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上暴露出的崇洋媚外
2006年11月21日
何必
說起自主品牌,在車展上的表現是一屆強過一屆……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國家對自主品牌的稅率仍是33%左右,而合資企業的稅率一直是15%到24%之間,……(略。)
這次的北京車展,是兩年一度的汽車界盛事。現在,北京車展在國內形成了與這兩年之間那一年在上海舉辦的國際車展形成了南北呼應分庭抗禮之勢,凸顯出各地將汽車當作支柱產業的經濟發展路數。
現在,北京國際車展成為了國際A級汽車展覽,於是,就成了北京的一件盛事。各行各業都為了這個車展歡呼雀躍手忙腳亂,北京市委府為此不惜大動幹戈,動員了各種資源,為這次車展服務。
有趣的是,就在車展舉辦的前一天,北京市長王歧山在香港考察了當地的公共交通狀況,提出要大力發展公交,並提出限製私家車的城市交通發展和治理思路,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各界一片嘩然,紛紛質疑北京市曆任委府對於私家車購置不作任何限定,但現在又麵臨著政策的調整和修改,讓已經購買私家車的人群成為又一個龐大的犧牲品群體,承受著購買車輛卻要被限製使用的困境。而上海限製私家車上牌照的做法,雖然當時被北京人所恥笑,但現在看來卻至少是個比北京要執政為民的舉措,相形之下,北京市委府既拿私家車消費當作啟動北京市內需的重要砝碼,同時又將私家車列為重點打擊對象,形成了委府兩頭落好,而公眾怎麽著都倒黴的公共管理成效。
於是,本屆車展就在如此情形當中轟然拉開帷幕。官方、媒體和社會都沉溺在國際車展的熱鬧非凡當中,也不知不覺齊心協力把限製私家車的事件忘到了腦後,似乎全然沒有了那麽回事。
媒體似乎都患上了新聞饑渴症,把這個車展當作是一個無可比擬的重大新聞事件來炒作,爭先恐後地派出了大量的人員前往現場,捕捉任何或者鮮活或者鎖屑或者風光或者無聊的事情。有多少款車麵市,有什麽車模擺出了撩人心魄的姿態,有什麽車型,有什麽服務,等等。
可人們也注意到,雖然國內五大汽車巨頭們在展覽上與國際品牌比拚著奢華與氣派,似乎讓中國人有點揚眉吐氣的勁道,可國內汽車巨頭們實在還是有些色厲內荏外強中幹,成就著溫鐵軍時代《中國改革》主題係列報道中那種“中國汽車:從神到猴的蛻變”的場景和趨向。
而那些等而下之的國內汽車廠家,就更成為了左拉筆下的那種“陪襯人”,他們的存在似乎全部的意義就在於讓人知道還有貧富差距的現實,那些花不起巨額的入場費隻能在場外露天擺放的寒酸車輛,以及在初冬的寒氣之中蜷縮哆嗦不住搓手跺腳身著保安製服站在展車旁邊的人,給到場的中外參觀者過足了養眼拍照記住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的癮。
受歧視的豈止是那些在場地裏哆哆嗦嗦的車輛。現在,通過這個電視節目的報道,我們看到了,所謂的自主品牌車輛在這個車展內外所遭遇到的歧視和尷尬。
自主品牌的國產車輛根本繳納不起昂貴的室內場地費用,而被排擠到了場地之外,而有些自主品牌的車輛幹脆無法到這個車展裏來,選擇了在展覽之外的發布,試圖用殘存的中國骨氣來對抗嗜錢如命的展覽主辦方和中國產業發展部門。
而合資企業所研發的品牌也可以享受自主品牌待遇,這意味著什麽?不僅僅在稅製上存在著中外企業不同、外資-合資企業享受著超國民待遇這種全世界罕見的自我歧視現象,而且合資企業還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更是兩頭落好於稅製上享受外資待遇而產品上享受國產品牌扶持的優惠政策,而這種政策對應的則是名正言順的中國企業的裏外不是人。
其實,從官方的宣傳上看,有關那些什麽委府扶植自主品牌的消息讓人眼花繚亂。7月24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說得挺熱鬧吧?其實,這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路數。從這次熱鬧非凡的車展上地地道道的國產品牌車輛的遭遇,我們就可以知道其政策效果。
對於國產汽車,國務院有關部門也信誓旦旦。7月27日快訊,(何必注,略。)
不過,我們能夠想象,一個在本土都遭遇歧視和虐待的企業及其產品,能夠受到本國政府的支持出口到海外?而且,目前中國對外貿易順差居高不下,已經成為全世界討伐的焦點,這兩天歐盟貿易代表和美國貿易代表不約而同到了中國,強硬要求中國履行加入WTO承諾,進一步開放市場,在貿易額上扭轉不平衡態勢,已經把中國逼上了絕路。商務部這種鼓勵汽車出口的政策,更是顯示出中國人萬眾一心毀掉中國在這個地球上存在資格的同仇敵愾。
媒體也對政府頒發的名號津津樂道。8月9日快訊,(何必注,略。)
我實在為媒體的避實就虛的做法感到欽佩,認為同行們在怎麽對著委府溜須拍馬上實在是技高一籌。從本屆車展、以及包括李書福在內的純種中國汽車企業的現實困境,給了官方和搖尾乞憐的媒體精彩而沉重的回應。
別說什麽李書福不抱怨了,這哥們兒連場地都進不去,幹脆搬到了自己的什麽大學裏,當然這抱怨之聲從車展上就聽不到了。這好像是把人殺了然後說他不會有反對意見異曲同工。而吉利的消失,也並不等於在場的其他純種國內汽車企業不抱怨。奇瑞和華晨麵對媒體的訴苦,隻不過是中國委府方麵歧視國內企業而心甘情願崇洋媚外惡果裏的冰山一角。
這種情形,我們已經太熟悉了。而且我相信,崇洋媚外之風在中國還會愈發甚囂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