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國際藥企在華大舉外包沒什麽可喜的

(2023-01-01 23:33:17) 下一個

國際藥企在華大舉外包沒什麽可喜的

                          2006年5月4日

何必

“除了已成規模的原料藥外包外,目前國外藥企製劑、研發外包業務需求猛增,而跨國藥企專利藥到期、中國成本低廉、藥企產能過剩三大因素的存在,將使中國成為世界醫藥外包市場的熱土。”……(略。)

這是何等令人歡欣鼓舞的分析。通過這種言詞,人們似乎可以看到,中國的醫藥企業和行業通過曠日持久的不懈努力,終於可以從國際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甚至憑借先發優勢而捷足先登獨占鼇頭,行將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醫藥製造大國,令全世界刮目相看。或許,什麽時候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隻要是服用藥物,就必須注意到中國製造,這還不是指日可待的!

其實,這種喧囂並不新鮮。2006年2月10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怎麽樣?中國醫藥企業通過簡單的合資,就完成了向國際巨型企業的驚險一跳,根本用不著什麽企業製度建設、文化積累、監事會設立、市場開拓、售後服務等等一係列不勝其煩的環節,也不用涉及什麽數量營銷、質量營銷、專業化、客戶導向、資本策略、市場管理、客戶定位、風險控製、產業層級等等亂七八糟的製度階段,大踏步直接衝向頂端。

不僅是廣州,也不止是歐洲聯合,覬覦中國醫藥的洋人們有的是。2005年12月27日快訊,(何必注,略。)

我們倒是能夠從國家藥監局那位副局長的話裏,揣摩出如今全球醫藥巨掣瘋狂進入中國的動機:事實上,這與其外包業務涉及並不深刻,反而是因為中國巨大的醫藥市場的誘惑力,才導致跨國公司爭先恐後。

可就是這個羅氏,在全球麵臨禽流感嚴重威脅之際,卻死死抱住專利不放,更是將該藥從中草藥中提取主要成分的事實閉口不談,對中國也從沒有網開一麵。

普華永道3月20日發表研究報告稱,中國有望在2010年左右超越英國和意大利成為全球第五大醫藥市場,而到2050年中國就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略。)

而這帶來的市場後果是什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國際市場份額的逐步提高,卻是中國在國際上頻頻遭遇到貿易製裁。2月13日快訊,(何必注,略。)

在這個層麵上再來看國際醫藥巨頭對中國的瘋狂搶攤,似乎也就沒那麽令人樂不可支了。

還有,這種表麵上的市場行為對於我們老生常談的看病難看病貴會起到什麽樣的效果呢?坊間總是認為,在主管部門的指導下,1997年以來在全國連續進行了17次藥品降價,平均降幅20%左右。但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1年到2004年藥品價格指數分別為-1.5%、-3.5%、-1.7%、-3.6%,而近八年來人均門診費和住院費每年平均分別增長13%和11%。顯然,藥品降價並沒有解決看病貴問題。而且因為沒有觸動藥價越高越好賣的價格逆調節機製,一味降價反而事與願違。主要表現在:連續降價使民族醫藥企業利潤增幅急劇下滑,陷入困境;導致療效好、價格低、批量小的傳統藥品無人生產;許多製藥企業以虛高成本的辦法重新爭取較高的定價。

但必須意識到的問題是,跨國公司在藥品價格虛高方麵的貢獻率是非常大的。以美國一年新上市的藥品總數100多種,而中國的這個數字卻是超過一萬種的現實情況來看,形成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局麵。而其中,貨真價實的民族醫藥企業成為了政府主導藥品降價的罪魁禍首,而跨國公司卻以超國民待遇而常常躲過此劫,並經常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政策和崇洋媚外心理的庇護下逍遙法外,在定價機製、新藥上市、稅收優惠、企業責任等諸多方麵獲得了治外法權帶來的多方麵豁免和殖民地優待。

這樣的背景裏,以中國巨大的醫藥市場潛力、在國內外藥品製造商的共同驅使下中國人對藥物依賴程度在全球都名列前茅、跨國公司在享受諸多優惠的時候卻將反傾銷成本全部率給了中國人民、中國國寶的中藥正在被跨國公司蠶食並且迅速消失、跨國公司在中國藥品價格虛高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等多個角度解析了開篇喜氣洋洋的新聞後,我們還能樂得起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