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展覽會消息的弱不禁風
2006年4月23日
何必
中國的手機市場上,國產品牌和合資品牌的明爭暗鬥就從未停止過……(略。)
看上去,這種題材分明就是一個參加“通信展覽會”的消息稿。盡管稿子對該展覽隻是一字帶過,卻還是有著非常濃重的軟性廣告痕跡。
最近,該節目的小稿數量越來越多,相比起2004年2月15日首次改版後曾經出現過的消滅小稿來說,製度性的缺陷使得逐漸呈現利益群體化趨勢。權力者有著逐漸強烈而清晰的利用節目謀取私利的傾向。有時,節目中的小稿數量能夠占據總內容的半數以上,繼續回複到改版之前的操作路數。而近來該節目在觀眾中影響力的下降,以及收視率方麵的不盡人意,也就在所難免了。
麵臨行將於5月15日開始的直播,在加強於觀眾互動名義下的節目播出形態的改變,筆者很不看好這種小打小鬧隔靴搔癢根本不觸及食利階層的改革。而且,以目前每期遠遠超過規定的將近7分鍾的廣告量、達到節目時長的約1/4的比例,能夠播發的節目條數銳減,如果加上觀眾短信數量由於互動而增加,再有加強獨家的主打報道以改變平均發力的故往形態,每期節目能夠播發一個主打報道外,也就是還有一到兩條節目的空間。這叫什麽節目?老潘實在想象不出該如何定義或描述。
而該節目記者素質的低下也似乎是積重難返。在諸多跑口記者製作的消息當中,越來越政策解讀化和發布會化,在缺乏切實有效激勵機製的大氛圍裏,形成記者的勢利傾向以及趨利避害偷工減料的操作路數。
而這些在這則消息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其中的勢利和不思進取昭然若揭。
對於如此一條消息該如何處理?
2006年3月7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這的確讓我們看到了國產手機生產廠家的功利短視浮躁不負責任的企業運作路數。在有今天沒明天、市場環境日趨惡化、規則體係朝令夕改而成為政策可靠性非常差勁的情況下,要求企業從長計議似乎強人所難,而國內對企業社會責任視若無睹的管製環境,也成就了企業界整體的偷奸耍滑。
2005年12月,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在“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啟動會議上說,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十分薄弱,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沒有真正確立,企業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為此,科技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聯合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也將開始。李學勇說,在發達國家,90%的跨國公司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戰略的主體內容,80%建立了研發中心,大多數企業至少把銷售額的5%投入研究開發當中。而在我國,2.8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隻占25%,75%的企業沒有一個專職人員從事研發活動。企業創新投入嚴重不足,最新調查顯示,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僅占銷售收入的0.56%。
科技報如此大張旗鼓地進行著什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想必又會動員不少的社會資源,而國資委、全國總工會等部門一道手舞足蹈,更是形成了行政邊界的擴充和權力的擴大化。其中能夠形成多少設尋租行為空間,在熟諳中國體製的人們心目中是板上釘釘的。
而中國企業那副怎麽著也提不起來的阿鬥狀態,大概也真讓人著急的。小企業顧頭不顧腚,在銀行信貸、工商管理、稅務負擔等生存環境日趨惡劣的情況下,巨大的生存壓力使得根本無暇顧及什麽技術創新,北京中關村不少海外回國創業者麵對日趨惡化的創業環境心灰意冷不得不打道回府重新帶著滿腔的悲憤和報國情懷以及身懷絕技再回國外為洋人打工;而大中型企業的頭頭腦腦們日常工作更多地是要著眼於如何與政府打交道、以及如何在政府崗位上為自己謀劃一個更有收益的位子,從馬富才被免職後又在國家能源辦裏人五人六地當上了副主任上,人們就看到了重慶開縣井噴事故中234條性命換來的隻不過是一場“逗你玩兒”的官樣文章和權力遊戲。這樣,指望中國企業能夠腳踏實地從事什麽技術創新,見鬼吧。
如今中國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並且將創新主體明確為企業。而當企業資源政府化、權力市場化、企業家政治化這種政企不分趨勢日益加重的當口,企業根本無法成為貨真價實的市場主體。而曾經被人們熱烈歡呼為民族企業擊敗八國聯軍的手機市場裏,現在卻出現了國產手機份額的快速衰退和國產手機企業的全麵潰敗。
而在技術官僚體製中,技術創新完全掩蓋了製度創新的核心要求,將所有的痼疾輕描淡寫地交待給了技術及其拜物教。
如此,再去看那個通信展覽會並且進行報道,怎麽能夠沒有內容言之無物?記者除了惟上惟大、跑出點子小稿來之外,就真的幹不了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