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孔子賺錢早就不是什麽新鮮事了吧
2010年3月17日
何必
最近看電影《孔子》,真是個爛片呀……(略。)
嗬嗬。
《孔子》遭到了眾口一詞的奚落啊。
而人們還是對儒家振振有詞。
(何必注,略。)
而崔之元發來的北大李零就孔子的說三道四則別有風味。
(何必注,略。)
嗬嗬。
有趣的是,宏良兄針對熊蕾大姐有關轉基因的言論時寫的評論的最後,也是用了這句著名的話。
這種巧合,是不是可以給咱們這樣的聯想,孔子或者儒家與轉基因到底有著什麽樣的關係?
新近的消息說,李長春對於《孔子》的票房遠遠遜於《阿凡達》而大為惱火。
丫挺的有什麽可惱火的。切切。
俺已經很久沒有進過電影院了,對於現如今的電影,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沒有發言權。
但是,俺周圍不乏電影愛好者。人們的說法是,《三槍》和《孔子》都是屬於最爛的片子。可是,這二者當中,《三槍》雖然爛,但畢竟還是靠著老謀子的旗號、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演員陣容,騙取了些許票房;而《孔子》則徹徹底底完蛋,偷雞不成蝕把米,我黨投入了那麽多納稅人的錢,結果卻是賠本連吆喝都賺不回來。
估計,李長春咬牙切齒,如果還能夠像計劃經濟時代命令單位組織觀看,那麽《孔子》或許不會像現在這麽一敗塗地。因此,還是回到計劃經濟好,也就是秦暉所謂的命令經濟時代。
能夠把《孔子》編成了那麽一副德行樣,也算是現如今中國電影編劇能力的真實寫照了吧。
要不然,中國的儒家們對於《孔子》很是心有戚戚焉,欲說還休,欲罷不能。
在儒家人士眼裏,《孔子》就是別有用心地故意褻瀆孔夫子及其儒家的文化,是在現如今消費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用娛樂化和庸俗化來消解神聖。
至於說,李零及其有關儒家、特別是孔子的言論,遭遇到儒家人士們的口誅筆伐,這也在所難免。
這就如同辛子陵等自由派們有關毛澤東的評頭論足勢必遭到左派的口誅筆伐一樣。
到現在,《阿凡達》還是一票難求。
而《孔子》卻門可羅雀。
但是,對於我黨、尤其是中南海來說,在這二者之間的取舍,那是根本不用費勁就可以一清二楚的。
海外媒體對於這二者在市場上表現的大相徑庭,認為是專製與市場的較量結果。
這恐怕也太上綱上線了。
隻不過,孔子被現如今中國委府用來當作敲門磚和維係其存在和統治合法性的意識形態層麵上的救命稻草,這也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了吧。
現在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學院,實際上就是中國當局拿著咱們的血汗錢到處揮金如土胡作非為的表現,而孔子學院麵臨著財政窘境,出現了嚴重的入不敷出,教育部、國家漢辦等相關機構采取大躍進的方式在全世界撒胡椒麵似的興師動眾建立孔子學院,這哪兒是他媽的什麽市場行為?用傳播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名義,讓一部分人又他娘的先富起來,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吧。
如此,如果孔老夫子地下有靈,會對如此局麵作何反應?非得氣個半死吧。
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