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先

《中華民族的命運抉擇》、《紫薇箴言》歡迎您!
正文

二、論中華文化的自由民主基因

(2022-11-12 23:32:36) 下一個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從未真正斷絕,它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基因之中、性情之中,成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生命中無法割舍的一部分。

近代的中國,腐朽沒落、備受欺辱;現在的中國,邪惡橫行、宛如地獄。有人把這一切都歸罪於中華傳統文化,認為隻要有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就不可能實現自由民主。

事實上,台灣的存在,香港曾經的繁榮,都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和自由民主體製可以很好地兼容。本文主要依據先秦典籍和漢字本義,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由民主基因,以期突破專製集權主義、愚民主義的思想束縛,找到一條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的道路。

1、道法自然——自由的基因

在中華傳統哲學中,“道”代表著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軌跡、道路、規則、趨勢,世間萬物的一切運動變化,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都超脫不了它的範疇。因此,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擁有者崇高的地位,就連孔子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道”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道法自然”。可以理解為道以自然為法則,或者道效法於自然。

“自”,指自己,“然”通“燃”,所謂自然就是萬物自己展現、自己作為。通俗講就是:萬物為什麽是這個樣子,因為萬物自己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萬物為什麽這樣運動變化,因為萬物依據自性這樣運動變化。

在中華傳統哲學裏,自然萬物(包括人)的任何運動變化、作為,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演化過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不存在主宰者,也不需要一個主宰者去刻意地統治、治理。

中華傳統文化,雖然並不排斥有一個元首,但他必須秉持“我無為,而民自化”的原則,讓民眾自由自主地去展現、去作為,讓社會自然而然地演化。

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最根本的世界觀。道法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最基本的方法論。

“自由,是一個哲學中的概念,意即可以 自我支配,憑借自主的意誌而行動。” ——維基百科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哲學天然地具有自由的基因。

我們也看到,在中國曆史上,所有朝代的興盛,都經曆了一段無為而治的歲月,而所有朝代的衰亡,都開始於一個奮發有為的君主。

2、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民主的基因

《詩》雲:“邦畿千裏,維民所止”。國家的千裏疆域,是民眾生活的地方。大自然,是自然萬物的大自然,沒有了萬物,也就沒有了一切;國家,是億萬民眾生活的地方,沒有了廣大民眾,也就無所謂國家。

《尚書.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大自然中,萬物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協作、互通有無的關係。民眾是人類社會中最主要的實體,是人類社會與自然萬物相互作用的主體,民眾的福祉與苦難,與自然萬物密切相關,正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因此,民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天意。

《六韜.文師》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天下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天下是天下間所有生靈萬物、所有民眾共同擁有的天下。

“民主,原意指人民的統治……”——《維基百科》

民主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民主需要社會結構複雜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夠實現,西方社會的民主也是伴隨著工業化而實現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並不缺乏民主的基因,隻是受限於當時社會的發展階段,隻能把民眾的福祉寄托在統治者個人的道德水平上,結果統治者的自私性因沒有製約而膨脹,導致了中國社會滑向了專製獨裁的深淵。

《尚書.泰誓》曰:“天惟時求民主”;《荀子·王製》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管子·牧民》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子曰:“為政以德”;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以上所述,或者是借助於民主基因,為推翻暴政建立政權提供理論依據,或者是以民為本,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民主基因的佐證。

3、修齊治平——合理的社會架構

修齊治平,是儒家學說關於社會架構的重要理念,裏麵包含著自由民主的基因,可悲的是隨著中國社會對它的誤解的加深,中國社會也滑向了專製集權的深淵。

(1)修齊治平的根基——天道與科學

在《大學》一文中,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一直到平天下,前者依次是後者的根基。

所謂的格物,就是通過有效的認知手段,去探究“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因此,以上的種種作為,也都建立在“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的基礎之上。

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最根本的世界觀。道法自然,是中華傳統哲學最基本的方法論。在中華傳統哲學中,世間萬物的真相就是自然,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則就是天道。

因此,從“格物”到“平天下”的種種作為,都必須以尊重自然,遵循天道為前提。

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環節是格物,而格物的重點是對天道的正確認知。

科學,是目前世界上最精準、最有效的認知手段。因此,“修齊治平”的根基裏,自然也包括科學。

總之,“修齊治平”所設定的社會架構,以“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為根基,以對天道的正確認知為關鍵。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全社會對科學的推崇、全民的科學精神是實現這一架構的根本要義。

(2)修齊治平的誤區——人治歧途

從“格物”一直到“平天下”,之所以是這樣一種次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治理念。

受限於當時社會的發展階段,先賢把社會的合理架構的建立和維護,寄托在統治者身上。

雖然,《大學》第一章為統治者的個人道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近乎完美的路徑,為統治者的治理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架構,但伴隨著漢字字義的變遷,這種路徑和架構,很快異化為專製集權的內涵。

