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汙染事件告訴中國人什麽?
2006年9月17日
何必
一家荷蘭公司日前通過代理公司在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居民區傾倒了數百噸有毒工業垃圾,造成至少7人死亡,約3萬人前往醫院就診……(略。)
這兩天,發生在這個位於非洲西部國家的大規模環境汙染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國內媒體也懷著各式各樣的心情,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同日新華網稱,科特迪瓦總統巴博16日在科經濟首都阿比讓簽署總統令,宣布成立新的過渡政府,以接替6日因阿比讓有毒垃圾汙染環境事件而辭職的前過渡政府。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垃圾排出的有毒氣體已造成7人死亡,24人因中毒嚴重被送往醫院急救,此外因呼吸障礙或其他不良反應到醫院就診的超過3.6萬人次。這一事件致使科過渡政府集體辭職。
9月16日《深圳商報》報道,包括中國大使在內的多名中國使館人員也出現中毒反應。法國和聯合國已派出專家小組抵達阿比讓,以協助科方進行垃圾處理工作。派來了解案情的法國廢棄物專家表示,劇毒已經汙染首都附近的河流與湖泊。聯合國12日針對汙染事件表示關切,並且表示劇毒可能已經透過海洋、湖泊、市場附近的垃圾傾倒場等,進入食物鏈。
從央視播發的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讓的畫麵中看,憤怒的人們縱火焚燒著輪胎等物件,空氣中彌漫著煙塵,人們戴著口罩或者用布捂住嘴,灰蒙蒙的大氣搞不清楚是有毒工業垃圾經雨水後揮發物質還是暴怒的人群焚燒後飄浮的顆粒。
這個事件,由於牽涉到了中國人,特別是讓中國駐科特迪瓦大使館大使也未能從這次汙染的秧及中幸免,就更值得中國媒體大書特書了:駐一個國家的特命全權大使是派出方最高權力人物,一把手,黨政軍權統統掌握在手中,而這樣的人被毒倒,對於中國這麽個集權製國家來說,當然是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了。
我不知道對於廣大中國受眾來說,看到這樣的消息,更多的是為在當地的中國人的安全擔憂,還是有著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之感,至少,這個事件是發生在距離中國遠隔千山萬水的西非,而且事件當事人各方中也沒有中國什麽事,包括汙染事件中受傷最嚴重出現皮疹的3個中國人在內的當地同胞都是受害者,我們完全有理由憑借事不關己而置身度外,並因為同胞遭害而占據道德製高點。
但是,按照溫家寶的說法,無論什麽事,隻要與中國聯係起來,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其實,從科特迪瓦這次汙染事件當中,我們可以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看看我們自己的情況是怎麽樣的。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是全世界、特別是發達國家傾倒工業乃至電子廢物的理想場所。新華網2005年5月25日消息,法新社23日發自北京的一則報道說,綠色和平組織已向中國發出警告:中國已成為電子垃圾的主要處理場,(何必注,略。)
皮埃爾•卡藍默在其《破碎的民主》一書中指出,美國曾試圖在溫室效應談判中強加給人的“汙染權”這一概念,雖然在表麵上具有經濟合理性,卻違背了我們的良心。這同那些聲稱最好還是將有毒垃圾放在窮國,因為從經濟上看那裏人的生命價值要低得多的說法如出一轍。我們如何容忍富國能夠付錢給別人,就可以自我減免損失而讓別國去做富國該做的事?
