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者內蒙亡故後的思索
2006年5月9日
何必
五一長假,全國假日辦統計出全國發生較大的旅遊安全事故11起,共有遊客19人死亡……(略。)
這次五一長假,新聞資源淺陋的媒體把目光盯住了節日期間發生的幾起探險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件及其中出現的傷亡事故,然後終於擺出了媒體津津樂道的態度,讓人看上去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的味道。在通過文字描述乃至畫麵記敘等方式提供了事件情況後,就開始了中國媒體特有的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5月7日《今日早報》就有“別拿生命安全去換風景”這樣坐而論道的報道,光是從標題上,就可以看出目前媒體的德行。僅僅如此,就把原本就非常欠缺冒險精神的中國人再度悶憋在乖乖聽話的順民情狀當中。
媒體如此,官方自然樂得順水推舟。新華社消息,警方呼籲停止沙漠探險。這又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特色的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思維定勢,隻要是有一點亂子,就徹底封殺,以最經濟的行政成本進行最利落而愚蠢的治理,索性取消了完事。
我們可以把自然推給死者,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沒有必要的救生訓練,沒有必要的救助手段等等。但是,姑且不從“對死者不存在誹謗”這種似是而非的說辭,隻是我們是否能夠從公共安全的角度來審視這次令人悲憤的生命消逝過程呢?
從開篇節目中看,一個顯而易見的情節令人不得不倍加留意。
“我們用手機直接撥110,打到的是呼盟或者是巴盟的公安局,他讓我們達到前旗的公安局,前旗的公安局又讓我們達到臨河公安局,臨河公安局又讓我們達到內蒙古公安廳。”這段繞口令般的敘述,也算是讓我們體會到了在大漠孤煙直的情境當中,十幾個人圍繞著一個病人束手無策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的無可奈何。
可以設想到,那些接聽到求助電話的公安部門聽到這種稀奇古怪的事,在目前中國的社會生態的熏陶下,本能的反映就是敷衍塞責,先把事情推出去完事。雖然這其中可能並不乏熱情與溫馨的問候與指點,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光是打電話就耗費了寶貴的搶救生命的時間,
今年4月,中國首批緊急救助員職業誌願者開始接受培訓。民政部也早就有了緊急救援促進中心。可現實的情況依然是,我國公共救援體係存在不足:前一段時間北京專門發了一個小冊子,最後一頁十幾個電話號碼,讀者根本就記不住,而在美國就隻有911電話,而中國卻是公安是公安的電話,救援醫院是醫院的電話,中國有多少部門就有多少電話號碼。
更可怕的是,即使是公安部門內部,也由於比如屬地管理以及管轄權限和責任區隔,使得救助電話打了一圈還是不得不把電話達到千裏以外的出發地北京,從北京警方才得到了救助安排,而整個內蒙古境內,從下到上各級警方都在推諉,借口無法斷定救助事發地點的管界屬性,而造成一個活生生的年輕人平白無故離我們而去。
在如此公共資源被政府把持的狀況中,中國沒有自己的救援企業,無法與國際接軌,國外企業想進入中國市場,但沒有進口無法對接,找鐵道部,回答說隻管鐵路;交通部說隻管公路,各部門都隻管自己的一塊,救援資源無法整合,沒有自己的SOS,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有自己的救援公司,惟獨中國沒有。
一方麵,中國現在是全世界叫嚷市場化最凶狠的國家,多少肮髒的勾當假市場化的名義而行;而真到了原本應該發揮民間和市場優勢的時候,卻根本不見了蹤影,政府把持了所有資源,惟獨損耗的是救助的機會。
另一方麵,中國的公共救援體係幾近空白,還是凸顯了在中國“天下為公”的叫囂裏,最基本的“公”的概念的蒼白與空洞,特別是到了現在,所有的“公共”都被私有化的情況下,實在無法納入自己口袋裏的那些地帶,隻能被邊緣化垃圾化貧困化,典型的就是公共場所、公共廁所、公共汽車、公共街道、公共環境、公共電話之類的的公共用品,當然,也包括公共救援在內的公共服務。
要說中國不能使用比如直升機實施救援,鬼才相信。《南風窗》2002年11期載,我們這裏,好像衣食住行都是外國人送的,才恭外而倨內。一個日本農民到峨眉山玩骨頭摔斷了中國動用空軍直升機營救。他娘的,自己的納稅人出事打了一圈電話,諾大內蒙古範圍,警方根本不管,而一個日本遊客來華旅遊卻要動用中國軍方的直升機,讓我們真切體會到:誰叫你他媽的生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