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國人群農藥殘留排行榜,江浙滬居榜首?

(2025-11-12 19:29:09)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I5jof8dS3aeWcfAqT16EVA

我國人群農藥殘留排行榜,江浙滬居榜首?!2大重磅研究:地域與年齡是農藥積累的核心驅動因素,農藥累積可改變腸道菌群,誘發多種慢性病

 

當我們享受著四季不斷供、品相完好的瓜果蔬菜時,背後離不開現代農業的隱形功臣——農藥,它在田間地頭抵禦病蟲害,守護作物生長;在運輸途中延緩腐壞,鎖住那份來之不易的新鮮。可以說,沒有農藥,我們餐盤的豐盛與便捷將大打折扣。

 

然而,硬幣總有另一麵。農藥殘留,這個看似專業的術語,早已悄然成為我們餐桌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是社會高度關注、消費者憂心忡忡的食品安全焦點。每一次關於“毒蔬菜”、“問題水果”的報道,都在刺痛著公眾敏感的神經。那麽,今天就從科學的角度來解讀下,長期攝入農藥殘留超標食品,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哪些危害。

 

二十餘年調查:農藥關聯多種慢病風險

 

近期,一項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為我們理解農藥殘留等環境化學物與慢性病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證據。這項由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主導的工作,基於一項長達二十餘年的全國性追蹤調查(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隊列),構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血清環境化學物暴露圖譜。

 

該研究有兩大核心發現:1. 地域與年齡是人體內環境化學物積累的核心驅動因素;2. 首次明確有機氯農藥(OCPs)、全氟烷基物質(PFASs)和鄰苯二甲酸鹽是誘發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征及高尿酸血症的關鍵風險物質。

 

Image

doi: 10.1038/s41467-024-46595-z

 

規模與方法

 

該研究依托於2015年中國營養與健康調查隊列,是在我國15個省份進行的一項橫斷麵研究,采用多階段隨機整群抽樣設計,從1989年到2015年,對該隊列共進行了十輪調查,2015年調查收集了14,000份受試者樣本,研究團隊隨機選取其中一半樣本進行暴露組分析,在排除了血清體積不足或信息不完整的樣本後,最終納入分析的受試者樣本共計5696份。

 

數據收集範圍也十分廣泛:

 

問卷調查:詳細收集了受試者的性別、年齡、采樣地點/時間、教育水平、收入、婚姻狀況、吸煙飲酒習慣以及病史等信息。

 

臨床檢測:測量了9項關鍵慢性病相關指標:尿酸、糖化血紅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收縮壓、舒張壓、腰圍和身體質量指數(BMI)。

 

疾病定義:基於上述9項指標,研究精確定義了12種慢性病結局,包括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症、各類血脂異常(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征、高血壓(高收縮壓、高舒張壓、綜合高血壓)及腹型肥胖。

 

環境數據:整合了空氣汙染(空氣質量指數、PM2.5、PM10)和氣象條件(日最高/最低/平均氣溫)數據,來源為公開數據庫。

 

血清化學物檢測:利用先進的GC?MS/MS和LC?MS/MS技術,全麵分析了血清樣本中267種環境化學物質的暴露情況。其中,74種被高頻率檢出,被列為後續分析的關鍵目標物質。

 

統計模型:結合單暴露模型和多暴露模型,研究人員建立了環境化學物暴露與慢性病風險之間的穩健關聯,以精準識別導致疾病風險的關鍵殘留物。

 

Image

圖:基本流行病學因素與暴露的相關性分析

 

暴露圖譜與疾病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地域是影響人體暴露水平的最重要因素,人體血清化學物質總濃度最高的是上海,其次是浙江、江蘇和山東,這些地區位於東部沿海,人口密集且工業發達。而人口較少、工業較少的內陸地區,如陝西和貴州的化學物質濃度最低,其內在原因可能與工業汙染(PFASs/PCBs)、農業汙染(OCPs)及汙染物隨水流擴散有關。

 

此外,年齡是影響暴露水平的另一關鍵因素。研究發現,人體血清中大多數化學物質(如OCPs和PCBs)的濃度隨年齡增長而累積上升。例如,β-HCH、p,p’-DDE、芘和吲哚-3-丁酸(IBA)在70歲以上人群中濃度達到峰值。PFASs的濃度則在50歲左右達到頂峰。值得注意的是,環磺酸和安賽蜜(人工甜味劑)在10歲以下兒童血清中濃度最高,提示有必要關注兒童的人工甜味劑攝入情況。

 

除了最為關鍵的地域和年齡之外,性別和生活方式也扮演著一定角色。例如,女性體內OCPs水平顯著高於男性,但PFASs和鄰苯二甲酸鹽水平則低於男性。飲酒者體內多種化學物質(特別是環磺酸和多種PFASs)的濃度顯著高於不飲酒者。

 

慢性病單暴露風險分析顯示,對於12種疾病結局,研究人員觀察到了多種暴露-疾病風險關聯。具體而言,有機氯農藥(OCPs)和多氯聯苯(PCBs)與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綜合征和肥胖的風險增加相關,全氟烷基物質(PFASs)則與高脂血症、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的風險增加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疾病中,高脂血症與最多數量的化學物質相關聯,其次是代謝綜合征,這一結果提示,這兩種疾病受環境化學物質的影響最為顯著!

