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何若珍老師,曾任教於南康州大學經濟金融係,教授經濟與規劃課程,是資深的人生導師,生涯規劃顧問。多年來往返於波士頓,杭州,北京和台灣等地講授經濟管理,職場規劃和人際溝通相關課程。
https://cgcm.org/2021/02/8044/literaturemediaministry/09/
易:何老師曾經在大學教授《如何規劃你的人生》課程,專門針對大三大四準備畢業踏入職場的年輕人。今天我們就來和何老師聊一聊關於年輕人在人生規劃上的一些問題。不過很多人認為「人生」這個問題太大了,談人生都是在灌雞湯。您怎麽看?
何:其實很多對人生重要問題的回答,之所以有灌雞湯之嫌,或者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做起來一籌莫展,主要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把很多很具體的東西抽象化了,把很近的東西講的太遙遠了。
如果要對自己的人生有一些掌握,其實是牽涉到習慣的養成。
可是習慣很難養成,所謂知易行難。
這是因為我們行為模式沒有改變,行為模式沒有改變,是因為思維模式沒有改變。思維沒有改變行為就不會改變,即使改變也是暫時的。可是人的思維要改變非常困難。古人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思維要改變首先就要改變視角、觀點和立場。
很多時候我們最根本的東西沒有改變,以為看了一本書、一篇文章或者聽到一個演講,就會有新的行為模式出來,這是很困難的。
易:那麽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麽呢?
何: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活出ta在這個世界上所被賦予的角色。
我們的角色與我們的才幹、機會、成長環境各方麵都有關係。我們需要在成長過程裏理解我們的優勢在哪裏,弱點在哪裏,下一步才能夠知道如何選擇。
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優勢劣勢以及應該往哪裏去的時候,即使現在所處之處不是最合適的地方,我們也不會迷失方向。
比如,今天這個工作對我整個人生的目來講不是最合適的,我就會尋找合適的機會換工作,而不是說僅僅因為跟老板處不來或者希望工資高一點這些原因換工作。
那什麽叫做合適的機會?
——就是能夠叫我活得更有意義,更容許我發揮我這個人的功能、更符合我所被賦予的角色的機會。
易:現在好像很少提及每個人的角色是什麽,反而是我們從小到大習慣被成績衡量,長大了也會想用這些看得見的成果衡量自己的成功。
何:這是很自然的一種情況,它跟我們的思維方式有關。就是覺得量化的東西比較具體,用數字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比較簡單。
但是這一種衡量成功的方式也常常讓人覺得很空虛。
在人類曆史上的很長時間,人都是從關係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