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的中產階級泡沫如何破碎
2006年9月28日
何必
什麽樣的人屬於中間階層,中產階級?有車有房,有社會責任感,講究生活質量?……(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略。)
這個記者就是該欄目中著名的嗲嗲,是個時不常要小資一把的主兒,典型的驢友,愛好探險旅遊,是個網球愛好者,並且是該節目裏唯一的在每次的建議觀點之中都透露出按照專題的路數做消息報道的職業精神的騷客。
現如今,“中產階級”在國內媒體和網絡上成為一個被提及非常頻繁的詞匯。隨便在網上用這個詞匯進行搜索,竟然能夠找到3,230,000篇相關條目,可見這個近幾年才被加熱的概念溫度竄升之迅猛。
現在,官方推出的調查不是中產階級,而成了“中間階層”,也很有意味。媒體報道,此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國情研究會秘書長張仲梁為“新中間階層”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一、具有較高學曆,受過專業化訓練;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三、以工資薪金謀生;四、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及影響力;五、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對社會意識形態有相當的影響力;六、擁有生活必需的體麵財富、閑暇時間。由上述所見,收入不是衡量中產的惟一標準了,中間階層還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
此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國情研究會秘書長張仲梁為“新中間階層”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一、具有較高學曆,受過專業化訓練;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三、以工資薪金謀生;四、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及影響力;五、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對社會意識形態有相當的影響力;六、擁有生活必需的體麵財富、閑暇時間。由上述所見,收入不是衡量中產的惟一標準了,中間階層還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
這種調查,又是個逢迎之舉。其目的,正是迎合目前的政治需要。7月份,胡錦濤在統戰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必須可須分析和準確把握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工作。
所以,國家統計局有如此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將中產階級概念偷梁換柱作中間階層,試圖避免太多針對中國的中產階級的日益激烈而廣泛的爭議。這種概念上的標新立異,無非又是中國特色的官僚智慧的拙劣表現。從所涉及的調查內容看,還是對於中國社會階層的描述。
實際上,坊間對於中國是否存在中產階級的爭論愈演愈烈。有評論以“民間缺乏社會認同感 中國不存在中產階級”為題,從中產階級的本質來否定當前中國社會上中產階級的存在。而《南方都市報》評論也認為,中產階級形成有待於時日。
今年元旦開播的北京電視台《城市》節目,在開播初期就做過“尋找中產”的內容,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在目前的中國,有關中產階級的概念是個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概念了。(何必注,略。)
該節目現在,對於越來越熱鬧的有關中產階級的炒作,也正在謀劃著新的操作。
其實,不光是國內媒體,海外傳媒也在中國的中產階級題材上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火上澆油。9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以“中產階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看到署名文章,認為中國有點像一隻高壓鍋,問題是如何通過一個穩定機製,來釋放這種緊張或矛盾。經過20多年,中國正形成新興的中產階級群體。這些人在經濟上更為獨立,在財產權方麵更是如此。中產階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在該報中文網站上,有關中國的中產階級的討論更是開辟了專題,刊載了讀者和各界人士就此的鴰噪,給國內媒體在如何與讀者互動方麵做了示範。
我倒是認為,有關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者這次中國官方所謂中間階層)的討論無非都是些自欺欺人的把戲。
上述各種對於中產階級的描述,以及各種指標,都建立在對於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判斷上。可是,我一直認為,中國所謂的收入的概念本身就是個非常陰險的騙局。表麵上看,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000美元,像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地方該指標早就突破了5000美元,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些官方透露出來的數據用來粉飾太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可地球人都知道,中國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到底是個什麽樣。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自我實現水平,說到底都還是財富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說,在惟利是圖的中國,除了用收入來界定社會地位之外,其他指標都必須在附庸地位。
而中國的收入又是個什麽貨色呢?我們所謂的人均收入指標囊括了太多的含義,卻讓我們唏噓的是,中國人的收入概念中的含金量是大大地被稀釋了。在社會保障製度基本上處於崩潰的真空狀態、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日益邊緣化貧困化垃圾化、勞動者必須以收入來承擔所有的職業、家庭、健康、養老、災害等風險的情況下,用我們的收入與比如美國或者日本或者瑞典甚至韓國等地的收入相比較,有什麽實際意義?
我們那些說三道四的經濟學家們太多了,可到現在,也沒看到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或者其他什麽人能夠幹點子本職的事,告訴我們,中國人的收入到底價值幾許?或者說,如果收入中還擔負著自我保障和在市場政府雙失靈狀況裏不得已的基本自我救濟功能的話,那麽這種收入應該會有什麽樣的折扣?
如是,建立在收入之上的中產階級(或者中間階層)的詮釋與叫囂,能夠具有什麽樣的現實意義?
孫立平研究結論是,首先,社會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越來越大的集團,即強勢集團和弱勢集團。其次,這種格局趨勢已基本定型化了。三是社會流動出現新的趨勢。四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一部分人的社會心態發生變化,開始產生挫折感。如果將來老的失業群體抗拒的方式是上訪、靜坐、攔車,那麽新失業群體將會是擾亂社會治安,甚至是犯罪。
朋友給我發來了一篇網上的帖子,也對當下有關中國中產階級的矯情做了別開生麵的解讀。
『關天茶舍』 [天涯•權衡]何清漣:中產階級能夠改變中國嗎?(轉載)
(何必注,略。)
其實,現實的情況是,即使按照收入來界定社會階層,在當權者通過新三座大山以及無處不在並愈演愈烈的公共品的質次價高,除了“極少數”“一小撮”外,在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財富榨取工具和行動麵前,所謂的白領、小資、中產階級等成員幾乎全軍覆沒無一幸免,個個都被神槍手擊斃而回到財富與權利的貧困之中。
所以嘛,做什麽中間階層的調查,又是個勞民傷財製造噱頭歌舞升平的路數,充其量就是使當前中產階級泡沫越來越鼓脹直至破碎而已。
沒什麽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