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調查一筆企業貸款,不知道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園區製造企業,主打鞋服紡織,說是政府引進,其實是沿海一帶淘汰和轉移的落後產業,沒啥技術含量可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做點貼牌和代加工之類的生意。廠房很寬闊,生產車間裏一排排擺著七八條生產線,目測隻有三分之一在運轉。
在生產副總的帶領下,我繞著廠房轉了一圈。問了些修建和土地成本,產量和銷量之類的常規問題,回答得都很流暢,但生產周期、賬期和貸款需求不太相符,這類輕資產運營的企業上遊依賴訂單,下遊依賴勞務,在消費端需求萎靡,工人到崗七零八落的情況下,信貸需求應該是縮減才對,哪來千萬級的擴張?
副總答不上來,我們被帶到總經理辦公室。衣著隨意的總經理一看就是潮汕打扮,忙不迭失的泡茶,一套動作行雲流水,茶葉和茶具看上去都很專業,其實四川人喝不太慣。我說x總,你們這個行業在福建一帶應該相當成熟和發達了,怎麽想到把生產線搬到內地呢,豈不徒增運輸成本?得到的回答是政府招商引資解決就業服務實體那一套,仿佛得了商務局長的秘書的真傳,資本是逐利的,懶得聽。其代工的是某國產運動品牌,在去年一波成功的公關和炒作下,成為被搶到斷貨的國民良心企業,按理商品是不愁銷路的,哪怕代工企業,也是不缺訂單的,這個半開工狀態的生產線是怎麽回事?
總經理略尷尬的笑了笑,告訴我找不到工人,尤其是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工人,是搶都搶不到。聯想到高達百分之二十幾的失業率,我非常詫異,連問這裏不是人口大省嗎?工人待遇如何?工作強度如何?食宿安排等配套設施如何?
可能問得太快,總經理來不及組織語言,竹筒倒豆子訴苦般告訴了我以下事實:工資最高的技術工人月薪6-7千,普通工人勤快的4-5千,一般3-4千。工作時間早七晚十,中午吃飯加休息一小時,晚上半小時吃飯,每個月休息2天。宿舍是八人間。工作內容沒啥技術含量,就是手不能停。一般人受不了這個苦,政府給街道和村社下任務,要求必須帶多少人來,就業局派大巴車去拉,隻要肯上車就包兩頓飯還給60塊錢,結果這些人幾乎都是來看看就走了,願意留下的寥寥無幾,留下來也幹不了幾天,一會工作太累,一會工資太低,一會沒什麽假期,很快就辭工,導致生產線停機,損失大的很。
總經理邊說邊搖頭,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現在這些人根本吃不了苦,比以前沿海那一代的人差多了,那些人都很拚的,訂單來了通宵加班都肯幹,前兩年很多人沒活幹,回來兩年就耍懶了,寧肯閑著也不上班,
我簡直瞠目結舌,工作時長13.5個小時,三四千塊錢,一個月隻給休息2天,秦始皇修長城也不是這樣的吧。還嫌工人懶,工人是簽了賣身契給你嗎?這哪裏是上班,簡直是上刑。
忍了又忍,聽經理繼續介紹下去:實在不行就去技術學校招實習生,那些娃兒好管,工資也低給點就行,就是俏的很,都給大廠搶去了,下一步計劃去大學招點大學生,反正他們現在找不到工作,招過來哪怕要跑,幹幾個月也行,實習期不滿就跑的話工資也拿不到多少。
這下忍不下去了,我看著轟然轉動的機器,眼神麻木的工人,和眼前滿臉堆笑的經理,腦子裏隻有四個字:血汗工廠。
對了,這還是一個“規上企業”。
轉身離去。路上想起更早一段時間調查一個搞“就業培訓”的學校,校長口若懸河,介紹他的盈利能力:把人接過來管吃管住,培訓一個星期就發結業證,隻要人沒跑政府就給錢,一千多塊錢一個人,刨去食宿花銷和講師工資,能剩一大半。培訓內容不重要,教種養殖、開店、擺攤、直播帶貨都有,能不能學會也不重要,大家都學會了都當老板的話,誰來當工人?而且有些課在網上買就好了,遠程授課,講師都不用請…
車子駛出園區,我看著一排排的工廠,鋼架結構,藍色頂棚整齊劃一,聽不到什麽機器轟鳴,也沒見到多少人車走動,遠處還有吊車和推土機作業,應該是平整一塊新的工業用地,又會建一個什麽工廠呢?又是誰被大巴車拉去當工人呢?
談什麽宏觀調控,什麽貨幣政策,什麽實體經濟,把人當工具,把勞動法當空氣,把剝削當理直氣壯,把壓榨當理所應當,然後一臉無辜的問實體經濟的未來在哪裏?
在憲法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