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39v2NQmVhOJRQu2LAQaWvg
在法國境內有塊美國的土地
諾曼底美軍公墓
聯軍諾曼底登陸示意圖
法國諾曼底美軍公墓,是為紀念在諾曼底登陸中犧牲的美軍官兵而建。
公墓占地70公頃,坐落在奧馬哈海灘上,麵朝英吉利海峽,俯瞰蔚藍的大西洋,四周蒼鬆環繞、鮮花遍地,環境極其寧靜優美。
振臂起飛如天使歸天
美軍將士公墓的大門是橢圓形的,墓地裏白色大理石的十字架在碧綠的草坪上,排著整齊的隊列,莊嚴肅穆,仿佛大閱兵一般。風吹起時,又好似一群展翅欲飛的白鴿。
麵向光明,把黑暗留在身後
步履蹣跚走過青春的記憶
這裏埋葬著在諾曼底登陸中陣亡的9388名美軍官兵 (我特別敬佩歐美人在統計戰爭和疫情奪取生命時的精確。反映出他們對每一個生命的重視!)
登陸中犧牲的美軍官兵,無論官階大小,墓地的大小是一樣的,因為所有犧牲者的生命都一樣貴重。他們平等地穿過死亡去覲見上帝。
墓地管理者隻是按不同的軍種和編製排列,意在讓這些美國大兵們生死都能和自己的戰友在一起。其中有些新墓是參與諾曼底登陸的幸存官兵,在和平時代壽終正寢後,留下遺願回到這裏和當年的戰友埋在一起。
巴頓將軍的墓地在前麵,背靠山坡,麵向他的部下。墓地上十字架的質地、大小、規格和其他所有的十字架一樣,隻是上麵刻著:喬治·史密斯·巴頓,第三集團軍上將。除此之外,沒有任何額外的讚美和修飾。這位血膽將軍,即使在墓地也和士兵親密無間。
巴頓將軍墓碑
與一般棺材躺在墓穴裏不同,美軍公墓的棺材全部是麵朝大西洋豎著入土的,表明他們誓死站著遙望故鄉守衛和平。
墓地上的每個十字架紀念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姓名、軍銜、部隊番號、家鄉和陣亡日期。如今,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紀念地和旅遊景點,每年吸引著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美軍將士的後人來此瞻仰憑吊。
也是在這裏,法國同伴笑著對我說,“你剛剛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看我一臉疑惑。法國朋友解釋說,法國政府1979年將美軍公墓作為永久領土贈予美國,諾曼底美軍公墓因此變成一個神奇的“國中國”。(訪問者無需申請簽證就能踏上了美國國土)。旨在表達對美國在諾曼底登陸中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的敬意,以及對兩國之間友好關係的重視。
我從小受的教育是,祖國山河,寸土不讓。法國人的做法真是驚掉我下巴。尤其是在我過往的認知裏,法美兩國文化差異比較大,遠沒有英美那麽親近。
法美兩國有著迥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行為方式,因此往往對彼此存在不少誤解或偏見。比如美國人可能覺得法國人比較傲慢和矯情,而法國人可能認為美國人較為粗魯或缺乏文化底蘊。
我第一次從美國去法國出差,美國同事就預警我,在巴黎,你用英語問路,可能沒人會理你。同事說,有一回,他看到巴黎路邊咖啡座上有位看著英文報紙,喝著咖啡的紳士,心想,這回總算找到一個懂英語的人可以問問路了。結果英文問題拋出去後,對方隻用眼角掃了他一下,還是堅持用法文回答他的問題,也不管他聽不聽得懂。
法美之間雖然有點互相看不順眼,但他們也隻是暗搓搓地較勁而已。表麵上還是和和氣氣的一派紳士風度。也沒妨礙法國人把這塊墓地直接“大方地“ 送給美國。著名的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也是法國人送的。這真是太會送禮了!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法蘭西胸懷可以啊!
