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穀勇哥

走過的路 、爬過的山、想過的事
正文

2021年8月10日,我的約翰·繆爾山徑背包旅行第二天(18)

(2022-11-06 19:57:15) 下一個

 

        島嶼山口和裏特峰


 

從多諾休山口至島嶼山口(Island Pass)大約要走6英裏左右,繆爾山徑在這一段路上平緩地下降,前方的裏特山脈(Mt Ritter)盡現眼底,穿過一個小橋,就出現了幾條不同的叉道,這個時間要特別小心,千萬別走錯了道路。

           島嶼山口上的湖泊


 

島嶼山口不像其他山口要急升急降,它有點像一個寬闊的馬鞍形的高地,上麵布滿了一些小池塘,池塘裏橫亙著一些大小不一的石頭,山口邊的尖塔景色優美,鋸齒狀的尖峰點綴著前方山脈的狂野。

 

但是對於剛剛爬完多諾休山口,又要繼續翻越島嶼山口的人來說還是非常辛苦,又是一個1000英尺的爬升,不同的是,當登上島嶼山口後,發現這個山口極大,穿過山口要走很長一段路,這時裏特峰就伸手可及,山峰上的冰川看得十分清楚。

             從島嶼山口上看見的裏特峰



 

從這裏開始就是裏特山脈的天下,這時間山脈上的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在雪坡上反射著太陽的光芒,畫麵中裏特山脈連綿而高大的山峰向我逼來,裏特峰是裏特山脈中最高的山峰,山頂呈一個三角形,高達13149英尺,也是加州第15高的山峰。1872年,繆爾第一個爬上這座山峰。這座山峰由時任加州地質調查局局長(1860年-1874年)的約西亞·惠特尼(Josiah Whitney)於1864年以他在德國柏林留學斯間的老師,德國最偉大的地質學家卡爾·裏特(Karl Ritter)的名字命名。卡爾·裏特最有名的著作是《自然與人類曆史的地理學》。說來也很有意思,這些山峰之間有著十分有趣的關聯。惠特尼是麻州人,他原本計劃耶魯大學畢業後去哈佛法學院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了萊耶爾來美國時的一次關於地質地理的演講,立即決定改變他的人生事業規劃,從事地質工作。隨後他去了歐洲,在法國和徳國學習地質,終成美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他一生富有許多爭議,關於優山美地的形成理論完敗於約翰·繆爾,但他主持了美國許多州的高山大川河流的調查和測量工作,美國本土48州最高的山峰及位於Shasta的美國確認的第一個冰川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約西亞·惠特尼

 

繆爾攀爬過無數的山峰,絕大多數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即便是他念茲在茲的大教堂峰,他也沒有講攀爬的經曆,隻有裏特峰,他留下了詳盡的攀爬記錄。


 

在繆爾安排好柯斯等藝術家紮營後,繆爾出發去攀登裏特峰,第二天,他在離裏特峰頂幾英裏的千島湖邊紮了營。根據他的記載,他應該隻帶了一個小包,包中裝了一些幹麵包、茶葉和一個水杯,沒有帶他平時常帶的毯子。他升起一堆火,從湖中取到了水,用水杯將茶葉煮開,吃了麵包。然後在一顆鬆樹下用樹枝搭了一個窩就睡了,半夜他幾次被凍醒,走到火堆邊烤烤火再去睡覺。

 

次日清晨,他把一些麵包皮綁在腰帶上,包括外套在內什麽也沒帶,就出發準備當天攀登裏特峰了。攀爬的過程峰回路轉,驚險無比,他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脅,也接受到了神的旨意,克服萬千困難,他終於登頂了。

 

繆爾詳細地記錄了他在山頂的觀察,他盡情而貪婪地享受著眼前的山川、湖泊、冰川和草原。他順著山脈的中軸線向南看,一座連著一座的尖塔狀的山峰奔向惠特尼峰;向西望去,裏特山像一片灰色花崗岩組成的海洋,點綴著山下的湖泊和草場,大片的森林直接伸向聖金華河邊的開闊平原,如同一幅畫;再向北方看去,內華達王冠萊耶爾峰就在眼前,左邊是大教堂峰、右邊則群峰疊翠,百花爭豔,猛獁峰、丹納峰、尖塔峰、銀山山峰、吉布斯峰、城堡峰一個接一個匯入眼簾,宏偉壯觀;而向東望去,莫諾盆地、歐文斯山穀緩緩展開,縱橫交錯。

 

夜幕降臨之前,繆爾無限留戀地離開裏特山頂,他小心找到安全的下山路徑,摸黑回到之前的紮營地,和著香茶吃完麵包,然後事無忌憚地大睡一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