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柯達在中國依然內外有別

(2023-01-07 13:32:02) 下一個

柯達在中國依然內外有別

                                   2006年8月24日

何必

這就是那款惹怒了300多位消費者的問題照相機——柯達ls443……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也引來了參會專家這樣的說辭:“柯達的做法不合理,對消費者的漠視……”。(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略。)

這又是一件看上去讓人唏噓不已的事情。

這柯達,也算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照相機生產廠家了,在業界是個響當當的主兒,一跺腳地動山搖的。現在這種店大欺客的路數,也讓我們著實見識到了這跨國公司巨頭的底氣十足。

柯達又由於聘用了一個中文流利的美籍華人女士葉鶯擔任全球副總裁,讓中國人感覺給自己臉上增光添彩(真不知道這和中國人何幹?)中國媒體一時間對此競相鼓噪,好像葉鶯的出任意味著柯達自此就會對中國人網開一麵、鬧不好還會幫助中國和平崛起,就像趙小蘭出任美國勞工部長時中國人喜不自勝,似乎這位美籍華人能夠促使美國政府嘩變叛逃、至少對中國會情有獨鍾似的。

結果呢?柯達數碼相機在大陸出了問題,竟然對消費者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態度。這也著實讓國人從葉鶯那風度翩翩平易近人精明強幹的滿臉堆笑的光鮮之下,領略到了美國鬼子的陰險狠毒。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打開了國門,伴隨著各式各樣的產品和技術的引進,各種管理理論和說辭也紛至遝來。其中有關企業危機公關方麵的論述,洋洋灑灑滔滔不絕。

麵對企業的危機公關,最該做的是什麽?就是在第一時間裏讓社會知曉相關的信息,盡量與社會溝通,獲得社會的知情和理解,動員社會資源共同解決危機。

柯達作為國際上屈指可數的跨國公司,對於危機公關的處理自然很到位。從柯達各種危機事件的應對方式中可以了解。

但柯達在麵對中國大陸消費者時,卻幹脆采取了無動於衷的態度,當中國的消費者組織屢屢出麵就柯達數碼相機故障現象進行溝通的時候,也置之不理。

一個名聲顯赫的跨國公司,為什麽會如此呢?

這大概還要從外企在中國的灰色生存方麵來看。外企進入中國,享受著舉世罕見的超國民待遇,比起中國自己的企業的社會地位要高,而社會責任卻要小。不止如此,外企到中國前後,高薪聘請了中國頂尖的法律人才,專門研究中國法律體係的特質與疏漏,並利用這些疏漏鑽中國法律的空子,盡量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這種利用法律上的漏洞得到好處的行徑,表現出外企借著中國社會轉型期製度真空狀態大發橫財卻減少代價的取向。但如果說這要歸罪於外企,似乎也未必準確。既然法律如此,不管是內企還是外企,隻要沒有違法,就很難追究其責任。即使從道義上進行指責,也於事無補。

柯達的數碼相機事件,暴露出中國標準方麵的缺陷。數碼相機在中國出現,有10年的光景了。可至今,有關數碼相機的檢測標準卻根本沒有國家層麵的規定。這種狀況使得柯達可以為所欲為,消費者卻隻能忍氣吞聲,除了訴求於根本不具備執法資格和訴訟主體資格的消費者協會之外,無計可施。

這種狀況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中國標準方麵的缺失,使得外企能夠肆無忌憚地欺壓消費者而不必承擔責任或者受到製裁。無論是蘇丹紅事件中涉及到的麥當勞、聯合利華、亨氏、可口可樂,還是碘超標中的雀巢,抑或轉基因事件中的孟山都、亨氏……這些跨國公司麵對在中國出現的傷害消費者的行徑,都訴諸於中國的標準,認為是按照中國標準經營的。

於是我們看到,或者是中國的標準缺失,或者是中國的標準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麵遠遠低劣於國際標準。這時,我們就看不到什麽與國際接軌的說辭,而強調中國特色了。

我們的標準製定者群體不可謂不龐大臃腫,我們的立法體係不可謂不勞苦功高。納稅人辛辛苦苦勞作後賺取可憐的收入中,越來越多地要向政府納稅,以維持政府日益龐大的行政開支,供養空前龐大的吃財政飯的人口。可真是到了需要標準來維護自身利益時,卻根本不見了標準的蹤影。比如數碼相機領域10年了標準方麵存在真空,也才導致了現如今柯達的理直氣壯。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東芝筆記本事件、IBM的mp3事件等方麵。跨國公司莫不采取內外有別的策略。這次,柯達對台灣消費者采取免費在八款相機中任意選擇換取的方式,對大陸消費者卻要花費足以購買一款新相機的修理費的方式解決;IBM事件中,其他國家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50美元的補償,惟獨中國人不行。為什麽?因為按照中國的標準和法律,沒有相關規定。

我們該指責誰?是跨國公司,還是我們自己?

我們那些腦滿腸肥的貪官汙吏們,拿著納稅人的錢,卻幹著庸庸碌碌的活計,麵對外資時火燒火燎,而當消費者受到侵害時卻袖手旁觀,在客觀上和結果上成為與跨國公司合謀共同對中國大陸消費者進行糟踐的劊子手。

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 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占有率超過25%。

感光材料行業,國際上都認為是一個國家實力最敏感的區域。通行的做法,從一個國家裏感光材料的製成品上,可以判斷出該國的科技總體水平,實際上,感光材料領域集中了一個國家幾乎全部的尖端科技成果。

但是在中國,感光材料領域卻被當局以開放和引進先進管理方式等借口,出賣給了國外商家,形成了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巨大威脅。而且,柯達對於中國感光材料領域裏的並購,獲得了中國方麵認可的獨享權,在有效期裏,隻允許柯達對中國所有感光材料企業的並購進行優先挑選。雖然這被看作是反日情緒高漲下將富士等而下之的成果,但卻完全忽視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合圍之中美國企業的所作所為。

現在我們還能看到樂凱麽?沒有了,消失了,被柯達拿下了。中國自己的感光材料,就這麽被改革開放掉了,中國的高科技的命數,就這麽運行著。

更應該強調的是,柯達在中國的競爭,采取的是什麽方式?是傾銷式的方式。一個柯達彩色膠卷的到岸價格相當於人民幣20元,而在各地出售價格是多少?17元。通過這種手段,柯達擊垮了太多中國的民族企業,樹立了自身在中國市場的絕對壟斷地位。

而中國人拿柯達如此行為卻無可奈何。為什麽?因為中國沒有針對壟斷的禁止性法律,依然處於製度供給嚴重短缺的狀態。

同時,跨國公司在中國,除了針對消費者采取不聞不問,對於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官員卻了如指掌,時不常就邀請出國考察修養、提供子女留學機會和費用,甚至為中國的貪官汙吏外逃和洗錢提供通道。

這種局勢裏,中國消費者成為最大的倒黴蛋,又有什麽新鮮的?不如此才怪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