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終極目的地是土耳其中部的旅遊勝地Cappadocia。但我們的行程特意安排了去參觀一個赫赫有名的亞洲古國-赫梯帝國(Hittites Empire)的首都-哈圖莎(Hattusas)遺址。
去哈圖莎沿途的小亞細亞高原風光
(團友照片)
赫梯人是《聖經》上提到的一個古老民族。原住的赫悌人居住在安卡拉一帶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即小亞細亞。據稱,公元前6000年這裏已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公元前1600年,即離現在3600年,從南俄草原,翻越高加索山脈來到此地的遊牧民族涅西特人,征服,同化了原住的赫悌人,開始在這裏修城建邦,公元前17世紀始建赫梯王國, 是土耳其領土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到公元前14世紀達到鼎盛,建立赫梯帝國, 曾經雄霸中亞。哈圖莎就是赫梯王國的首都。
赫梯人在小亞細亞統治了一千年, 創造的燦爛的古代文明。但這段文明一直不為人知, 幾乎成了失落的文明。 所幸1834年,法國考古學家Charles Texier 發現了哈圖沙遺址。二十世紀初(1906年)由德國的考古學家主持,開始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很多刻有古老文字的泥板 (很多就收藏在我們剛剛去過的安卡拉安納托利亞文明博物館),赫梯這一神秘文化才逐漸被考古學家、史學家研究發掘出來。
哈圖沙當初建城根據地勢的高低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我們首先來到建在山穀裏麵的下城(Lower City)。乍一看就是荒野一片,甚至沒有任何殘牆斷壁,很讓人迷惘。
聽導遊的講解和看圖示板才知道, 下城早在哈提人時期就已經存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地麵上灰土質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唯有石質的地址還在規規矩矩地躺訴著昔日的輝煌。
現在看到的是大神廟(Great Temple)由石塊壘成的地基
大神廟又稱一號神廟是哈圖沙規模最大的神廟,建於公元前十四世紀,供奉的是風雨神和太陽女神(Teshub, the Storm God, and the Sun Goddess of Arinna)
在這片殘石荒野中,散落著這樣一塊碧翠潤滑的玉石,顯得與周圍的環境極其格格不入。導遊也沒回答出這塊奇石的身世典故
我回來後查到,公元前1274年,赫梯帝國與同樣富強的埃及軍隊展開了一場長達十五年的戰爭。雙方殺得你死我活,但都無法徹底戰勝對方。公元前1258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國王哈圖西裏三世(Hattusili III)簽署了卡迭石停戰協議,成為人類文明史上記錄下來的第一部和平條約!這塊奇石據說是埃及國王在卡迭石條約簽訂之後送給赫梯的禮物。
哈圖沙遺址麵積很大,方圓幾公裏。其實哈圖沙整個地區現在被開辟為博阿茲卡萊國家公園(Bo?azkale National Park),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網上找到一張哈圖莎下城的空中俯覽圖, 可以看到這片遺址的整體風貌
開車來到上城(The Upper City)部分。上城位於地勢高於內穀300米的丘陵上,麵積1平方公裏左右,始建於公元前13世紀。上城四周築有厚厚的城牆,現有三座主要的城門。
上城西南方向,赫梯古跡代表作的獅子門(Lion Gate)
照片右麵的石獅已經巍然屹立了幾千年; 左麵的損壞嚴重, 現在的是個複製品
這是南門的獅身人麵像,斯芬克斯門(Sphinx Gate)
這兩座雕像都是複製品,原件目前在伊斯坦布爾的考古博物館,
這是一條地下隧道(YerKap?), 可以從這條秘密通道溜出上城
上城主要是宗教,政要部門,共發現了28座神殿的地基。 山穀內的下城被認為是居民生活勞作的地方。
這是從上城向山穀內下城望去
這是現在正在新建的, 建立在原始地基上的建築複原物
除了這裏的主城區,在離城幾公裏之外的亞茲勒卡雅(Yaz?l?kaya),還有一處建在山岩上的露天神廟。據考古學家說,赫梯人從公元前十六世紀就在這裏舉行慶祝新年等祭祀活動
Yazilikaya土耳其語是“銘刻的岩石”的意思。這是在第一個天然石廊Chamber A, 雕刻在石壁上各路天神。
這是在第二個天然石廊Chamber B石壁上的浮雕
總而言之,赫梯王國是青銅器時代的一個大帝國,存在於公元前17世紀~前8世紀,相當於中國的夏末-商朝時代。曾經看到中國網友指出,雖然哈圖莎遺址出土了大量石碑文物,但隻有極其少量的金屬器物。與同時期殷墟(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出土的成噸的精美青銅器相比,無論數量還是工藝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赫梯人對人類進化史貢獻最大的是,他們最早掌握了冶鐵技術,從而將人類文明從青銅時代推進到了鐵器時代!赫梯人最先發明並使用了鐵器,用鐵質兵器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國家, 不僅在小亞細亞獨霸一方,還與強大的埃及古國以及兩河流域的亞述/巴比倫鼎足而立。
哈圖莎遺址如果不是順路就不必特意去了。不過赫梯古國的曆史還是蠻引人入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