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溪水出前村

所觀所思所學,總要成長,總要蛻變。飯飯爾的路上隨筆...
正文

上一次大瘟疫突襲北京的時候

(2023-01-06 22:45:40) 下一個

上一次大瘟疫肆虐北京城之時,正是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之前...

崇禎在闖王殺入北京之前,實際上是有機會帶領滿朝群臣南撤的,回到明太祖開國的地方、回到土地豐饒的江浙、回到有太太爺庇蔭的南京、揚州,畢竟那裏有大明最忠心的子民,有儒家紮根數百年的基業,而把廣袤的北方留給李自成和皇太極硬杠。但是固執驕傲的他不能先開這個口,他在等群臣開這個口,你們倒是上奏啊?他在等。但是脊梁被打壓得早已斷成數截的大臣們三緘其口,都作寧與城池共存亡、視死如歸的忠臣狀。

都特麽的不開口,機會就在這種領導集體不作為的等待中喪失了,最後崇禎在倉惶奔赴景山之前留下了那段流傳史書的名言,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所謂朕非亡國之君,眾卿皆為亡國之臣。

還有一種說法是君臣雙方為了搬家費誰出,內廷還是戶部,始終沒有定論,貽誤了時機。

此時的崇禎飽受焦慮之苦,情緒管理早已失敗。彼時大瘟疫正在肆虐北京,闖王的大順軍或因此輕鬆突入京城,城裏選擇自殺殉國的高級官員數十人,皆有名有姓,太監自殺也有百計,戰死千人以上。由此可見崇禎帝直到窮途末日之時,身邊仍多有忠臣,所言奸臣誤其國未必完全站得住腳。

破城前一日,攻防雙方仍有談判,李自成提出割地西北受封,軍隊受賞後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外剿遼藩。說明李自成當時並無信心管理一個國家,他的最高理想依然是當一個衝鋒陷陣的大將、一個鎮守一方的王爺,令跟隨自己的弟兄們有一個依靠。當時之形勢,此提議簡直是喜從天降,但壓力之下、失智的崇禎已然看不清形勢,堅持不讓步,堅持方針不動搖,於是談判破裂,最後的機會竟然就這樣喪失了。翌日,城破帝亡。

崇禎在跌跌撞撞前往景山的路上想起了誰?是在寧遠擊傷努爾哈赤的袁崇煥,是在真定城頭鏖戰多爾袞的盧象升,還是孤立無援、死戰潼關的孫傳庭?這幾位朝廷的悍將、國家的棟梁他保過哪一個,隻怕就算是利用都沒有好好利用吧。

吳三桂發兵討賊,並向清軍借兵,共同滅賊,事成“裂地以酬”。而此刻崇禎若魂魄仍然在京城遊蕩、若尚有知覺,必悔不當初。與其讓吳總兵裂地以酬外族,不如朕自己打賞家奴,畢竟李自成出身於大明末等小吏。

而不過一個月,曾經橫掃大明的大順軍卻很快被吳三桂和多爾袞合擊,竟潰不成軍,我們現在不知道駐紮在北京的李自成大軍是否已經染上瘟疫。但烽火燎天的北方大地先後被幾路人馬反複掃蕩了數次。

而南方的張獻忠從湖北突入四川,下“七殺令”,殺的十室九空,史料記載,成都城內已無人煙,竟有老虎在街上閑逛。

大地蒼涼,四野哀嚎,黎民百姓四顧倉惶。崇禎執政十七年,不可謂不勤政,但也努力折騰了十七年,光刑部尚書換了17位、內閣首輔換了18位、 內閣大學士竟然換了50位,官員如旋轉馬車在係統裏上下亂竄,折騰到國家人才凋敝、生靈塗炭。權力傲慢、權力任性至如斯程度,曆史上罕見。

大明崇禎皇帝昏君寡助,連失敗也如此轟轟烈烈,卻有臉慨歎“苦吾民也”。

那一年1644年,農曆甲申年,北京染上瘟疫之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