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空巢怎麽辦才合適

(2023-01-01 23:07:47) 下一個

空巢怎麽辦才合適

                                         2006年4月24日

何必

空巢家庭寂寞無助,傳統觀念遭到顛覆……(略。)

《‘空巢’怎麽辦》,是這期節目的標題。從題目上看,這期節目似乎是在探討應對空巢問題的解決之策。而其背景,就是在前些天該節目播出了空巢老人的節目,引起了很大反響。

這期節目在策劃初期,時值正在播出另一期節目“可憐天下父母心”。筆者周圍一些狐朋狗友看了那期節目,認為做得很到位,特別是能夠觸動人們那根敏感而脆弱的情感共鳴底線,有些人在收看節目的同時,對於節目中展示的父母為孩子赴湯蹈火隻有付出不求回報的情愫和精神感動得潸然淚下。做父母心這期節目的記者,也許是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並且有著女性特有的敘事方式,細膩而悠緩的刻劃著人物的命運並埋藏著節目的主線。雖然父母心這期節目還有著太多的粗糙與疏漏,還是引起了甚至是電視人的稱道。

其實,與《首都經濟報道》這種應該堅持信息量、時效性以及短小精悍的資訊類節目不同的是,以一個20分鍾時長的深度報道節目,《城市》完全有容量和空間提供煽情的回旋場所。而從節目形態上說,原本就應該有理性分析型、數量計算型、現場熱鬧型、話題討論型以及情感共鳴型等若幹門類。央視很多節目恰恰是在這個類別和層次的區隔上有著策劃低級失誤,導致節目同質化題材單一化報道方式一體化的毛病。

可這期節目的操作記者雖然也是女性,但是在煽情手段的運用上卻有著明顯的差距,並沒有將原本很感人的素材利用好。

而且,節目做成了為解決空巢養老問題獻計獻策的路數,就會有主題不清晰的陷阱。到底是機構養老和是社區養老抑或居家養老,這種問題已經完全模糊了更重要的主題。

節目中那個很失望到了混吃等死程度的老人得到了京郊一個農民的熱誠關懷,這個場景的展現並沒有深入刻劃情感線。尤其是,這是個窮人幫助窮人的典型案例。北京的沙塵天氣中,京郊農民乘坐萬惡的公交車單程就要兩個小時,去探望空巢老人,並且以後還要將此行為常態化。這種現象折射出來什麽?如果社會都“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嗎?窮人幫助窮人,與商業廣告中“大家幫助大家”的叫囂有著什麽樣的區別?其中蘊含著怎樣的辛酸和淒苦?窮人幫助窮人的方式該如何評價?是否應該鼓勵為社會常態?麵對未富先老的中國,空巢家庭的數量迅速增加,那麽是不是都要由窮人來自行互助頤享天年?

其實,節目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話茬被莫名其妙地忽略了,那就是農業大學那個長期研究中國老齡化問題的教授所謂“咱們傳統的文化體係——所謂‘孝’的觀念也好、‘養’的觀念也好,已經是在崩潰當中。”就此,節目完全有了更大的討論空間,就是在目前的國情當中,傳統文化崩潰的狀態下,我們的社會還能如何的廣泛而深切的問題探索。

我的朋友、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徐月賓博士在參與完成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師範大學聯合課題組《北京市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麵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報告》中指出,近二十年來中國的家庭結構和穩定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承擔傳統責任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與家庭相關的社會問題明顯增多。這集中表現為:(1)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贍養壓力。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與近年來人口的快速老齡化,使中國家庭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家庭承擔其傳統的贍養老人的責任麵臨著巨大壓力。(2)婚姻和家庭的穩定性下降。婚姻和家庭的穩定性下降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變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離婚率的持續升高在中國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從1978年至2000年,中國每年的離婚數由17萬對增加至120多萬對,離婚率增高直接導致的一個現象是離婚式單親家庭的數量大幅度上升。(3)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問題增加。近年來,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問題在國內受到普遍的關注,雖然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目前尚處於起步階段,缺乏係統的數據,但一些研究顯示,在中國,家庭暴力,特別是以婦女為對象的暴力現象是一個具有很深文化根基的社會問題,目前在城鄉廣泛存在,並且有上升的趨勢。據估算,中國目前的家庭中有近34%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並且受害者以婦女、兒童和老人為主 ,而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在中國的刑事案件中占到了70%以上。

而這種思路,為節目的延展到更為令人關切的領域而不是輕描淡寫給人以避重就輕之感偏離主線去似是而非地探討養老的具體形態。如果節目的主體成為“傳統文化崩潰狀態下應該如何養老?”之類的的警醒與問詢,大概也勢必會突出“觀點影響社會”的節目宗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