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1)曹侍禦(2)過象縣(3)見寄(4)》
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5),騷人(6)遙駐(7)木蘭舟(8)。
春風無限瀟湘(9)意,欲采蘋花(10)不自由。
1. 酬:酬答,回贈。
2. 侍禦:侍禦史的簡稱,原為史官,並負責文書等,隋唐時改為監察官。
3. 象縣:今廣西象州縣。
4. 見寄:指給我(酬答者)寄來的詩詞等。
5. 碧玉流:形容江水清澈如碧玉。
6. 騷人:文人墨客。此處指曹侍禦。
7. 駐:停船、泊舟。
8. 木蘭舟:船的美稱。古人認為木蘭為美木。
9. 瀟湘:本指湖南境內的瀟水和湘水兩條河流,但此處與作者被貶湖南永州的經曆有關聯。
10.蘋花:即白蘋,一種浮水草本植物,夏末秋初開花,花色潔白。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東郡(今山西省運城),出身河東柳氏,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是中唐時期的大臣、文學家、詩人和思想家。柳宗元祖上世代為官,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父柳鎮曾任侍禦史等職。柳宗元20歲進士及第,任秘書省任校書郎。25歲授集賢殿書院正字,28歲任藍田尉。唐德宗永貞二十一年(805年)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位於今湖南省西南部)生活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學、政治、曆史、文學等方麵勤於鑽研,並遊曆當地山水,詩文著述頗為豐富。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改貶為柳州刺史。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卒於柳州,享年46歲。
柳宗元是一位在散文、詩賦、哲學、宗教等領域均有成就的大學問家。柳宗元在古文上與韓愈齊名,並稱為“韓柳”,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後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論說、寓言、傳記、遊記等都有很高的水平。在詩作上他與劉禹錫並稱“劉柳”,在山水田園詩方麵又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詩中的山水詩古樸高潔,蘇軾將其與陶淵明相提並論;他的敘事詩文筆質樸,寓意深刻;他的抒情詩峻拔爽朗,富含深意。
柳宗元去世後,劉禹錫編柳集《河東先生集》。後曆代有多種校注本。柳宗元詩歌傳世140多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4.
唐風: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和思想家。他與韓愈一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兩人並稱“韓柳”,且是占全了“唐宋八大家”中唐人的兩席。因為他在詩和哲學方麵的貢獻,且因為與劉禹錫的深厚友誼,兩人並稱“劉柳”。又因為他的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韻味深長,故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宋雨:柳宗元是今天人們比較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學大家。他的《捕蛇者說》、《小石潭記》、《黔之驢》等都選入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人們對他的幾首詩作,如《江雪》、《溪居》、《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等也耳熟能詳。
唐風:柳宗元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比韓愈小5歲,比劉禹錫和白居易小1歲,比元稹大6歲,比李賀大7歲。這些大家都是出生於盛唐以後。加上出生於盛唐而成名於中唐的韋應物、劉長卿等人和“大曆十才子”,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當時盛唐氣象不再,但中唐文壇依然群星璀璨。
宋雨:柳宗元出身於河東柳氏,祖籍河東郡(今山西運城市一帶)。故此劉禹錫後來為柳宗元編撰的作品集起名為《河東先生集》。河東柳氏,是中國古代一個以河東郡為郡望的士族,與河東裴氏、河東薛氏並稱“河東三著姓”。柳氏屬於關中郡姓,秦滅六國後,柳氏遷於河東郡。
唐風:了解一點地理的人就知道,黃河流向雖然總體向東,但在中遊有一個巨大的n形轉向,那個“n”的南北走向長達數百公裏,北麵達內蒙古的包頭,東邊是整個今天的山西省。這個地方,秦漢時期稱河東郡,唐朝時為河東道,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山西省。
