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談

品茶閑聊,分享知識,心得。
正文

說說薄伽梵歌

(2024-10-03 20:45:50) 下一個

最近好好讀了《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和朋友們分享一些心得。《薄伽梵歌》源自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的部分章節,因其闡述了印度教的核心理念而被譽為印度教的聖經。它是以上古般度族(Pandava)和俱盧族(Kauravas)之間的俱盧之戰為背景,講述了般度五子之一的武士阿周那(Arjuna)和天神黑天(Krishna) 在戰爭前的一段對話。而這裏的黑天則是宇宙之神毗濕奴(Vishnu)的化身。 我們知道印度教有三大天神。梵天(Brahman) 簡稱梵,主管的是創造,因此也被譽為創造之神和至上之靈。濕婆(Shiva) 主管毀滅,而毗濕奴(Vishnu)是致力於維護這個世界,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之神, 

那麽,為什麽會有這段對話呢? 原因是阿周那在俱盧之野匯戰前看到敵方隊伍中有自己曾經的老師甚至親人,而因此心生悲憫,不忍殺戮。黑天神為改變他的想法便向他講述了《薄伽梵歌》也就神之頌歌的意思。 主要的意思是讓阿周那了解宇宙和生命的本質,從而讓他放下心裏的包袱,勇於承擔武士的職責——為神而進行正義之戰,建立和平、秩序和正法。 

那麽,宇宙和生命的本質又是什麽呢? 總結起來就是世間沒有生死,靈魂不生不滅。 我們的生命隻是靈魂的短暫存在。在這裏可以理解為生命為虛,靈為實。人生命的形成是靈和肉體的結合。靈魂或意識在這裏也被稱為原人(Self 或Atman),而身體、心意和感官的物質存在稱為原質。原質本身有三種屬性(原質三德):善性、憂性和暗性,分別是善良無私、衝動自私和邪惡愚昧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天性,隻是比例不同而已。 生命的意義在於通過靈性的實踐而脫離輪回。

《薄伽梵歌》把生命的過程分為了三步:業瑜伽(Karma Yoga)、智瑜伽和信瑜伽。業瑜伽也稱為行動瑜伽,是靈性的實踐,是指在無私地完成自然職責(Selfless Action)中汲取快樂。 靈性的實踐就是我們通常聽到消業(Karma)的過程。業在這裏指人的“欲望”、“嫉妒”和“貪婪”的惡念與惡行。如何擺脫業並達到脫離輪回呢? 黑天在這裏告訴阿周那,方法就是要努力地為神工作,不帶私心而且不計較最終的結果。這聽起來是不是和‘’盡人事以聽天命“,以及基督教裏 “榮耀主” (Glory to the Lord) 的信條很接近呢?

智瑜伽是用心意和智慧理解生活從而可以拋棄好惡和執著,進而達到絕對平靜的狀態。 印度教稱我們要理解的控製、支撐和維係創造物和世界秩序的永恒之法為“達摩”(Dharma)。智瑜伽包括三個步驟: 履行職責賺取財富, 獲得物質和感官享受和最終解脫。 在這裏,強調在獲得物質和感官享受時需要保持節製和無私。有趣的是這裏提到的先看過後看破的的概念。因此,享受生活並沒有什麽問題。

信瑜伽就是篤信天神達到“梵我同一”(或天人合一)並可以平等的看待眾生。所謂萬物有靈(Panentheism),應該敬畏和尊敬每一份存在包括自然界的飛鳥走獸、花草蟲魚,甚至生活中的衣食用度。 

總結地說,《薄家梵歌》討論的是宇宙和生命本質的問題,也是回答了讓很多人百思不解的終極困惑,包括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如今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紛繁多樣,但是我們卻看到了各種宗教接近殊路同歸的情況——當理解是基於世界有至上之神或自然的存在,那麽人的行為和努力就是為之服務和擺脫自我與自私的過程。 我們通常看到的“靈修”就是達到這個境界的過程。 歡迎交流指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