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yQCXPeeqRe5n95YaNQJWEg
收錄於合集#讀書人馮學榮981個
老馮的20堂視頻直播課鏈接請點擊:馮學榮20堂網課鏈接
今天,老馮跟大家探討兩個困擾了曆史愛好者很久的問題:問題一: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後,為什麽不造反、當皇帝?問題二:華盛頓打敗英軍之後,為什麽不在美國登基稱帝?很多人一直在說:曾國藩不造反,是因為沒有野心。華盛頓不稱帝,是因為人格偉大。事實上,曾國藩不造反,華盛頓不稱帝,和有沒有野心、人格是否偉大,關係都不大,主要的原因是:也就是說,他們主觀態度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造反稱帝這些事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不可行,做不了。今天,老馮簡單為你分析這兩個問題。相信今天這篇小文對你有啟發,所以,建議讀完。我們都知道,曾國藩當年攻陷天京、平定太平天國之後,他在四五年的時間裏,逐步裁撤了湘軍。曾國藩裁撤湘軍之後,慈禧太後一顆懸著的心,終於釋懷,從此,慈禧太後相信曾國藩是真正的忠誠,對他信任有加。那麽,很多曆史愛好者都問:曾國藩當年的湘軍那麽能打,他為何不舉旗反清?試想:曾國藩帶領湘軍,直接揮師北上,打北京,推翻清王朝,然後呢,曾國藩自己當皇帝,不香嗎?這個問題要回答起來,其實並不難,我們隻需要查閱一點曆史資料,了解一下當年曾國藩和湘軍的情況,然後換位思考,站在曾國藩的立場上,為他算算賬,你就能瞬間明白,他為何不造反稱帝了。是的,其實,天京陷落那一年,也就是同治三年,當年曾國藩,已經54虛歲了。是的,54歲。54歲在我們今天看起來,尚屬於中年,但是在大清同治時期,已經是妥妥的老年人了。是的,在同治年間,一個男人活到了54歲,其實他已經知道:自己能活的時間,不會太長了。要知道,清朝時期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隻有40歲左右。所以,作為一個理智的男人,到了54歲高齡,還要冒巨大的風險去造反、推翻清王朝、然後自己當皇帝,不劃算,因為54歲當時的曾國藩,當時已經一身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了。老馮帶大家讀一讀曾國藩的一篇日記,看看他的身體有多差:“夜,倦甚,精神萎頓之至。年未五十,而早衰如此,蓋以稟賦不厚,而又百憂催憾,曆年鬱悒,不無悶損。此後,每日須靜坐一次”“深夜了,我曾國藩啊,感到渾身乏累,一點精神都打不起來,唉,不到50歲,我竟然早衰到這個地步,為什麽呢?我想啊,可能是因為我,原本天賦就不咋地,卻被各種煩心事,害得我焦慮不堪,這麽多年一直鬱鬱寡歡,以後啊,我要每天打坐一次,看看能否改善我的精神狀態”看,這是曾國藩的自白,曾國藩寫下這段日記的時候,他還不到50歲,但是,身體已經不行了,渾身沒勁,像他這個精神狀態,已經想到自己活不久了,還哪來的雄心要當皇帝。所以,即使是理性的計算也能告訴曾國藩:以他54歲高齡,糟糕透頂的身體狀況,要起兵造反,真的不容易,也不劃算。而且事實上,曾國藩死於1872年,也就是說,攻陷天京之後,僅僅過了七年,曾國藩就死了。那麽我們反推:假設曾國藩起兵造大清的反,他其實隻有七年時間可以折騰,而且事實上,他還沒有七年時間,為什麽?因為天京雖然攻破了,但是太平軍的餘部,還在全國各地,流竄,匯合,東山再起,所以,湘軍還需要在各地剿匪,而且,當時還有撚軍,撚軍在河南安徽鬧得正歡,所以事實上,曾國藩裁撤湘軍的事,也是拖到1868年,才勉強大體完成。所以事實上,天京陷落之後,曾國藩不能造反,也沒有時間造反,因為,他知道自己能活的時間,不會很長,不劃算,即使運氣好,讓他當上皇帝,也當不了多久,因為,畢竟人老了,所以,從理性出發,不造反,才是最符合他的利益的。說起來你可能會不信,但是,事實上天京陷落的那個時候,湘軍,已經對廣大官兵也就是說,湘軍的工資發不出來的情況,已經持續很久了。攻陷天京的時候,曾國荃放任湘軍基層官兵在天京城內搶劫,應該就有這方麵的考慮:變相給基層官兵,補償拖欠的工資。當年湘軍打太平軍,糧餉除了朝廷從各省“省庫”劃撥的錢之外,主要靠曾國藩“就地籌餉”,也就是說,靠曾國藩在華東、華中等地籌集的厘金、鹽稅等,同時,清政府也找西方列強借了很多錢,劃撥給湘軍,用來打仗的。但事實上,這些雜七雜八的錢加到一起,仍然不夠用,為什麽不夠用?因為當年湘軍的官兵啊,都是用高薪激勵聘來的。是的,你沒有看錯,曆史就是這麽老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年湖南子弟跟你去打長毛,主要就是圖的報酬豐厚,說白了,是為了發財、為了翻身改命,才跟你上戰場打長毛。