宋雨:說得有點遠了,讓我們回過頭來談柳宗元。柳宗元家世代為官,雖然後來幾代官做得不大。柳宗元出生於長安。母親盧氏知書達理。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從小對詩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此外,柳宗元身在京都,盡管年幼,他對社會的動蕩危機也有所耳聞。他12歲那年父親柳鎮到江西做官。柳宗元又隨父親宦遊了一段時間,長了不少見識,而且逐漸形成了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
唐風:柳宗元從小好學,少年時便通詩文,並受到人們的重視。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次年20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同榜進士中還有21歲的劉禹錫。如此年輕且一次中第者在唐朝比較少見。即便像韓愈這種有大才者,也考了4次才及第。
宋雨:經過10年的過渡,包括任校書郎、集賢殿書院正字、藍田尉等(包括因父親病故在家丁憂3年),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禦史裏行。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開始交往。兩年後唐德宗駕崩,皇太子李誦(即順宗)繼位,改元永貞。順宗即位後,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
唐風:這位順宗在他19歲被立為太子之後,等待了20多年。他在即位之前已經中風,不能說話,便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掌管朝政。於是在二人周圍便形成了一個由青年官僚組成的政治勢力,這其中的核心人物就包含了柳宗元和劉禹錫。
宋雨:他們推行的“永貞革新”,雖然被很多人認為是朝廷的權力鬥爭,在史學界也有不同看法。但看其內容,確有革新的成分,比如抑製藩鎮勢力,廢除欺壓百姓的宮市以及“五坊小兒”等,並試圖收回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但幾個月以後這場改革就失敗了。
唐風:當年的8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勾結藩鎮勢力,逼唐順宗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即唐憲宗),史稱“永貞內禪”,這其實是一場宮廷政變。憲宗一即位便打擊以王叔文和王伾為首的政治集團。這一集團的失勢也有自身的原因。王伾和王叔文出身都比較低微,因為“善書”、“善棋”,作為翰林待詔“娛侍太子”李誦(即後來的唐順宗),進而成為其心腹,而他們自身沒有根基。在順宗在位的那幾個月裏,二王輕狂傲慢的做派遭朝臣怨恨,而且王伾還有賣官受賄的問題。
宋雨:用現在的話來說,年輕的柳宗元、劉禹錫等站錯了隊。他們雖然才華橫溢,希望在官場上有所作為,但畢竟沒有敏銳的政治眼光。永貞革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刺史的副手,無實權)。王叔文政治集團的其他人也悉數被貶為邊遠州的司馬。故“永貞革新”又被稱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唐風:柳宗元在永州呆了近10年,期間他在哲學、政治、曆史、文學、遊曆等方麵均有心得,著述頗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接詔書返京,但由於宰相武元衡等人的反對,未被重用,改任柳州刺史。武元衡也算中唐的一位良相,且當年在禦史台他是柳宗元的上司。但他不為二王站台,導致了他與那一派人物的決裂,這是後來史學界的一種看法。
宋雨:柳宗元跋涉了三個多月到柳州上任。當時的柳州是荒蠻的邊遠地區,民風不開化,有文化的人不多。柳宗元上任後,親手創辦了幾所學堂,采取各種方法鼓勵兒童念書。他還針對當地百姓迷信的習俗,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四年以後,憲宗於元和十四年(819)年實行大赦,他在宰相裴度的說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然而未及詔令送達,柳宗元已在柳州病逝了。享年46歲。
唐風:下麵我們賞析的《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寫作的確切時間、地點不祥。有寫於永州任上和寫於柳州任上兩種說法。且本詩第一句中的“破額山”,一說是位於今廣西柳州市柳江縣境內,另一說是位於湖北省黃梅縣境內。從象縣的地理位置和詩中的語氣分析,本詩作於柳州似更為合理。
宋雨: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標題的意思。《酬某某見寄》或《和某某見寄》是古詩常見的標題。“見寄”意思是“寄給我的(詩作)”。標題的意思是說,作者收到了朋友寄來的詩作後,寫詩酬答或者和詩一首。如《酬李穆見寄》(劉長卿),《和劉道原見寄》(蘇軾),等等。其中“酬”比較隨意一些,選任何體裁都可以。“和”必須是和詩,在體裁和用韻上須與原詩一致。
