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2)
PCT旅行日記 Day1. 04/22/23
今早6.00起床,我們準備到附近麥當勞吃個早餐,但斯考特夫婦知道我們早走,將早餐時間提前到6.30,我們在斯考特家吃完早餐,然後與他們夫婦合影留念,然後叫了一個Lyft直奔坎柏村莊邊的美墨邊境,司機約翰是從波多黎各來的,當他知道我們去走PCT,十分興奮,一路開著玩笑,我們先走52號高速公路,然後轉125高速,最後轉94號公路直達坎柏。
早餐
清晨告別
坎柏(Campo)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的一個軍事小鎮,從聖地亞哥至亞利桑那州的鐵路在這裏有一個車站,當時這裏建有一個300人的意大利戰俘營,這裏還是一個全部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騎兵部隊和一個老兵康複醫院的所在地。目前整個Campo有大約3000人,分別居住在坎柏、卡梅倫角(Cameron Corners)和莫雷納村(Morena Village)三個不同的地方。
川普牆
PCT美墨邊境出發處
遠遠地我們就看見了巨大的川普牆,在牆邊是PCT出發標誌,大家都在這合影後出發,PCT協會有一個漂亮女生摩根小姐在此檢查大家的許可證,然後給大家發一個PCT標簽放個背包上,方便各方機構、人士給PCT旅行者提供方便。然後摩根小姐提醒我們8英裏處有蛇,注意迴避。我們與摩根小姐合影後,友好告別,踏上了PCT旅程。
PCT協會的摩根小姐
我們從坎柏小村的公路邊穿過,小徑上有許多高高的青草,散發著濃鬱的清香。由於每人的負重都超過20磅,我們需要適應負重徒步。出發時的許多PCT標誌讓我們十分興奮,我們開始迅速爬升,我們大約8.30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穿過了太平洋鐵路,開始在山間爬升,今天要走22英裏,爬升3000多英尺。但今天當地氣溫達89度,地表溫度則更高,我和獨狼基本上都遭了大罪。
坎柏的標誌
在8英裏時,我開始抽筋,然後借助登山杖前行,獨狼給我吃了一粒鹽,我多喝了一些水,慢慢恢複了正常,但左大腿還是時常抽筋。從下午3點開始我們要翻越一座1300英尺的山峰,完全沒有樹蔭,陽光直射在我們身上,山上的石頭爆曬後開始對外輸出熱量,走過大石頭時,一股熱氣撲來,我咬著牙,一步未停,直奔山頂,而獨狼則中暑了,抽筋十分嚴重,但我在前方,完全不知道他的狀況。
在徒步8英裏的地方,我看見山川之間的平原和湖泊,如同世外桃源,令人印象深刻。
世外桃源
沿途的沙漠植物
在下午4點,我爬到了最高點,然後向前再走10分鍾,就看見了莫雷納(Morena Lake)巨大的水體,我開始加速走向莫雷納村(Morena Village)的餐館,先要了一杯冰鎮可樂,然後點了一個漢堡。我這時食欲極好,幾乎是狼吞虎咽,然後給獨狼買了相同的食物,期待他盡快來餐廳,不知道他中暑十分嚴重。
晚餐
最後翻越的1300英尺的山梁
山上看見的莫雷納水庫
1880年,南加州山區供水公司首次提出在此建設一個大壩,將提華納和奧泰河(Tijuana and Otay river)流域的水送往聖地亞哥市。該公司於1896年發行債券用於建造莫雷納大壩,曆經波折,大壩最終於1912年完成,耗資150萬美元。此後,聖地亞哥市政府買下這座大壩,然後不斷加高形成今天的狀態。