十字架上的六芒星
諾曼底公墓還有一樣東西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 那就是在一排排墓碑十字架上,偶爾會出現一個頂著大衛之星,又稱六芒星的十字架。
問過之後,才知道這表明墓主人是猶太人。參戰的美國官兵,有著非常不同的宗教背景,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等。戰後一起長眠於此。
我突然想到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幾千年的你死我活戰火不斷,於是好奇地想知道戰死的美軍官兵裏有沒有伊斯蘭教徒,他們的墓碑又長啥樣。我倒是很想看到他們與猶太戰友相安無事地躺在一起。朋友說,好像有,十字架墓碑上如果帶月亮和星星圖案的就是穆斯林。可是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
敵軍公墓
諾曼底德軍公墓
諾曼底戰役不僅有十多萬盟軍將士陣亡,德國官兵也付出了生命代價。他們生前血戰,死後為鄰,墓地遙遙相對。
德軍公墓坐落在公路旁一處比較偏僻的地方,既看不到大海也沒有門衛和安檢。穿過一道狹窄和昏暗的拱形石門後,出現了一個氣氛有點詭異,有點戲劇性的德軍公墓。
與綠茵白鴿一般聖潔美麗的美軍公墓相比,戰敗國的德軍公墓采取的是黑色主題。綠地上三三兩兩地樹著些由粗糲的火山石製作的黑十字架(遠看有點像小黑人)。一白一黑,“黑”“白”分明,風格迥異的美德兩國軍人墓地形成了強烈對比。
這裏安葬了22000名德國陣亡官兵。
墓園裏一排排黑色的火山岩十字架讓整體氣氛凝重肅穆。它給人的視覺衝擊和心理震撼力不亞於美軍公墓,一眼就讓人心中有了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根據1919年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位於歐洲各地的戰敗軍人墓地必須設置十字架,該墓地顯然遵照了這一承諾。
墓地中央是一個圜丘,下麵掩埋著300名名字待確認的陣亡士兵。圜丘上麵有座5米高的雕塑,遠看像隻垂著翅膀的黑鷹,近看其實是同樣黑色火山岩質地的十字架,十字架下站立著一對人類父母的形象,他們低頭默默地哀悼著腳下逝去的孩子們,悲傷的神情令遊客心中升起另一種悲痛和遺憾。
這裏的墓碑是一塊塊井蓋大小的小方石,石頭上疊加一塊十字架形的扁扁墓碑,墓碑是躺倒而不是樹起來的。上麵刻有死者的姓名和出生日期,有些墓地上還擺放著花束。
曆經戰爭創傷的法國人,戰後,在家園的廢墟上,能給侵略者德軍留出的這塊墓地也顯示了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和平的渴望。這再次讓我想起了波士頓郊外康科德古戰場上美國人為敵軍英國士兵建的那個墓和墓碑上感人至深的碑文(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讀讀我的文章《從世界著名的戰爭祭奠方式看生死與人性》 )
這是一個讓人反思戰爭、珍視和平的地方。
戰後海灘上的彩色小屋是個獲獎項目
想必大家都在很多戰爭大片裏和二戰小說裏看過諾曼底登陸有多殘酷和血腥!也知道那場決定二戰勝利的戰役有多重要。但每個從戰場上提著半條命回來的老兵都會告訴你,所有文學藝術作品裏的殘酷與真實的槍林彈雨相比,都不值一提。經曆戰爭的將士才是最深刻理解戰爭與和平的人!
也因為有戰爭的底色,如今的諾曼底海灘上那些彩色的小房子才更顯可愛。
記得幾年前,有個中國女子寫了一封非常著名的辭職信。一句簡短的“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擊中了無數人的心。是的,多看看世界,會讓我們謙虛一些、包容一點,將大愛,自豪感和同理心給到全人類而不隻是自己的民族。
無論勝負,這裏隻關乎人類共同的情感。
寫於2024年 6月,以此紀念 二戰諾曼底登陸 D-day(1944年6月6號) 八十周年。
【END】
如果你喜歡,歡迎點讚,轉發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