唐風:“侍禦”即侍禦史,是朝廷負責監察的官員。但唐代較高的幕府官也常帶有侍禦史的官銜,多在幕府中負責文書工作(這是侍禦史在隋以前的本意),所以詩人的這位曹姓老朋友也不一定是京官。還有人進一步設想曹侍禦史路過這麽邊遠的地方,或也是被貶的天涯淪落人。還有人說,按唐朝慣例,任侍禦史預示著不久即要高升。我認為這些都過度猜想了。
宋雨:詩的頭兩句“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用了幾個美好的辭藻。“碧玉流”形容江水如流動的碧玉,“木蘭舟”是船的美稱,古人認為木蘭為美木。這種說法在古詩詞中也多處可見,如晚唐馬戴《楚江懷古三首》中有“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南宋範成大的《南柯子·悵望梅花驛》中有“香雲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此外,詩人用“騷人”稱曹侍禦,也表明他是善寫詩賦的高雅之人。
唐風:有意思的是“遙駐”二字,我過去的理解跟大多詩解一樣,即遠遠地停(船)。然而這次再讀,我認為兩個字的意思更像是“(我)遠遠地停步”(看著曹侍禦的船駛過)。由於平仄的關係,“遙駐” 須放在“騷人”的後麵倒裝。我這麽理解的原因首先是,曹侍禦明知詩人無法見他,他停船做什麽呢?更重要的一點是,“駐”字一般是指陸地上的馬、車、人等停下來,而停船一般用“泊”字。“泊”在中古音是入聲字,直接取代“駐”沒有平仄問題。詩人這裏卻沒有用“泊”字,表明不是停船。
宋雨:嗯,我覺得這至少可算作一解。“春風無限瀟湘意”是很有藝術神韻的一句。其中“瀟湘意”究竟是什麽樣的一種感覺呢?李白曾有“洞庭瀟湘意渺綿,三江七澤情洄沿”之句(《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說的是人在水鄉澤國的感覺。在柳宗元這裏,“瀟湘意”應該是指曹侍禦的情誼。整句是說讀著他充滿情誼的詩篇,讓人感覺如沐春風。當然,若說這一句表現詩人對朋友的感情,也是說得通的。
唐風:另外,前麵“騷人”二字源自屈原《離騷》,而屈原創作離騷時,正值他被楚襄王流放到瀟湘地區。而柳宗元被貶10年的永州,也在湘江之畔,這個地方包含著他心中的許多難言的苦澀。把“瀟湘”和“騷人”聯係起來,“無限意”又多了一層注腳。曹侍禦對柳宗元的經曆是很清楚的,對詩人的難言之苦也應該了然於胸。
宋雨:朋友遠道而來,詩人心中本有許多話要傾述。象縣離柳州並不很遠,但詩人“欲采蘋花不自由”,無法相見。 “蘋花”即白蘋,一種浮水草本植物,花色潔白。 這裏作者化用了南朝詩人柳惲《江南曲》的詩句:“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然而柳詩卻忽有跌宕。兩人隻能以詩互贈。不能見麵的原因,一般認為可能是詩人被貶之身出行受限,或他不願連累朋友。
唐風:這是一首委婉優美、虛實相間的小詩。結句中“不自由”三字很值得玩味。程千帆和沈祖棻先生認為,本詩“不單是柳宗元最好的七言絕句,也是唐人七絕的傑作之一。”(《古詩今選》)前清學人沈德潛說:“欲采蘋花相贈,尚牽製不能自由,何以為情平?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無由意,與 《上蕭翰林書》 同意。而詞特微婉。” (《唐詩別裁集》)
宋雨:這裏的《上蕭翰林書》應是《與蕭翰林俛書》。這是他在永州期間給他的朋友、翰林學士、官員蕭俛的長信。信中除了表達“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無由”外,也直接表達了自己的傷感:“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長來覺日月益促,歲歲更甚,大都不過數十寒暑,則無此身矣。”
唐風:柳宗元一語成讖。此信過後,他活了整整10年。他的生命太短暫了。他死時,與他年齡相仿的白居易、韓愈、劉禹錫也(各自因不同原因)在貶謫之中。然而僅過一年,憲宗駕崩穆宗即位,幾位悉數回朝,再展宏圖。而且上麵那位柳宗元的朋友蕭俛當了穆宗朝的宰相。此外,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人,在他們各自的摯友元稹和柳宗元去世以後,在晚年成了心照神交的知己和洛陽“劉白詩人群”的核心。
宋雨:真是啊!比他們少活了二、三十年呢。韓愈在《柳子厚墓誌銘》中說:“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籍,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意思是說柳宗元年輕時有闖勁,但做事不周全,以為功名可以一蹴而就,結果因罪而被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左傳》中提到立德、立功、立言為“君子三不朽”。由於柳宗元的厄運和生命的短暫,“立德”和“立功”均無法實現。但他在貶謫十多年間的“立言”卻極有水準,1200年後仍被我們學習和傳頌。
哈哈,如我在文中爭辯的,是柳宗元停步看江中的船。
我認為邏輯是,曹侍禦從京城來象縣公幹一段時間,期間給柳宗元寫了一封信並賦詩一首。信中說我現在在離你不遠,我某月某日啟程回京,某日經柳江路過柳州,如方便可一聚。柳宗元考慮到自己的貶官身份,還是不給前程遠大的朋友添麻煩為好,就寫信謝絕了,信中付了此詩。在曹侍禦路過的那一天,他去江邊駐足眺望。 【注:那個時代,從柳州可以經過複雜的水路,直達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