所以,這種部隊,很貴,工資的支出,高的離譜,到了天京陷落之前,其實湘軍已經拖欠工資好久了,有一些地方的湘軍,已經開始嘩變了。曾國藩沒有錢。他很難辦。試問,沒有錢,如何造大清的反?是的,即使曾國藩要起兵造反,他打倒清朝的勝算,也不大。曆史愛好者普遍高估了湘軍的能力,要知道,太平軍之所以失敗,首要原因是太平軍自己內部分裂,其次才是湘軍能打。更重要的是,大清朝廷並不是傻子,當年的大清,並不是隻有曾國藩的湘軍,大清除了湘軍之外,還有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雖說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曾國藩如果造反,李鴻章會不會追隨老師一起造反,實話實說,還真不一定)、左宗棠的楚軍、以僧格林沁為首的滿蒙鐵騎、全國綠營......等等,人家不笨,並沒有把大清社稷,吊死在曾國藩這一棵樹上。湘軍在最鼎盛的時候,雖然名義上有十幾萬人,但是,曾國藩的嫡係、死黨、願意跟他造反的,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五萬人。而大清帝國除了湘軍之外的各路部隊,規模加起來,至少是湘軍的十幾倍。當年的情況是:太平天國鬧了13年,基本上都是在南方鬧,而大清在北方的基本盤,大體還是穩定的,實力還是在的。再說,當年的大清朝廷,並不是吃素的,他們狡猾得很,從扶持曾國藩成立湘軍的第一天起,朝廷就開始培養製衡曾國藩的勢力,以防萬一,天京陷落那會,大清令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從北京南下,駐紮山東濟寧,此外,令江寧將軍富明阿,統率旗兵入駐江寧滿城,派江北大營的馮子材,駐軍鎮江,此外,派官文(人名)為湖廣總督,坐鎮武昌……也就是說,天京陷落那會,朝廷已經從四麵八方把湘軍圍了個嚴嚴實實,朝廷的意思很明確:你湘軍如果膽敢造反,我就關門打狗。讀到這裏,你是不是感覺到:啊,原來慈禧太後,也不笨哪。是的,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當時以英、法、美為代表的洋人,支持清政府,假如曾國藩造反,洋人不會支持曾國藩。這一點,曾國藩看的清清楚楚,因為,曾國藩是親眼看見洋人出錢、出人、出情報、出武器,幫助清軍打敗的太平軍。曾國藩親眼看見:洋人為了維護清政府,不惜出錢出槍,助剿太平軍所以,曾國藩非常清楚:當時以英、法、美為代表的列強,是支持清政府的,因為他們需要清廷維護統一的市場。所以,曾國藩造反,會遭到大清和列強的夾攻,重蹈太平軍的覆轍。所以,綜合以上各點來說,曾國藩造反稱帝,是不可行的,曾國藩是聰明人,他自然不會對不可行的事情,萌生野心。好了,我們探討第二個問題:當年華盛頓(指後來的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英文名George Washington,以下統一稱呼“華盛頓”)率領北美殖民地的軍隊,打敗了母國大英帝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然而,大家一直有一個問題:華盛頓當時威望那麽高,他為什麽不趁機登基、做皇帝呢?華盛頓為什麽隻甘心做一個不能世襲的總統呢?華盛頓:我想不想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當不了,不現實然而,我們仔細研究曆史就會發現,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是的,就算華盛頓動了歪念,美國獨立之後,華盛頓想稱帝、登基、做皇帝,他也做不了,為什麽呢?華盛頓不稱帝原因之一:當時的造反部隊不是華盛頓的私軍。是的,當時北美殖民地的造反部隊,不是華盛頓的私人部隊當時北美殖民地反抗母國英國的武裝,叫做“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它的最高效忠對象,從來都不是華盛頓本人,而是“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1774年9至10月,因為對母國英國不滿,北美12個殖民地派出56位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當時的華盛頓,隻是56位代表之中的一個。“大陸會議”宣布反對母國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政策,並在第二年,也就是1775年,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和母國英國戰鬥。