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夜話

當遇到困惑時,上帝離我們太遠 , 而近在咫尺的同類又在認知上眾說紛紜。請允許我借此寶地,排遣、自說自話。
個人資料
正文

再見梵高

(2023-07-14 14:19:50) 下一個

     如今,AI 生成圖像工具垂手可得,生成出魚目混珠圖片和繪畫作品易於反掌。這種人工智能 式的繪畫贗品和垃圾充斥著虛擬空間,勢必給人們造成了藝術視覺混亂和疲勞,或許衝淡了些人們觀賞藝術經典作品的雅興。

       每當想起  AI 生成圖象步步擠壓著人們越來越狹窄的獨享人類藝術瑰寶的私密空間, 這種人類自殘式的“進步”時,沮喪不已。

       然而,當我走進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佇立在梵高向日葵畫前,身臨其境,再次見到梵高作品時,心情頓感日趨霧散:

     眼前方向各異的向日葵好像在向我傳遞著動感,大塊明黃的背景和反複不同種的黃色交織,使我目不暇給。 畫布上,顏料色塊的堆砌,在燈光打照下明亮且熠熠生輝,像是梵高剛剛扔下油畫筆刷,顏料尚顯濕重未幹…


      通常, 油畫顏料在調色板調試柔和後再抹上畫布,以便使觀賞者有個適應度。顯然,眼前的梵高向日葵一反傳統技法,徑直代替觀賞者完成了接納色彩適應過程,以原色筆觸勾勒出穿插“線條”去讓觀賞者在腦海中調試、柔和畫麵上的色調。 也許,這一歪打正著,將這一過程交還給觀賞者,意想不到地喚醒觀賞著的主觀想象,使人們瞬間從心底深處浮現“陽光明媚,心暖花開”的感受…

       應該看到,目前大行其道的人工智能生成的梵高畫風圖像,則是AI以原作為起點,借用超強的電腦算法生成的無情、無感、無故事性的圖像,先天就烙下了些無聊感, 這種圖片生成方式武斷地擠壓掉了人們的遐想空間。

       令人欣慰的是,AI 圖像先天缺失作者的個人情感滲透和人類特有的溫度傳遞,因而無法予以人們遐想的慰藉,當然也就無法替代和超越人類獨特的藝術觀賞時的感受和愉悅了。


       望著人們如百川歸海,樂於不疲地從世界各地聚攏在經典前麵,欣賞、徘徊和佇足,我在想,相較於來勢洶洶的人工智能,人們風聲鶴唳之狼狽,此時在這裏渡過人類尚未被AI攪亂的藝術欣賞的瞬間,也許是人類少有的有尊嚴的時刻…

       如果有人問,梵高畫作好在哪裏?

      我的感覺是,也許它是目前現代社會尚未被替代和擠壓變形的幾種優雅宣泄窗口的一個吧,當你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後或許能觸發內心向上的渴望(參見本博客《我看梵高》)。

        那麽,隨著AI 的日新月異高歌猛進,我們或後人會不會終究與梵高以及類似的人類藝術瑰寶說聲再見呢?
        我想,隻有當人類被AI羞辱、擊殘和馴服,產生對人類藝術瑰寶的欣賞呈現出“陽萎”態勢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