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節目中的粉飾與矯情
2006年9月22日
何必
北京市的道路通行狀況極不樂觀……(略。)
節目中做了藍屏:(略。)
曾經有人問我,每天一篇的稿子所涉及的內容是否都是我自己親臨現場,我回答說不是,而為記者在現場的采訪和感受;對方擔心我沒有在第一線會不會產生偏聽偏信,根據如此也許傳播失真的信息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惹來麻煩,我答複說對方大概實在對於新聞操作和評論太不了解了,我現在每天做兩檔節目,一個是新聞,一個是深度調查,光是這新聞每天就得有6到7條,有些事發地點可能還會在北京以外,如果所有內容我得事必躬親都要到現場,那我就死定了。我需要的是記者采訪內容的及時全麵客觀準確,能夠給我提供完整的信息就足夠了。
這個選題也是我提供的。零點在一直給我發其調查報告當中,突然停頓了一段事件,我沒做理會。不久前又莫名其妙給我發了個問詢的郵件,征求對其服務的意見,我回複說早就收不到其任何文字了,如果不是看在和一貫遲到的袁嶽那小子多年的交情的份兒上,我才不會做涉及零點的任何內容。對方立即回複了一大堆致歉的話語,然後繼續給我發著他們的形形色色。而20日上午我看到新的報告的標題,就饒有興味地立即打開來看,其中涉及到了在全國若幹城市的交通暢通狀況調查,北京的名次很差。於是我向節目製片人建議做如此選題,將其中有關北京的部分提取出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街采,數據與采訪結合,實證與感性穿插,即可構成完整的節目,並爭取能夠在當天把節目做出來,這樣就可以趕在大多數紙媒體前麵問世。但操作上的延緩還是導致節目麵世時間的滯後。
而節目後麵的點評中,說北京這些年來在道路交通方麵所做個工作是全國最好的,之所以會有如此調查結果,與北京人參與意識較強、權利感相對旺盛、上網能力水平高等因素有關,言外之意,北京的交通狀況未必是調查顯示的那麽差,而是北京人吹毛求疵造成的。
我感覺,這種點評實在有些南轅北轍。
首先,這種點評的一個基本判斷上就出現了明顯而可笑的失誤,那就是零點的此項調查並不是通過網絡,而是采取街頭攔截和入戶訪問的方式,與上網能力強弱無關。這本來就不是一個網絡調查結果的發布,道理很簡單,一個調查結果可信度的存在,與其對應的樣本空間的選取密切相關,而能夠上網的人未必是對交通狀況產生同樣影響能力的人,或者說,交通狀況的判定是不能完全依據網絡民意結果作為基礎的。
其次,該調查當中,涉及到的非情緒類的數據還是很多,比如北京暢通指數的排名情況,北京人在道路上消耗時間的排名情況,等等。這些,都與所謂的參與意識、權利意識、較真水平沒有什麽相幹。譬如,北京人上下班單程距離是全國最長的,達到19.3公裏,這個數據的得出怎麽能夠與北京人愛較真或者吹毛求疵聯係起來,想必會費盡周折絞盡腦汁才能驢唇不對馬嘴地強擰在一起。
還有,焦灼感、惱怒以及城市厭惡感的產生,也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北京越來越變成一個巨大的停車場,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每天在道路上堵著的人們,為什麽要被迫接受如此惡劣的公共服務?而且,在發展機動車的GDP政績考量當中,道路阻塞了,汙染加劇著,心情敗壞了,城市貶值著。交通擁堵造成了多麽大的經濟損失,這自然會有計算結果,而每天在北京的人光是在道路上消耗的時間加總起來,足夠讓三個人從生到死,或者說,北京的道路每天謀殺三個人,這還不足以讓我們膽戰心驚麽?
我曾經親自體會過,那些平素溫柔賢惠文靜禮節的女同事們,一旦開車上了路,也偶爾汙言穢語怒不可遏;而那些稍微有點剛陽之氣的男同胞在駕駛時更是每每橫衝直撞,原因隻是由於鄰近的機動車流氓駕駛。這麽說,北京的道路交通就是個大染缸,任何奉公守法的人隻要上了路也會向魔鬼演變。也正因為如此,《城市》製片人讓我上下班開欄目組的車,而不要再去擠公交車,我思前想後還是沒有開車,而選擇了繼續享受與時俱進中國特色毀人不倦的公交車,因為如果我開上了車,兩個節目的人可能就都不得不經常往看守所裏跑,與時不常和路上的司機打起來的我討論節目。
這與參與、權利、上網能力何幹?
北京的道路明明就是個罪惡的聚集地,北京做了全國最多的工作,也不過是將這個聚集地更加惡化一些,讓城市競爭力進一步下降,讓道路使用者愈發妖魔化罷了。這也會被歌功頌德,真是奇怪了。
現如今,電視新聞加評論成為一種風尚。很多節目都在進行著如此嚐試。從央視的新聞看,光是在新聞頻道,無論是早晨的朝聞天下還是晚上的360度,莫不采用新聞加點評的路數。而那幾個主持人習慣性的播音風格使得點評頗為滑稽,更凸顯出主持人反應速度、與觀眾互動意識、知識結構等多方麵的巨大缺陷;經濟頻道經濟信息聯播也加入了大量點評,但經常會出現很不專業的狀況,特別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比喻用的實在不妥,感覺雖然在新聞評論上有所創新,可也真是膽大妄為,讓人了解到點評作者在新聞評論方麵功力的差池;而經濟半小時主體節目後也要加上觀點部分,並用不同顏色字幕來強化視覺效果,但在內容方麵與聯播有著同樣的缺失。
這種主持人脫稿點評的套路,應該說是在首經節目當中比較早采用的,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要看到,這種方式是非常容易模仿的,操作門檻很低,進入難度很小。而當一大堆節目都采用如此方式之際,首經該如何保持自己的優勢,就成為一個大問題了。
應該說,目前中國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基本上還沒有合格的。在壟斷狀態之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成為迅速走紅的崗位,無論是什麽人,隻要能夠在電視新聞中擔當主持人,就會名氣與身價大增。這種局麵也影響到主持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之感。再加上,處於壟斷狀況中的電視節目操作過程中,會有太多的權力、資本、名望等資源的大量進入以套取部分壟斷利潤,這對主持人形成了巨大的誘惑;而在權力社會當中對於權力的熱望、崇拜乃至追逐,也不可避免地固化著其人生軌跡和業務選擇。
在如此情況下,將新聞本身進行曲解也就在所難免,而到了將如此調查結果中的冰冷而嚴酷的數據進行粉飾和矯情,也真是體現出如今威權體製裏的人們是如何向權力頂禮膜拜的。
雖則央視那些新聞節目的點評中還有著不倫不類的痕跡,但其基本方向還是在捍衛公共利益,向著不公發起抨擊。但首經節目中,這種成分越來越少,逐漸演變為不溫不火甚至掩耳盜鈴搖尾乞憐的路數。這種趨勢,會致使整個節目被綁架,在如此氛圍當中不可挽回地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