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看看電視節目裏的有償新聞

(2023-01-08 04:54:39) 下一個

看看電視節目裏的有償新聞

                                2006年10月22日

何必

中國首屆成功溫商高峰論壇舉辦……(略。)

這是該節目裏不時出現的一個叫做“資訊速覽”板塊中的一則信息。當天的節目中,另外幾條信息分別是:(中石化長城潤滑油)開展企業自律 共建規範市場;中國銀聯為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務;金源燕莎mall舉辦商業創新論壇;中小企業管理人才發展論壇在京召開。

其實,一眼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板塊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為了關係稿和有償新聞留出的管道。

從事新聞工作這麽多年,到現在我還是冥頑不靈於,對於軟廣告、關係稿和有償新聞咬牙切齒。不管是在報社做編輯,還是在央視分管文稿統籌節目策劃,抑或現在在北京台兩檔節目中擔任節目策劃,我都痛恨那些將新聞版麵或時段當作自己創收地帶的主兒。新聞腐敗的無處不在,我無可奈何,但也不屑一顧。雖然,從包括顯形和隱形收入上看,相比起周圍從事新聞的同事來我一貧如洗,可我還是很抱殘守缺落落寡合地堅持自以為是的做人底線,不肯為了些許報酬而出賣掉自己以及掌握的新聞資源。

新聞界有個說法,就是強調所謂的服務性,似乎是在內容中提及了產品服務的具體細節、過程和聯係方式就是強調了服務性。對於如此說法,我嗤之以鼻。

實在話,我現在參與的兩檔節目中,從我的影響力方麵看,對《城市》要比《首經》大得多。對《城市》的製片人,我一直在灌輸,所謂的服務性,實質上遠遠不是現在被新聞界別有用心地歪曲成了軟廣告那麽點子蠅營狗苟,而是要將宣傳還原成為新聞,用我們的努力,向公眾奉獻出事實真相,請公眾和我們一道獲取生存環境的確切信息,盡可能還公眾知情權(這種說法中絲毫不含居高臨下施舍恩賜的姿態和立場)。事實上,揭露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中無處不在的陷阱,就是對公眾最好的服務性,就是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我們無愧於自己這點子職業收入和職業權力的根本所在。

當然,按照目前中國的發展態勢,腐敗已經勢不可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全都奮不顧身地奔赴腐敗當中。中國的新聞界並沒有對外開放,形成了當局對於意識形態的絕對控製,其緣由就是新聞並非信息產業而屬於意識形態領域,將新聞異化為宣傳,把如此一個事關國民生存的地界兒活生生弄成了黨派意誌的喧囂場所,為了黨派利益不惜犧牲國民的知情權。因此,類似有償新聞或者軟廣告的日益蔓延,也就是大勢所趨無法避免。而我的這種為人處事的原則,就像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中我依然堅持從來不遲到和必須遵守任何(哪怕是酒後的)承諾一樣,非常稀奇古怪了:當幾乎全體人們都懶得為大大小小的遲到而道歉之際,我卻對人家的遲到及其態度耿耿於懷。這不是我孤芳自賞,而是老派傳統的家庭教育留下的禍害,我太不與時俱進了。

因此,有償新聞的汙染也就是新聞行業(或者準確地說是宣傳係統)發展的方向。從道理上說,新聞媒體本身就是個有償新聞場所,吃人嘴短拿人手短,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官方給錢給職位給霸權,那理所當然就得為官方搖旗呐喊溜須拍馬,所以,新聞機構本身就是個最大的有償新聞地帶。央視文藝部原主任趙安被送進班房,其實不過是在一潭混水當中迷惑了自己的身份,將原本應該放到左褲兜(“公”家)的錢暫時或者長久錯放到了右褲兜裏(私有化了)。而實際上,在無官不貪的現在,隻要有了些許的權力,必定要腐敗,這在中國特色當中是天經地義的。

為什麽央視要拿出連續多少場次的時段來給財政部做宣傳?那是權錢交易,讓財政部在央視單位及其收入性質的定義上網開一麵,獲取更大的自留地和小金庫;別以為審計署李金華的事跡就果然值得那麽吹噓,那是因為央視要利用自己的媒體空間換取國家審計總署對央視審計方麵的手下留情;同理,看看央視上越來越多的正麵宣傳,其背後都存在著見不得人的交易。而這種交易當中,單位拿了大頭,參與者個人自然也不會空閑白搭。

這也是我在央視從來不肯出差的原因所在。我很清楚,出差就會在錢財上有所斬獲,但我還沒弄清楚我那社會最底層分子的人格和原則的價格呢。

我更清楚,類似【資訊速覽】這種板塊,是欄目不得不留出來的。作為新聞單位的工作人員,會麵臨各式各樣的誘惑,從策劃編導攝像到主編主播到正副製片人到頻道頭目到電視台各級負責人到市委宣傳部到廣電總局,位高權重者更甚,誘惑幾乎時時刻刻無孔不入。總有領導吧,總有家人吧,總有親屬吧,總有至交吧,總是關係單位吧,總有七大姑八大姨吧,總有同行吧,總有合作者吧……哪個是吃醋的?現如今潛規則橫行霸道,誰敢說大街上隨便碰上個鳥男狗女的沒有點子背景?一不小心招惹上了,說不定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此打住,繼續糊口騙錢的家夥都給沒收了,這種成本誰擔當得起?

那些資訊如果做成一個1分30秒左右的報道注定是不中的,自然要軟處理,所以就有了那麽個【資訊速覽】,這原本就是欄目公關場地,留給裏裏外外形形色色的權力人物的,更可以看成是中國特色的官商勾結的腐敗聖地。而如此存在,連頻道負責人都不敢拿下,遑論欄目製片人了。

所以嘛,如果到當今的新聞單位裏混上些時日,親眼看看現在的新聞單位是怎麽對權力俯首帖耳以及怎麽對公眾巧舌如簧黑白顛倒的,就會知道中國行將完蛋的預測是何等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和勢必不幸言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