我原計劃去莫雷納湖邊去拍攝造雨人哈特菲爾德在湖邊上個世紀初搭建的造雨台和造雨紀念碑,但跑了幾次餐廳,搭完帳蓬,洗完熱水澡,天就黑了,再加入實在疲憊不堪,早早地鑽進了帳蓬。但今天我還是要寫造雨人哈特菲爾德的故事,這是我的PCT旅行步道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要寫。
今天莫雷納水庫邊氣溫很高,如同夏日來臨。我站在莫雷納水庫邊掃描著周邊的風景,尋找造雨人查爾斯·哈特菲爾德(Charles Hatfield)在這裏建造的造雨塔,但天幾乎快黑了,我沒有看見,隻能期待明天了。哈特菲爾德是上個世紀初美國大名鼎鼎的造雨人,他在莫雷納水庫邊上演了他一生中最有影響力的造雨事件。
哈特菲爾德1875年7月15日出生於堪薩斯,他的家人於1880年搬遷到南加州,1904年定居洛杉磯的格倫代爾(Glendale,California)。最初,哈特菲爾德從事縫紉機推銷工作,1902年開始從事造雨工程,他聲稱製造了由23種化學物質構成的秘密混合物,能夠用於造雨。
查爾斯·哈德菲爾德
1904年前後,南加州麵臨大旱,哈特菲爾德開始在報紙上打廣告,聲稱可以造雨,吸引了許多南加州的牧場主,並帶來很多的生意,無疑,哈特菲爾德的造雨是成功的,人們對他堅信不巳,盡管氣象部門認為他的造雨是即將來臨的風暴的一部分。
1915年,聖地亞哥也麵臨缺水的危機,莫雷納水庫的水麵下降的十分嚴重,聖地亞哥市議會決定騁請哈特菲爾德在莫雷納水庫周邊造雨,並達成口頭協議,如莫雷納水庫的水注滿,聖地亞哥市議會將支付一萬美元給哈特菲爾德。
1916年新年伊始,哈特菲爾德和兄弟一道在莫雷納水庫邊建造了一座造雨塔,他和兄弟保羅在造雨塔上燃燒一些化學物質,並讓其揮發到天空之中,以此造雨。從1916年1月5日開始,莫雷納周邊開始下起了大雨,並且雨越來越大,衝毀了周邊的道路、橋梁,淹沒了農田和房物,奧泰河上的大壩決口,奧泰穀(Otay Valley)和使命穀(Mission Valley)被洪水摧毀,甚至造成了14人的死亡。盡管莫雷納水庫的水完全注滿,但聖地亞哥市議會拒絕付款,原因是哈特菲爾德造雨帶來的損失更大,造成了350萬美元的損失,最終雙方對薄公堂,官司一直纏訟至1938年,兩個法院裁定下雨是天災,免去了哈特菲爾德的過失,他也沒有得到約定支付的一萬美元,但哈特菲爾德因此事件聲名遠揚,生意興隆。
莫雷納湖邊的造雨塔
1931年,南加州再次大旱,大熊湖幾乎幹枯見底,市議會決定騁請哈特菲爾德造雨,如能在1932年元旦前將大熊湖注滿水,支付他一萬美元,然而哈特菲爾德運氣不錯,他再次成功,不僅大熊湖被注滿,而且創造了大熊湖有記錄以來幾乎最大的降雨量。
大熊湖幾乎是他最後的輝煌。此後大蕭條來臨,哈特菲爾德無奈隻能重返本行,繼續推銷縫紉機。
哈特菲爾德聲稱他成功地完成了500起造雨,但後人研究表明,他的成功造雨主要是他擁有豐富的氣象知識及良好的時間感。但不管如何,在那個年代,他因神奇的造雨技術名震四方。
1956年,好來塢著名男星伯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 )的電影公司以哈特菲爾德的故事為原型拍攝了電影《造雨者》(Rainmaker),伯特·蘭卡斯特擔任男主角,並邀請哈特菲爾德參加了首映式。這部電影獲得當年的奧斯卡獎。
歌星約翰·貝爾以哈特菲爾德造雨故事創作了歌曲《哈特菲爾德》,同時產生了相同的音樂劇。
1958年1月12日,造雨者查爾斯·哈特菲爾德在洛杉磯格蘭代爾去世,葬於格蘭代爾森林草坪紀念公園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