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先生有20畝地

種種園子,修修房子,看天上的雲,樹上的鳥,人生有何多求。。
正文

多生孩子的個人角度和社會角度

(2023-03-01 07:29:14) 下一個

多生孩子的個人角度和社會角度

以前沒有社會整體提供的社會保障,以一家一戶為單元,各家養各家的孩子,各家養各家的老,所以到不是很久以前的世界上任何的社會,都是以各種方式來保證各個家庭下一代有足夠的人來延續。在中國,是以供祖宗的形式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絕後是罵人最惡毒的語言。猶太-基督教文化則是把繁殖後代以聖經裏上帝的囑咐的形勢作為基本道德固定下來(以後什麽同性戀墜胎的爭執等等都是從這裏來的)。

現代社會,不再以各家各戶作為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基本單位了,沒那麽多宗教傳統的約束了,人老了也不靠自己子女養老了。可是人以社會為整體,仍然需要有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必要。這個傳承,不僅僅是生物基因的傳承,而且也是廣義的文化和文明的傳承。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假如在中國的華人某天都被芯片注入不生孩子了,過幾代現存的人都死光了以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住的都變成外來的了,還會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留下來了嗎,都進博物館了。也許你說我這個例子太絕對,不會有都不生孩子斷絕的事,那我請你想一想一個相對比例的考慮,比如中華傳統的華人隻剩20%了,80%都是新疆穆斯林,或者是為了補充人口不足從非洲引進的,那會怎樣,還是中國文化麽。

再說養老。社會養老了,仍然需要有下一代年輕人來養老去的人。雖然你不需要養自己的孩子來養自己的老,到老了你還是需要別人的孩子來養你的老。不養自己的孩子以後去養別人的老,而期待別人的孩子以後來養你的老,這算不算蹭油。。

養孩子是自己家的事,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事。養孩子很辛苦,不光是金錢上的投入,更多的是不能以錢來計算的每時每刻投入。 養孩子的人(注意,生孩子不等於養孩子,生而不養,類似於豬。。),對社會貢獻大焉,應該自引以為驕傲。

養與不養,養多少,是個人決定。每個人條件心態不同,不可同一而論。不管是社會化的養老還是個人化的養老,我們在生養幼兒的時候想的都不是這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眼睛睜不開的嬰兒,到能滿地跑,牙牙學語,到像一顆小樹躥起來超過我們。。在此其中的親情灌注,以及對他們以後的期望,比你做的任何其他事都更可值得記憶,你活得越老越會體驗到這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akinglaile 回複 悄悄話 覺得自己的基因和家境尚可的,最好多生幾個。長大後回頭看沒啥後悔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