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咱們對待抗戰老兵的態度和行動一葉知秋

(2023-03-10 18:10:09) 下一個

咱們對待抗戰老兵的態度和行動一葉知秋

                     2009年8月17日

何必

“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略。)

傳統媒體就找這些犄角旮旯的貨色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4周年。

還是繼續把章東磐那驚心動魄的文字引用完畢吧。

jun mu

2009年7月16日 12:28

Fwd: 父親的戰場定稿

父親的戰場正文.rtf

父親的戰場

章東磐  著

(何必注,略。)

全文完。

嘿嘿。

二次大戰勝利64周年,全世界相關國家都舉行了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韓國總統也是“光複”紀念日裏對朝鮮發出了求和信息,願意在任何地方就任何問題舉行任何級別的對話,宣示其外交政策新的動向。而世界各國參加二次大戰的老兵也在各處不約而同地披掛上陣,戎裝登場,接受各界的禮讚。

唯獨中國,官方媒體對於抗日戰爭勝利64周年之事隻字不提,更不用說舉辦什麽活動了。

而在官方壟斷了所有社會活動資源、並且在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下將任何超過5人的集體活動就視為可能對穩定乃至統治形成威脅的群體性活動的情況下,民間的任何集體性活動的可能性也蕩然無存。因此,民間自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的活動也就悄無聲息啦。

章東磐文字裏提及的那些老兵,以及文字裏沒有提及而卻注定存在的其他老兵,什麽時候也能夠精神煥發地享受一把英雄的待遇?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曾經以媒體的身份,多次赴緬甸,采訪國民黨軍隊的那些現在還滯留並健在的抗日老兵,並利用媒體之便,通過新華社的資源,發起了讓緬甸老兵回祖國看看的活動,借此對周刊本身大吹大擂。

這種把國外抗日老兵弄回國的活動是非常容易引起各界關注的。各地當局當然不會放過借此大秀一把的機會,從進入中國邊境時起,中國就安排邊防軍人特意向回國的觀光省親的老兵敬禮,而各地宣傳部門則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一路綠燈,成為不折不扣的麵子工程。

而那些原本就在國內的老兵呢?章東磐筆下的那些曾經在抗日戰爭戰場上九死一生浴血奮戰的前輩們呢?為什麽沒有人對他們有些許眷顧和關注?

原因很簡單。在中華民族的實用理性之下,注重增量而忽視存量。

2000年,我在央視曾經做過成都、寧波、深圳、蘇州四城市人才對話節目。節目裏,四個城市的官員都紛紛強調,如何為引進人才開辟綠色通道,比試著看誰吸引人才的措施更加優厚過癮。我就讓主持人問過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重視人才,能夠向引進人才提供包括鋪設紅地毯和衣食住行等方麵的特殊照顧,那麽本地固有人才該如何發揮作用,如何“盤活存量”?對於這個問題,參與節目的各地官員都支支吾吾,或者慷慨陳詞卻文不對題,或者顧左右而言他。實際上,在現如今的政績考量體係當中,對於增量的過度關注才是造成斷子絕孫的增長方式的製度性本因。比如,GDP指標本身,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增量吧?而唯GDP是舉,形成GDP拜物教,促使全中國都喪心病狂地透支包括勞動力健康和生命、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在內的所有資源,換取媒體上所謂“帶血的GDP”。

就在前些天,八一建軍節,俺寫的文字,被博客網站給隱藏啦。為什麽?就是因為俺提及,參加1979年對越戰爭的老兵現如今的慘狀、以及北京乃至全中國軍隊離退休幹部集體鬧事的內容。

相對於全世界各國對於參加二次大戰老兵的禮遇來,咱們中國在幹什麽呢?當權者都是隻看重現在依然在服役的軍人,而對那些已經離開軍隊、甚至功勳卓著卻在耄耋之年不久於人世的老兵們冷漠乖張置若罔聞。

中南海的擊鼓傳花,給了全中國所有人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那就是所有在中國休養生息的人,也隻能擊鼓傳花,不可能有任何從長計議。全中國不得不得過且過,有今兒沒明兒,混吃等死。

如此這般,還指望著咱們的軍隊(還是先不提軍隊到底是國家的還是執政黨的吧)能夠保家衛國出生入死?軍人們也太知道,一旦脫下軍裝,連狗都不如。去年奧運會期間被監禁的南京的大學教師郭泉就曾經專門為複轉軍人維權,招致當局的不快乃至阻遏。而複轉軍人悲慘的狀況,給了現役軍人一個很好的提醒,告訴他們,如果考慮到離開軍隊之後的前景的話,會很讓人憂心忡忡。

複轉軍人的前輩們,也就是章東磐筆下的那些氣吞山河視死如歸為了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立下汗馬功勞者,他們的遭遇才是更加真實的寫照,告訴世人,現如今的當局到底是個什麽玩意兒。

就像章東磐的文字裏問到的,能夠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都不曾采用過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工具對付這些戰功彪炳的前輩,全世界也就非中國莫屬了吧。

那麽,接下來的問題,就不得不銜接到會讓人大吃一驚之處,那就是到底侵華日本人惡劣,還是趕走了日本人之後的同胞更惡劣?對於這些抗戰老兵來說,是日本人給他們的威脅大,還是自己的同胞所帶來的威脅和傷害更為慘不忍睹?再直截了當些,到底是要日本人,還是自己的同胞?……這樣的邏輯是存在的,可是問題本身及其不言自明的結論卻是讓人不寒而栗的。

看過如此標準太多的內容之後,我走在北京街頭,目睹著行色匆匆的人們,百感交集,這都是他媽一群什麽樣的人啊,這就是我不得不與之為同胞的貨色嗎?看著他們丫的蠅營狗苟喜怒哀樂偷奸耍滑蜚短流長,就愈發悲觀失望。

中國人!

說你們丫什麽好呢?!

嘎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