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gXgonhJo90S22qokdTTEHA
萬斯印度講話速評:“川普主義”國際版及全球貿易新秩序展望
文 / 趙曉
川普(Donald Trump)畢竟年紀大了,不可能頻繁奔走國際事務前線。而萬斯(J.D. Vance)——無論從思想路線、政治敏銳度,還是個人經曆來看——都是代表川普出現在世界舞台的最佳人選之一。
2025年4月,萬斯在印度齋浦爾(Jaipur)發表了一場極具曆史感的演講。信息量之大,邏輯之清晰,理想之深遠,已遠遠超出常規外交辭令。與其說這是一場訪問致詞,其實更像是一份時代的宣告:
全球經貿秩序正在重構,一個以信任、製度兼容與國家實力為基礎的新體係,已然浮現在地平線上。
可以說,萬斯已經準確傳達了川普政府對21世紀新秩序的戰略構想。歸納起來,整場講話蘊含著三大核心主張。
一、川普主義並不是政敵所攻擊的“孤立主義”,而是有價值觀的選擇性全球化
萬斯一開始就用自己“下層製造業家庭出身”的成長故事,反駁了外界對川普的誤解:川普並非孤立主義者(Isolationist),美國也不會退出世界舞台。但未來的全球化,將不再是“成本最低者通吃”的效率遊戲,而是一場基於製度兼容(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與價值信任(Value-based Trust)的新型全球重構。
正如萬斯所暗示的:
• 未來全球經貿新秩序將不再盲求效率第一,而是首要保障安全與信任;
• 不再幻想自由貿易自動帶來自由國家——貿易國家會走向價值趨同、製度趨同,更不能再相信“隻要做生意就能變朋友(世界和平)”;
• 不再忽視製度衝突,而是高度重視——把製度兼容性作為結盟的前提。
這與過去“全球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形成鮮明對比。彼時人們相信自由貿易將帶來製度收斂,相信自由民主終將普世——那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全球化(Utopian Globalization)。但如今,現實主義接管了話語權。
川普主義提出的,正是新版的現實主義全球化(Realist Globalization)。
全球貿易不會終止,美國不會自閉,但合作必須基於信任、互利與製度對接。
而萬斯此行的核心信息是:印美(U.S.-India)合作,就是新型全球秩序的試點與樣板。
二、防務與能源雙輪驅動,構築新秩序的骨架
在演講中,萬斯反複強調:印美防務關係不僅是武器買賣,更是一種製度安全的深度綁定。
他宣布了印美防務合作框架(COMPACT)、聯合自主係統產業聯盟(Autonomous Systems Industry Alliance),並強烈推薦印度引入F-35戰機。
這絕不僅僅是以往的“軍售外交”,而是要在印太(Indo-Pacific)地區,共同構建未來海權+安全秩序,保障全球貿易的海上生命線。印度若承擔起“海洋護航者”的角色,全球供應鏈穩定將多一分保障,自由秩序也多一份底氣。
而在能源領域,萬斯高舉“Drill, baby, drill”的口號,明確主張主權能源、廉價能源、穩定能源是製造業與科技競爭的根本。他要求印度取消非關稅壁壘,歡迎美國能源出口,並通過聯合開發關鍵礦產與離岸天然氣資源,打破第三方對能源的控製。
雖未明說,但對象不言自明:俄羅斯、中國。
防務與能源,是川普2.0全球戰略的“雙輪驅動”:
安全航道,保障自由貿易;能源穩定,托舉工業繁榮。
這正是全球經濟未來可持續運行的底層邏輯。
三、科技創新已成為文明競爭的主戰場
最具前瞻性的是,萬斯在講話中將科技競爭直接提升為文明競爭。他宣布啟動“TRUST計劃(Technology, Resilience, Undersea Cables, Semiconductors, Trade)”,強調:
• 重建可信數據基礎設施(Data Infrastructure);
• 共建自由國家半導體供應鏈(Semiconductor Supply Chain);
• 聯合鋪設安全可控的海底光纜(Undersea Cable Networks);
• 建立製度內部的技術生態圈(Technology Trust Zones)。
這一計劃意味著:未來美國所主導的全球技術合作將不再中立,也不會全球通用,而是按製度劃界、按文明分層。
而他那句擲地有聲的判斷,更令人警醒:
“沒有能源安全,就沒有AI的未來(No AI future without energy security and energy dominance)。”
科技,不再隻是企業遊戲,而是國家戰略的延伸;
算法,也不再是中立工具,而是治理體係的一部分。
數據、能源、芯片——最終統統都回到文明根基之上。
一句話,未來全球科技競爭,不再是市場競賽,而是製度聯盟之間的博弈。
四、川普全球經貿新秩序的願景、門檻與可能性
1、願景是什麽?