 

Image

圖:暴露與慢性疾病的比值比

 

最後,研究還揭示了一個關鍵現象——化學混合物對疾病風險的影響強度遠超單一化學物。這意味著多種殘留物在人體內共同作用時,其產生的健康危害可能比單獨存在時更為複雜和嚴重。

 

農藥殘留的影響:在腸道裏“搞小動作”

 

那人體中的農藥殘留是如何悄悄埋下慢性病的隱患呢?

 

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Mapping pesticide-induced 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human gut bacteria的研究論文,首次構建了全麵的農藥-腸道菌群-代謝物作用圖譜,揭示了農藥不僅改變菌群組成,更深刻地擾亂了菌群的脂質代謝等代謝功能,並通過這種微生物介導的代謝失調來影響宿主的免疫和炎症狀態。

 

Image

doi: 10.1038/s41467-025-59747-6

 

腸道作為抵禦病原體和毒素的屏障,是農藥暴露的主要部位,且腸道內的龐大菌群與宿主存在共生關係,其穩定性對宿主生理過程至關重要,菌群失衡與多種疾病相關。以往研究多關注農藥通過氧化應激影響健康,對其對腸道菌群的毒性作用研究較少,且多集中於菌群組成的定性或定量變化。

 

基於此,研究人員選取18種農藥(含15種代表性農藥和3種已知農藥代謝物)和17種代表性人體腸道細菌菌株,通過體外劑量依賴性實驗、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分析及小鼠模型體內實驗,探究了農藥對人體腸道菌群的影響及其通過腸道菌群代謝作用於宿主健康的分子機製。

 

結果顯示,農藥暴露會抑製或促進特定細菌的生長(如抑製多種擬杆菌,促進一些梭菌和真杆菌),並且這些細菌能夠生物累積農藥,這可能導致農藥在宿主體內的長期殘留。需要重視的是,基於質譜的代謝組學和脂質組學分析表明,農藥暴露導致腸道細菌40條代謝通路發生顯著改變,包括嘧啶代謝、嘌呤代謝等重要通路,且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表現出不同的代謝響應。

 

Image

圖:腸道細菌會積累農藥,且不會對其進行代謝轉化

 

就農藥對腸道菌群-脂質相互作用的影響方麵,研究發現:農藥會顯著影響腸道細菌的脂質代謝,包括甘油磷脂、甘油三酯等多種脂質類別,且特定脂質的變化可能與細菌適應農藥暴露的氧化應激反應相關。最後,研究人員也通過小鼠模型進行了體內實驗,結果證實,農藥暴露確會改變小鼠腸道菌群組成,影響其代謝,特別是脂質代謝,介導對宿主的促炎作用。

 

Image

圖:農藥暴露會導致不同腸道細菌物種的脂質發生變化

 

小結

 

由此可見,農藥對健康的潛在威脅,實在不容忽視。而想要減少食物中的農藥攝取,絕非一人之力可及,需要全社會擰成一股繩,共同發力。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則可以從日常飲食的細微處著手,例如:買菜時,不妨多留意那些帶著綠色、有機認證的食材,或是菜市場裏新鮮水靈的本地當季菜——它們少了長途運輸的折騰,農藥殘留也相對更“安全”些;處理食材時,別嫌麻煩,能去皮的就耐心去掉外皮,葉菜外層的老葉也果斷舍棄;烹飪時,像豆角、芹菜這類食材,下鍋前在沸水中焯燙1-2分鍾,既能有效減少部分農藥殘留,吃起來也更安心。

 

願我們共同努力,從點滴做起,讓餐桌上的每一口飯菜都少一些農藥的侵擾。在安心享受自然饋贈的美味時,也將健康穩穩地握在自己手中~

 

參考文獻:

[1]You L, Kou J, Wang M, et al. An exposome atlas of serum reveals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Nat Commun. 2024 Mar 13;15(1):2268.

[2]Chen L, Yan H, Di S, et al. Mapping pesticide-induced metabolic alterations in human gut bacteria. Nat Commun. 2025 May 10;16(1):4355

 

注:文章內容僅作學術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刪除,謝謝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更多前沿資訊

圖片
 
來源 | 生物穀
編輯 | 生物在線
 
授權轉載及爆料請聯係生物在線管理員
 

 

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