也就是說,華盛頓之所以成為“大陸軍” (Continental Army)的統帥,他是被“大陸會議”任命的,說得更清楚一些,華盛頓並不是最高權力,在華盛頓的上麵,還有一個最高權力機關:“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這個“大陸會議”,也就是後來“美國國會”的前身。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華盛頓隻是大陸軍的職業經理人而已,真正的大佬們都在幕後,他們才是美國獨立運動真正的老板。所以,“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效忠的對象,不是華盛頓本人,而是“大陸會議”。正因為“大陸軍”不是華盛頓的私軍、並不效忠於華盛頓本人,所以,所謂的“華盛頓稱帝”,根本沒有土壤,沒有基礎。華盛頓不稱帝原因之二:華盛頓隻是“大陸軍”的司令,他並不是北美全部反抗武裝的司令。華盛頓當時奉命指揮的“大陸軍”,在最鼎盛的時期,也隻有兩三萬人,但是,北美當時各地的反抗民兵,還有幾十萬。也就是說,退一萬步,即使華盛頓旗下的兩三萬“大陸軍”決定背叛“大陸會議”、支持華盛頓做皇帝,那麽,分布在北美各地的幾十萬民兵,必然會群起而攻之。華盛頓沒有勝算。要知道,當年北美反抗武裝打贏母國大英帝國,不單單華盛頓旗下的“大陸軍”有功勞,當時各地的民兵,還有法軍(是的,法國出兵幫助了美國脫離英國獨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華盛頓不稱帝原因之三:稱帝、做皇帝這種事,在當時的北美殖民地,早就臭大街了。我們要知道,當年大英帝國北美殖民地的這個造反集團,並不隻有華盛頓一個人才,而是一大群的人才,而且這群人,都是深受啟蒙運動影響,都是妥妥的反對帝製的人物。舉例說《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的起草者、簽署者: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羅伯特·李文斯頓(Robert R. Livingston)亞曆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Jr.)這些,都是當時大佬級的人物,而且,從這些人起草和審定的《美國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來看,他們立誌要建立的“美國”,是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國家,而不是由華盛頓或者任何一個人當皇帝的皇權國家,恰恰相反,這些美國開國元勳們,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堅決反對皇權的急先鋒。這是一個思想意識形態高度契約化的集團。換句話說,當時華盛頓的這一批親密戰友和革命同誌們,無一例外,全部都是反對皇權的鬥士,所以,假設華盛頓要當皇帝,那麽不但“大陸會議”、“大陸軍”、各地民兵會反對華盛頓,而且華盛頓的這幫親密戰友和革命同誌,也會對華盛頓群起而攻之。說得更清楚些:在華盛頓那個年代,即使他要當皇帝,在文化、民心、思想意識形態、社會土壤等各方麵,都沒有基礎。所以,無論如何,華盛頓都當不了皇帝,不是他想不想當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存在這種可能性。當時醫學不發達,誰也不知道華盛頓為什麽沒有子女,不過呢,一般認為,極可能是因為華盛頓本人,沒有生育能力。好了,那麽這個原因,就更加通俗易懂了:華盛頓連子女都沒有,他稱帝幹嘛呢?做什麽皇帝呢?皇位傳給誰呢?誰會冒巨大的風險、去建立一個沒有子女接班的帝國呢?所以我們說啊,我們隻要對曆史人物稍加了解,然後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就能搞懂他們做事的邏輯。存在,總是合理的。那麽我們今天探討“曾國藩為何不造反”、“華盛頓為何不稱帝”這兩個問題,對我們有什麽啟發呢?這個啟發就是:無論對待曆史,還是對待我們生活中的人和事,我們判斷人和人的行為,要了解這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條件,要換位思考,要把我們自己放在TA的位置上去觀察和思考,這樣我們才能看清楚,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否則,我們對人和事情的判斷,就會失真、主觀、錯誤,判斷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