川普要構建的是一個三支點支撐的新秩序:
信任(Trust)+ 製度兼容(Institutional Compatibility)+ 國家實力(Strength)
這,不是傳統的經濟殖民,不是全球主義下的資本霸權,而是製度與文明認同基礎上的聯盟重塑。有意思吧?
2、門檻是什麽?
• 製度共識與戰略不信:法治、產權保護、主權互尊、工會獨立等;
• 可預測與政策穩定;
• 願意共擔責任,而非搭便車。
3、可能性有多大?
• 印美(U.S.-India)、美日(U.S.-Japan)、美歐(U.S.-Europe)三大合作軸線已具雛形;
•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中,印度、越南(Vietnam)、巴西(Brazil)等國家正在快速“入隊”;
• 最大的不確定:西方自身的分裂、盟友搖擺,以及中國的反擊——對全球南方的反向拉攏。
五、對中國的挑戰與未來抉擇
萬斯整場演講雖未正麵提及中國(China)一個字,但處處都是對中國當前戰略路徑的挑戰:
• 能源合作,繞開中國能源-轉運鏈;
• 防務合作,牽製中國在印太的海權布局;
• 科技聯盟,對標中國“數字絲路”(Digital Silk Road)。
如果未來10-20年,中國仍堅持“特色道路 + 製度異質 + 技術自立 + 供應鏈自閉”的路徑,那將麵臨被逐步排除在新全球體係之外的風險。
中國當然可以對美國意圖“去中國化”的新版全球化作出反擊,但中國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如何贏得中美貿易戰”,而是:是否要完成現代文明轉型並加入人類共同構建的新型全球秩序?
• 是否願意告別數千年曆史傳統,走向現代文明?
• 是否願意融入一個基於信任與規則的自由秩序?
• 是否能放下“對抗—控製—脅迫”的冷戰式安全觀念,轉向“互信—透明—契約—共建”的新全球觀?
如果不能,中國最大的敵人,不是美國,而是自己。
總結:
萬斯這場麵向本世紀下麵的四分之三及更長遠未來的講話,具有如同當年丘吉爾冷戰演講的氣勢,清晰地傳遞出:
川普要重建的,不是過去的烏托邦理想主義的全球化,而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更可信、更公平、更可控的全球文明網絡。
這不是有些人批評的退出全球化,而是重構全球化;
這不是孤立主義,而是選擇性聯盟主義;
這不是交易性應急,而是戰略性重塑。
這是一次現實主義的全球化革命,
更是一場文明同盟的重新集結。
曆史的鍾聲已經敲響,
建造未來的人,正在重新集合。
而我始終縈繞心頭的問題是:
在這艘駛向21世紀真正繁榮與和平的航船上,
我們心心念念的中國,會有自己的船票嗎?趙曉,男,經濟學博士,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先後畢業於山東大學(本科)、南開大學(碩士)、北京大學(博士),曾任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戰略部部長、北京大學-世界銀行研究員,並跨界擔任地產商。現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最活躍的青年經濟學家之一,研究方向涵蓋宏觀經濟、產業政策、經濟倫理等。 在《經濟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0餘篇,多篇被《讀者》轉載或入選教材。 提出“有教堂的市場經濟”“徹底的市場經濟是無恥的”等引發廣泛討論的觀點。 2005年 《南方人物周刊》“我們時代的青年領袖” 1992–1995: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經濟學碩士 1996–1999: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博士 宏觀經濟政策、產業經濟、國企改革、經濟倫理、通貨緊縮(1998–1999年係列研究直接影響政策調整)。 合著:《通脹經濟來了》《中國的挑戰:亞洲金融風暴後的中國》 文章《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故事》獲國務院總理批示; 《有教堂的市場經濟》引發對市場經濟倫理的反思; 長期擔任媒體評論員,觀點常見於《經濟半小時》《中國財經報道》等。 感謝您的支持,更多學習、討論,歡迎加入"趙曉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