《大學》第一章以後的內容,充斥著對第一章的望文生義、蓄意扭曲,特別是“格物”內涵的缺失,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失去了正確認知“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的路徑,為中華傳統文化走向虛無縹緲、腐朽沒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社會與科學的緣分斷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於是乎,統治者在個人自私性的驅使下,有意無意地突破道德底線;犬儒們在愚昧而功利的狀態下,有意無意地曲解經典。於是乎,儒家學說迅速地異化為統治者的愚民工具,中國社會也在漫長的曆史中上演著“曆史周期律”。

(3)修齊治平的真義——合理的社會架構

“修”的對象是“身”,修身就是剔除無用、加強有用,向著一個美好的目標改變自己。“修”的依據和途徑,是通過格物而獲得的“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

“修”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行為,它局限於個人的認知水平和道德水平,所以先賢設定的行為邊界和對象,是人自身,“修”的對象不能是別人,也不能是家、國或天下。

“齊”就是大家在同一個方向上齊頭並進,共同努力。“齊”講究的是同一性,它要實現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1+1>2”和“繼承加成”的效果,

人類文明是伴隨著社會分工而發展的,即使是農業社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會分工。當大家都追求“齊”,就會違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趨勢,社會就會倒退,民生就會困苦。因此,先賢為“齊”設定的行為邊界和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家,不但是國、天下不能“齊”,就連自身也不能“齊”。

中國的大一統、保持一致的治理理念,本質是用“齊”的思想來治理國家,它超出了先賢所設定的行為邊界,它的本質是行為和對象的錯配。這種治理理念,違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必然造成社會蕭條、民生困苦。

“治”有:疏通、控製、處理、管理、安排、整理、研究等含義,是尊重並合理地利用,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趨勢,對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進行有效的管理、控製,從而達到趨利避害的效果。

“治”考慮了社會的分工,考慮了人和社會組織的特性,所以,它的行為邊界和對象是國。

對於社會治理而言,無論是德治、禮治、法治、人治,總歸是屬於“治”的範疇。

《大學》第一章的作者曾子,生活於中國的春秋戰國之交,那個時候的諸侯國是比較小的,就是作者眼中的天下,恐怕也沒有現今的中國大。另一方麵,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農業社會時期,社會結構是很簡單的,那個時期的整個天下的社會結構的複雜程度,還遠遠比不上現今的一個城市。

德治、禮治、法治、人治,無論是什麽“治”,都來源於人對“世間萬物的真相與運動變化的規則”的認知,也都要付出相應的行為,即使是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依然遠遠沒有達到認知的極限——終極的真相和真理,所以由這種不完善的認知而產生的“治”,做不到對天道的絕對遵守,是會發生偏差的。

人和社會組織一樣,都有自私性的一麵,其行為的驅動力都是自身的理念和利益,無論是什麽“治”,都保證不了絕對的正義性,其中,人治是最糟糕的社會架構。

萬物總是在運動變化,人類社會也總是在發展,文字的內涵也總是隨之流變異化,“治”永遠跟不上自然演化的節奏,永遠存在著缺陷。在複雜的結構中,這個缺陷會被放大,變成社會進步的阻礙,變成廣大民眾的災難。

所以,先賢為“治”設定的行為邊界和對象是“國”,而對於複雜的結構,先賢則提出了“平”的概念。

“平”就是維護生態係統的平衡,除去係統中膨脹的毒瘤。對於生態係統,任何自我膨脹的、禍害係統生態平衡的要素,都是毒瘤。在人類社會中,思想專製、經濟壟斷、政治軍事獨裁,都是毒瘤。

“平”適合於更大範圍的對象、更複雜的社會結構,“平”是對自然演化的充分尊重,讓社會中各種要素自由發揮、自主作為,其行為的邊界,限定於清除毒瘤。

從“修”到“平”,人治的因素在社會架構中呈遞減趨勢,而到達“平”的層級,已完全沒有了獨裁者的生存空間,能夠達成廣泛共識的民意會迅速脫穎而出,執行“平”的責任。可惜的是,限於當時社會的發展階段,先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才把希望寄托於提高道德水平後的統治者。

“修齊治平”所設定的社會架構,是人人都能厲行修身,向著一個美好的目標改變自己;是家家都能同心合力,向著美好的生活不斷前進;是各行各業、各個組織、各個層麵都有完善的法律製度,大家遵守規則、相互合作、互利共贏;是整個國家、整個世界都處於生態平衡之中,大家都有同一個責任——清除自我膨脹的社會毒瘤!

這樣的社會架構,與民主政體天然地契合,同時它也需要民主政體的守護。

注:

1、本文所講的“道德”,根源於漢字的象形本義,是指:和“道”即“世間萬物運動變化的軌跡、道路、規則、趨勢”充分契合的狀態和行為。重點在於對大自然的充分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嚴格遵循上,和傳統意義上的“與人為善”的所謂道德,有著很大的區別。

2、由於“治”的理念,不適合範圍更廣、結構更複雜的對象,因此本文以“社會架構”來指代社會的組織結構,其中包括了“政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