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感覺隻有雜念
2025年4月27日。洛杉磯的黎明依舊柔和,但今天的天空少了昨日的粉金光暈,蒙著一層薄灰,像一塊未被擦亮的鏡子。我回到屋頂露台,同樣的多肉植物,同樣的柚木椅,同樣的瓦哈卡棉墊,卻感覺一切都有些陌生。空氣中龍舌蘭的甜香淡了,被遠處高速公路的汽油味掩蓋。我照舊擺出緬甸式坐姿,雙腿交叉,脊椎挺直,雙手擱在膝蓋上,但掌心朝下的觸感不再喚起昨日的溫暖河流。今天,我的心像一間空蕩的房間,隻有雜念在牆壁間回響。
Henry昨晚的短信在我腦海中掠過:“When the heart feels nothing, let the thoughts be your teachers.” 他總能將空虛說得像一場冒險,但我今天沒有期待,沒有好奇,甚至沒有昨日那股探索的衝動。閉上眼睛,呼吸依舊是四吸二屏六呼,波浪般的節奏卻像機械的鍾擺,缺乏靈魂。晨間的涼意拂過臉頰,麻雀的啁啾和遠處城市的低鳴交織,但我無法沉入這些聲音。它們隻是背景音,像一幅畫在遠處,卻觸不到心。
思緒像不受控的飛絮,毫無章法地飄蕩。物業經理的郵件還沒回?冰箱裏還有沒有牛奶?昨晚Jason提到的可視化冥想是什麽?這些念頭像一群不受邀的客人,擠滿腦海,沒有重量,卻揮之不去。我試著用Henry的建議——“Thoughts are birds, let them fly”—但這些“鳥兒”並不飛走,它們在頭頂盤旋,喳喳亂叫。我嚐試拉回注意力,專注於呼吸,但每一次吸氣都像吸入一團亂麻,呼氣也無法吐出清淨。
大約十分鍾後,我注意到雙手。昨日的蛻皮感與溫暖河流已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麻木,像兩塊被遺忘的石頭,沉重卻毫無生機。我試著感受指尖,感受空氣的觸碰,但什麽也沒有——沒有刺痛,沒有溫暖,甚至沒有皮膚的存在感。它們隻是靜靜地擱在膝蓋上,像與我無關的物體。我想起Henry提過的“energy circulation”,他說即使在空虛中,身體也能找到流動的路徑。但今天,我的身體像一座幹涸的湖泊,湖底隻有龜裂的泥土,雜念如塵埃在表麵翻飛。
這些雜念並非深刻的憂慮或宏大的哲思,隻是瑣碎的片段,像散落的拚圖,拚不出任何圖案。午餐吃什麽?明天要不要去公園?Henry會不會覺得我冥想得不夠認真?我試圖不評判它們,像Henry教的那樣“隻是觀察”,但它們像一團亂線,纏繞著我的耐心。我甚至開始懷疑這場冥想的意義——如果什麽也感覺不到,為什麽還要坐在這裏?但另一個念頭緊隨而來:或許這空虛本身就是一種答案。
2023年《Neuroscience Letters》的一篇研究提到,長期冥想可能導致“情感淡化”(emotional blunting),尤其在高強度練習後,大腦的情緒反應被暫時抑製(Chen et al., 2023)。或許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態——大腦關閉了情感的開關,隻留下思緒的噪聲。但Henry的視角更吸引我:“Emptiness is a canvas, thoughts are the paint.” 他會說,這些雜念不是敵人,而是內心的低語,試圖告訴我一些未解的秘密。我試著接受這觀點,但內心仍像一池死水,波瀾不興。
大約三十分鍾後,尾骨的酸痛讓我睜開眼睛。天際線依舊,灰蒙蒙的天空下,城市像一幅未完成的素描。多肉植物上的露珠少了光澤,像凝固的淚滴。我抬起雙手,期待一絲昨日的溫暖或蛻皮的痕跡,但它們隻是平凡的手,毫無故事可講。我站起身,伸展身體,動作機械,像在完成一項任務。微風吹過,帶著一絲涼意,但我感受不到昨日的輕盈,仿佛身體與世界之間隔了一層薄膜。
在廚房,我泡了一壺烏龍茶,煙熏花香試圖喚醒感官,但杯子的溫暖在手中顯得遙遠。我想起Mary Oliver的詩:“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昨日,這句話讓我感到振奮,今天卻像一個無解的謎。雜念如影隨形,它們沒有重量,卻填滿每一寸空隙。我決定寫下這些,記錄這無感的狀態,或許是某種誠實的告白。
這場冥想不像昨日的河流,沒有流動,沒有蛻變,隻有一片荒漠,雜念如風沙漫天。科學的我想到大腦或許在調整,暫時關閉了情感的閥門;神秘的我則想象Henry會說:“Even chaos is a teacher.” 明天,我可能試試Jason提到的可視化冥想,或者問Henry如何在空虛中找到錨點。現在,我接受這雜念的喧囂,就像接受黎明的灰色——不完美,卻真實。
該開始一天了。早餐或許是簡單的吐司,撒點鹽,沒有chili flakes的熱情。祝明天能找到一絲感覺,哪怕隻是微小的漣漪。Life’s a desert today, but maybe a river tomorrow.
法律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冥想經曆僅為個人體驗的記錄,不構成教授、指導或推薦他人進行冥想的建議。冥想是一種個人實踐,每位個體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及體驗均有所不同,效果因人而異。作者並非專業冥想教練、醫療從業者或其他合格專業人士,無法提供專業指導。讀者不應模仿文中所述的任何冥想方法、姿勢或實踐。在嚐試冥想之前,建議谘詢醫生、心理健康專家或其他合格專業人士,以確保其適合您的健康狀況。若在冥想過程中出現任何身體或心理不適,請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醫療幫助。本文內容不構成醫療、法律或專業建議,作者及相關方不對因閱讀、嚐試或依賴文中所述內容而導致的任何後果承擔責任。請根據自身情況謹慎行事,並自行承擔相關風險。不得轉載,老婆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