而實際上,中國卻在不聲不響地接受者國際貿易安排和比較優勢格局,在自由主義的名義下,太多的國土被當成垃圾場,按照國家環保局潘嶽的說法,中國正在成為全世界的垃圾場;而中國國內的製度設計上,也有著非常明顯的汙染權式的路數,通過排放指標交易完成對日益惡化的生存環境的進一步毀滅。
在國家主權的虛幻借口中,中國別有用心地將環境作為超乎國家主權而成為全球性公共產品的共識視若無睹,並在喪心病狂的財富追逐中形成著對全世界越來越大的環境威脅。7月14日英國《金融時報》以“世界環境保護中國責任重大”為題認為,中國的珠江三角洲的空氣汙染是個地方問題,但它體現了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因經濟崛起而對全球環境構成的挑戰。(何必注,略。)
實際上,我們更可以將這種說辭看作是一種信號,如果中國還是在環境問題上放任自流,那麽在世界上會成為過街老鼠。
但我們可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光是最近,吉林精細化工對鬆花江的汙染、甘肅西京排汙、嶽陽飲用水源受到砷化合物汙染等等,就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環境的真實狀況。
就拿時隔不到一年再度發生的吉林對鬆花江的汙染事件來說,人們還記憶猶新的是我們現在的環境製度到底如何。2005年11月28日《中國新聞周刊》對當時吉林市肇事導致整個鬆花江流域全方位恐慌甚至引起俄羅斯方麵對汙染的不滿招致外交風波的事件的采訪當中,哈爾濱自來水公司黨委副書記劉玉珠:“我們和吉林方麵打過無數次交道。每次江水出現汙染,上遊的吉林都會出具水域無汙染的報告。無數次的交道,從而引發無數次的衝突。甚至引得鬆花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出麵組織兩省水利專家調查水域水質。調查最終不了了之,一般是調查組來了上遊就開汙水處理廠,調查組一走汙水廠就繼續關張。”
雖然近來黨政高層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方略,把治理環境汙染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無奈的是,高層的意願往往也隻不過鏡花雪月而已,到了執行層麵已經風馬牛不相及完全走板跑調麵目全非了。媒體報道,重點流域水汙防治資金被挪移嚴重。國家審計署今年3月29 日發布公告,公布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資金審計結果。審計發現,違規使用23.68億元水汙染防治資金,其中15.66億元被擠占挪用於其他工程、辦企業、出借或建房買車等,影響了項目建設。2004年,審計署組織對太湖、淮河、海河和遼河4個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情況進行了審計。重點審計了河北等12個省(區、市)國家水汙染防治“十五”計劃確定的856個重點水汙染防治項目至2003年年底的實施進展情況。除了以上提及的挪用資金問題,審計還發現,項目建設總體進展比較緩慢,影響效益的發揮。審計已建成的78座汙水處理廠中,因配套管網建設滯後和運行資金不足,不能滿負荷運轉的有60座,占76.92%。
而目前中國的治理當中,屬地原則導致各級執法部門要看被執法對象的臉色行事,無論是環保、稅務,還是公安、檢法,行政高於法律的現狀,導致執法及其監督付諸匱如。如此背景下,環保當然也不能例外。在地方環保部門從財政到人事都由當地黨政部門安排之際,指望著如此製度中能夠有什麽環保靚麗,隻能是癡人說夢。媒體認為,三大因素使“十五”環保計劃效果“打折”。中國環境規劃副院長鄒首民表示,“十五”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兩項指標不僅沒有下降,而且有所反彈。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僅減少2%,未完成削減10%的控製目標。深層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片麵追求GDP增長,環保責任製沒有得到全麵落實;二是曆史欠帳多,汙染事故有所增加。到2005年底,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治理項目的完成率分別隻有70%、56%、43%、86%、53%和54%;三是環保機製不健全,監管能力十分薄弱。
對比起科特迪瓦,我們的汙染並不遜色。而還有什麽不同?首先,中國人沒有科特迪瓦國民那般率性,急眼了就上街焚燒發泄不滿,敢於把相關政府部門最高官員痛打至重傷,我不知道科特迪瓦的法律是如何規定的,但中國的憲法根本不保護示威遊行罷工這種基本權利;其次,發生了太多的環境事件,傷亡人數也不在少數,我們又看到什麽哪怕地方政府因此而去職?更不要設想因為什麽涉及到廣大國民的事件會有集體辭職的現象,中國特色嘛;還有,這次荷蘭船傾倒工業垃圾讓科特迪瓦人急了,誰汙染誰治理,法國人荷蘭人都去了,但是在中國,無論是蘇丹紅事件中的比如肯德基、還是碘超標事件中的雀巢、抑或這兩天炒得沸沸揚揚的SK-II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含鉻但卻寶潔方麵卻敢於悍然不下架(試想一下,如果這種事要是發生在中國本土企業身上,質檢部門早就親自動手了,遑論企業自己捍衛上架權)的寶潔,甚至包括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在國內的項目所造成的汙染,以及前麵所列舉的洋垃圾遍布中國,等等,又有哪一個進行了問責和治理?又有哪一個向多災多難的中國人進行賠償或者補償了?不都還在若無其事地對中國人居高臨下麽?
所以,科特迪瓦汙染事件帶給我們的,應該是很值得思忖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