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洋節母親節在中國紮根?

(2024-05-15 16:23:23)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vnzb1BNlZh_wNWJnRwKP3w

所有洋節都要被“抵製”?母親節為何能成功在中國紮根?

文壇新秀 2022-05-05 18:38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國人基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也在不斷上漲。曾經在國內大受追捧的洋節被擺到了極其尷尬的位置,“抵製洋節”的論調一時間不絕於耳。更有甚者將洋節看作洪水猛獸,過洋節就是外國的文化入侵等等。

 

當聖誕節、感恩節等洋節遭受爭議的同時,同樣源於西方的母親節卻“逆勢上揚”,不僅沒有因為其洋節的身份遭受抵製,反倒愈發地滲入到中國社會的角角落落。在待遇上與其他洋節相比簡直是雲泥之別。

 

中國現行的母親節到底是怎麽來的?作為“洋節”,她又是如何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紮根成長呢?

 

Image

 

一、戰爭中的美國母親

 

為了表達對母親這一偉大角色的崇敬,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設母親節。由於各個國家間不同的風俗文化,各國母親節的日期設置也不盡相同。但應用範圍最廣的日期,莫過於5月的第2個星期天,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近80個國家和地區選擇在這一天向偉大的母親表達敬意。

 

母親的角色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便已存在,但將5月的第2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卻隻有100餘年的時間。

 

1861-1865年間,美國南北雙方因在“奴隸製存廢”等問題上的巨大分歧而爆發內戰(即南北戰爭)。慘烈的戰爭讓美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北雙方總計有超過20萬年輕人在戰爭中陣亡,受傷致殘者更是不計其數。

 

Image
南北戰爭

 

戰爭期間,一位名叫安·賈維斯的婦女積極救助南北雙方的傷兵。戰爭結束後,她又帶頭創建了“母親友誼日”組織。將南北雙方傷亡軍人的母親集合起來,緩解雙方的對立情緒,緬懷在戰場上逝去的年輕生命。

 

1905年,安離開人世。她的女兒安娜收到來自美國各地的慰問信,表達對安的尊敬之情。

 

大受震撼的安娜決定繼承母親的事業,推動成立母親節,以此紀念天堂裏的母親。 

Image
安·賈維斯(左)和女兒安娜(右)

 

安娜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奔走宣傳,1908年5月10號(5月的第2個周日),母親節的支持者們在西弗吉尼亞州格拉夫頓的聖安德魯衛理會舉行了第一次母親節紀念活動。人們在教堂分發賀卡和禮物,為母親們送上祝福。

 

在世界主日學校協會等組織的幫助下,安娜最終促使美國國會在1914年通過法案,規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周日為母親節。安娜母親生前最喜愛的康乃馨也成為母親節的文化象征。

 

Image
設立母親節的法案

 

二、入鄉隨俗的節日

 

上世紀20年代,美國的母親節習俗借助“西學東漸”的文化浪潮,跨越太平洋來到中國。

 

最早慶祝美式母親節的,是中國東南沿海上海、浙江等地的美國教會組織。一方麵這些地方是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文化多元開放,有利於外國節日的輸入。另一方麵美國教會在當地具有較高影響力,在信眾不斷增多的背景下,美式母親節的社會覆蓋麵進一步擴大。由於歐洲各國早在美式母親節誕生前就有自己的相關節日,因而美式母親節在歐洲並沒有市場,反倒是中國逐步成為了除美國本土外,“最熱衷”於母親節的國家。

 

進入20世紀30年代,母親節從東南沿海向中國內陸傳播。其影響力也走出教堂,擴散到教會學校和婦女組織之中。當時的國民政府由於財力有限,注重教會學校在教育中發揮的作用,教會學校倡導的母親節也受到國民政府的重視。

 

母親節能夠喚起國人對母性的思考,有助於實現男女平等,這也讓當時的婦女組織對母親節產生了熱烈回應。她們積極宣傳母親節,希望借此化解中國延續千年的“男權至上”思想,爭取婦女權利。

 

Image
1932-1937年上海舉辦的母親節紀念活動

 

抗戰爆發後,萬千中國母親為了國家的存亡,毅然將孩子送往戰火紛飛的前線,數百萬的中國母親痛失愛子。國民政府為了安慰母親、塑造中國母親的偉大形象,也有意賦予母親節更多的政治含義。1938年武漢天主教堂舉行母親節特別禮拜,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女士親自做“母親節獻詞”,宋美齡的特殊身份也顯示了官方對該節日的肯定。

 

上世紀20至40年代,美式母親節在進入中國短短20年間就迅速在中華大地上站穩腳跟。這既是當時美國國力強盛的體現,亦是中國社會思想碰撞的真實寫照。在日本入侵的外部壓力和國民政府凝聚人心抗擊日本的情況下,母親節的政治地位被不斷推高,並愈發深入地融入中國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美蘇冷戰的國際環境和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帶有“美式烙印”的母親節暫時從中國大地上消失了。但是人們對母親的崇敬之情卻沒有因此而消失,母親又化作一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精神符號,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特別是中美關係進入蜜月期,在5月的第2個周日過母親節的習俗再度出現進入中國社會。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也讓母親節的內涵愈發豐富。
 
三、不會褪色的母愛
 
作為一個“進口節日”,母親節的“洋節”身份是無法否認的。但不同於聖誕節、感恩節等西方節日,母親節的身上既沒有濃厚的西方宗教色彩,也不是簡單地把根植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的節日移栽到中國。
 
作為中國本土化最成功的洋節,母親節能夠與中國的文化環境深度契合,離不開她對“孝道”的宣揚,而這一點是與中國傳統的“孝文化”一道相通的。雖然中國古代沒有官方設定的母親節,但這並不影響中國古人對母親的敬愛。正如《詩經·小雅》中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就奠定了中國人接受母親節的心理基礎。
 
Image
 
 
母親節以宣揚母愛、尊崇母親為節日宗旨,是表達全社會對母親敬意的絕佳平台。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但在父係社會背景下,女性地位普遍較低,就讓中國的子女們隻能以含蓄保守的方式回應母愛,失去了在情感上直接回饋母愛的平台。母親節的傳入很好地彌補了這項不足,讓我們對母親的愛有了更好的承載。
 
除了在“思想上”與中國的孝文化相互契合,母親節在傳入中國後也因地製宜地進行了“中國化”改造。除了康乃馨、祝福賀卡等節日必備,中國很少會像美國人那樣前往教堂舉行紀念儀式,而是把中國的《孝經》等傳統文化融入其中,讓母親節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基因。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對母親的祝福也變得日趨多樣化。但是社會節奏的加快又把年輕人困在忙碌的工作中難以脫身。家庭團聚的計劃總是因外力而改變,在母親節這一天向母親親口說出祝福並送上禮物變得不那麽容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