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白天去的美術館的敦煌展。
北展的是8個複製窟,壁畫,都是複製品,感覺更炫。
美術館的叫墨韻文脈,分石刻和繪畫兩部分,都是甘肅省博的文物,更低調內斂。
兩個展內容有一些重疊,對於我來說,正好加深了一遍記憶,記住了敦煌的幾個重點洞窟及有名的幾幅壁畫。
每天上下午各一場義務講解。
現在講解都戴耳機聽,出門帶上消毒紙巾,可以擦一下。我看到大耳機有人擦拭消毒,這種小耳機不確定她們消毒不。
兩部分展分別在5層、3層。
每層有三個展廳。
第一部分是從石刻和文字發展的進程來梳理敦煌藝術的脈絡。
這個展區的淳化閣帖真是驚豔。
拓片和解說
刻石的兩麵之一,唐太宗的字
這裏有展示秦代的筆,上麵寫白馬作,這個就也是跟寶雞青銅博物院的8年呂不韋戈一樣,叫物勒工名,說明那個時期在製造行業嚴格的品質把關製度,從而說明秦國之所以能一統中國的核心原因。
講解時,不明白為什麽她們都擠在前麵,因為戴耳機,可以在展廳其它區域自由行動,我就是邊聽著,邊去拍其它沒人看的展品,等著一堆人換地方,再去拍講解的展品。不過我這樣確實有個缺陷,就是沒看到講解講到的細節,等我拍的時候不知道她具體點的什麽位置。好在可以記一下聽到的描述,大多數都能自己找到那些細節。總之這樣可以跟著講解既聽也拍,兩不耽誤。
這次看到很多漢簡,發現也都很有意思,以後也可以去看簡牘博物館了,在甘肅蘭州。
以前不知道這些黑乎乎的竹片片有什麽好看的。但知道了上麵表現的一些信息,就仿佛理解了當時寫字人的狀態,當時人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就跳脫在眼前了。
比如這個就是兩千多年前一個請假條。
一行是請病假的人,字體工整。然後長官批複的字體略潦草。這樣兩種人不同的心態都躍然簡上。
漢簡還能體現中國書法字體的轉變,比如隸屬的產生。
這層第三個展廳是紙質文物,比如這個就能看到古人寫字塗改的情況。
然後三層是壁畫內容
常沙娜沙彌受戒自殺的佛教故事壁畫。
http://xhslink.com/a/sz8IFRFgH3o9
漢畫磚也是很有趣的一個內容。知道了可以去酒泉看。
“這些磚石上的圖案內容豐富多樣,既有神話傳說、曆史故事,也有農耕生活、狩獵場麵、宴飲歌舞等日常生活場景,大多一磚一畫、一磚一景,風格活潑鮮明、構圖巧妙生動,線條奔放,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這層展廳有三部分。就不貼了,都很精彩,以後有時間再貼。
臨結束前,講解重點講了美術館館藏的一幅工筆重彩畫作。
潘絜茲的作品。她先介紹了潘絜茲的生平,貢獻,然後具體分析畫作的內容。
從透視、構圖、色彩幾個方麵,講解這幅畫的高明之處,繁而不亂,想象與寫實融為一體,說明現代畫家的作品中描繪的普通工匠勞動人民的形象。
設展的設計者將這幅畫放在跟前言相鄰的位置,開頭,結尾,相互照應,不僅總結了整個展覽的核心內容、還對古人以及所有研究保護敦煌藝術的人致敬,有令人動容的意義,如果沒有講解,你是不是就看一眼走過了呢。
美術館的誌願者講解應該都很棒,記住來的時候參加這個活動。每場提前十五分鍾,押證件,領耳機,每場隻有30個名額。
甘肅文物這個展就看完了。
美術館現在一層是經常更換的主題展覽。
目前有蛇年的藝術品展、關於五嶽的書畫展,一個描繪美好生活的畫展。
二層沒展廳。
三層和五層現在是甘肅這個展。
四層在西側有個館藏動物主題的雕塑展。
然後那些美術館館藏的中國名畫家的作品,在六層,叫藏寶閣。
裏麵隻有幾十幅左右,很小的展廳,我問了工作人員,比如父親那些現在怎麽沒有了。
她告訴我藏寶閣的展品每年換一次,輪流展出館藏書畫。
這裏就是我們知道名字的畫家的一人一幅。陳設燈光不好,反光。
就不一一貼了。齊白石、徐悲鴻、林風眠、傅抱石......
美術館就全走了一遍。
院子裏的雕塑,在海棠樹的映襯下、也很有看頭。
李大釗就義前
陶行知
朱自清
潘天壽
魯迅
忘了誰
東門,左邊那個大槐樹烤肉店。
對麵是三聯韜奮書店。
往南走有個褡褳火燒館。
南小街,有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愛看書的中國人的兩個心中聖地。
這一帶也適合走路,很多胡同故居,有個粵小館,海腸撈飯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