去試錯的了。
全產業鏈的打造,首先是外部市場經濟思維下推動的,全球化就是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經濟推動的,你人工便宜,原材料便宜,環保要求低,那麽我到你這裏投資辦廠,輸出技術,各取所需,不管怎樣,先有飯吃;血汗工廠,環保等等,這些慢慢提升;各國的關稅,是一種保護性措施,旨在本國的一些產業不要被外部衝擊的太厲害,既然是保護,一般總是強的一方對外關稅低,弱的一方高。
但是慢慢的,在中國“優秀”體製加上對外長期超高關稅的作用下,和世界的產業融合中打造出了全產業鏈體係,這個體係成就了之後,運作起來很厲害,中國參與商業競爭一貫以來形成的,把任何高大上都拉下馬的做派,終於讓全世界都害怕了,尤其是美國。
全產業鏈能力對國家安全、經濟韌性和產業競爭力有好處,但缺點更大,首先成本高,有硬要配齊低效率的非市場化風險,更有技術瓶頸的製約,在高科技產業尤其如此。容易引發全球化衝突以及環境和社會問題。它的可持續性對經濟實力、技術創新、全球環境和政策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完全事無巨細的、自力更生的全產業鏈體係在資源和效率上是難以長期維持的,真正長效成功的策略是聚焦戰略領域,選擇性布局,結合市場機製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關稅戰的深層次原因就是有一方把生意給做成絕絕子了,企業可以搞垂直一體化,搞成了那是市場選擇,國家搞就會出問題,,尤其是在政府主導或參與之下,搞成了必定摻和許多的不公平和非市場化因素。最後養出一個吸星大法的功夫,厲害嗎?厲害的,但是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真厲害的話,有能力輸出貿易順差,讓別人跟著你都有飯吃,而不是變成產能怪獸,開動起來低價打全球,誰吃得消?怎麽能持續呢?
上周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以一種既尖銳又帶點俏皮的語氣,向中國發出挑戰:是時候調整經濟戰略了,少點出口全場緊逼,多點本土自主突破。他幾乎是在對中國說:“你們已經做了太久的‘世界工廠’,現在該讓自己人民來驅動需求了。”
我看了不禁笑了,這是在打仗呢,還是在給對手支招兒呢?的確,中國自己的內需能把產能喂飽,確實可以對貿易戰無感,可實際上不能,川普表麵上是像個癲癇病患一樣,發動關稅戰後滿嘴跑火車,但現在新的貿易體係確實在碰撞中磨合,僅此一點就說明美國做對了,中國非常不配合,其實,把改開以來中國對美國各類主要商品的關稅列一個單子對照看看,情況就一目了然了,美國實實在在連續做了近四十年的大金主(或者說冤大頭也行),誰做事不合適,那是明擺著的。
全產業鏈,如果是完全尊重市場的情況下形成的,那自然有生命力,如果不是,當大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努力已經沒有意義,它的回旋鏢,會一樣無可避免的奔襲過來!
事在“人”為,人口紅利是過去四十年發展的重要基礎。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現在誰在乎這啊。
說得對,但是千年傳統,一夕變更總是要出問題的,戛然而止和長期慣性同時出現一定會出問題。
中國所有的問題就是認知和行動的錯配,根本原因是既不尊重自然,更不尊重人,為所謂的宏大目標把人當成一個工具,連你怎麽規劃自己的家庭都要管,個人的隱私器官也是它計劃下的一件物事。
隨著人口減少,隨著新生代的躺平(生活好了,誰願意吃苦受累,就像現在懶惰的美國人),產能自然就會降下來了。
回國坐大城市的地鐵,上下班時的擁擠程度,立馬就覺得人口還是太多了。 房子是蓋多了,這點我同意。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videos/2025-04-25/roubini-weighs-in-on-tariffs-dollar-global-relations-video
我不理解為啥中國人口減少會讓政府慌神? 美國麵積和中國差不多,才三億多。 中國減少到七億仍然是多啊。何況現在機器人出現了,能幫人類幹不少事呢。要那麽多人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