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當世界工廠還是很上癮的

(2023-01-31 00:41:40) 下一個

中國當世界工廠還是很上癮的

                               2008年4月19日

何必

今天在此間舉辦的“知識產權戰略與企業競爭力國際研討會”上,眾專家把脈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發展現狀……(略。)

嗬嗬。

中國應該結束世界工廠的發展階段,應該有自主品牌,應該自主創新,這是何等豪邁的鏗鏘誓言啊。

咱姑且不談什麽知識產權問題,畢竟,那是個很大的話題。隻是看這世界工廠的身份,果然就那麽輕而易舉地度過了麽?

王未名發BBC相關報道。

2007年04月0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02北京時間 03:02發表

貧富差距可能"扼製亞洲增長"

(何必注,略。)

2007年08月1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8:52北京時間 16:52發表

透視:中國製造危機意味著什麽?

(何必注,略。)

中國製造可謂是臭名遠揚了。坊間認為,現如今全世界的排華浪潮,與中國產品的無孔不入密切相關,這不僅擠占了中國產品輸入地的勞動力的就業機會,更使得中國的假冒偽劣充斥全球。

韓國一位駐京記者寫書稱,“如果說中國是世界工廠,就應該把我們的國家培育成龐大的研究開發中心”,“隻要我們保持高一檔次的技術優勢,隻要我們保持‘韓國的產品價格雖貴但質量好’的形象,中國就永遠是我們的黃金市場。”

這種說法,折射出中國人在嚷嚷得驚天動地但卻連原地踏步都算不上的自主創新領域的尷尬。

想想也是,當世界工廠有什麽不好?既然有黑磚窯,能夠為自己的同胞充當奴隸,給誰做牛做馬不是做呀,閑著也是閑著。究竟是給米國人、小日本、赤橙黃綠青藍紫各色人、還是咱中國的貪官汙吏奴役,就其結果來說,是不是沒有什麽區別?針對奧運聖火遭遇而在國內引起的民族主義惡浪,恐怕也會推導出,寧為咱中國人的奴仆,也不能給比如家樂福打工?反正,奴隸製的存在,給咱們偉光正們貼上了很耐人尋味的標簽,更是讓人從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製度裏嗅出了遠古的味道。

至於說研發,那實在跟咱中國人沒有什麽幹係,韓國人、日本人、米國人、歐洲人牛哄哄,而咱們的專家學者們號稱什麽來著?“以市場換技術”!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吧。結果呢?市場沒了,技術呢?光是看看核電站就知道了,東芝掌握了全世界核能的核心技術,中國核電站不得不全盤掌握在東芝手裏,人們驚呼,中國的核按鈕已經被日本人操控了。

再比如汽車製造業。看看中國引進技術的成果吧,媒體稱之為中國汽車業從神到猴的蛻變,也就是說,從過去的能夠自主研發,到現在的隻剩下裝配流水線上的幹活,改革開放實在功不可沒不是?

所以,人們也對中國製造業的前景議論紛紛。許崢發來的材料。

中國製造業亟需“大補”

(何必注,略。)

舉國上下報喜不報憂成為風尚,官方宣稱當中,形勢不僅僅是一派大好,而且是越來越好。人們對於當局睜著眼睛說瞎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官方宣傳的可信度降到了曆史新低,進而,一方麵呈現出萬眾一心的對政治的極端反感與厭惡,避尤不及;另一方麵,當局權力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嘲弄。

至少,人們對當局發布的經濟增長並偷梁換柱為社會發展的豐功偉績滿腹狐疑。

成績單背後的隱憂

(何必注,略。)

我曾經寫過,在中國與越南、印度的競爭當中,其實並不需要假以時日,現在就可以看出個子醜寅卯。如此文字在網上也得到了猛烈的飄揚。

也有人從中國本幣幣值的角度看待中國的世界工廠的地位。

關林:美國促升人民幣的真實意圖

人民幣對美元兩年來升值了7%,美國政要是一再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美國力促人民幣升值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其背後掩藏著什麽樣的禍心?

貿易並非問題核心

中美兩國的高層戰略對話,一直以人民幣升值為核心議題,而非媒體渲染的中國軍力增長。美國頻繁地對人民幣施加升值壓力,表麵的理由是人民幣被嚴重低估,有利於增加中國對美國的商品出口。

中國的外貿出口,近年來,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美國方麵認為,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就會降低中國商品對美國消費者的吸引力,有助於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國企業也很擔心,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本著薄利多銷原則的廉價消費品,會因為批發商壓低單價而減少利潤,進而失去出口動力。

但是,在全球經濟循環當中,中國越來越像世界工廠,美國越來越像超級市場。中國出口的商品,以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美國有大量消費需求,本國又很少生產,人民幣即使有所升值,美國批發商也不會停止從中國進口。

另外,人民幣保持升值,不一定會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人民幣在快速升值的同時,中國的貿易順差也在大幅增長。今年6月份,中國的外貿順差達到269億美元,創月度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順差為1125億美元,超過2005年全年的總額。

很顯然,試圖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隻是美方逼迫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一個意圖,但不是最重要的意圖。

美國盯緊中國荷包

(何必注,略。)

這種讓人毛骨悚然的分析也算是一家之言了吧。無論如何,對其進行證偽也是個相當困難的活計。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麵臨著形形色色的麻煩。

同樣經曆了30年的發展,日本和韓國都進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韓國人均收入在全世界進入了高端,可中國在發展了30年後,人均收入(姑且不談這種人均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情況下到底是不是能夠具有代表性)卻隻是排在全世界中遊靠後的水平。這也叫國富民強?這也叫改革開放的成果不容否定?

如果考慮到福利差距,這種中外人均收入的分野必然會更大。

同時,中國的國民健康、資源、環境、倫常的破壞也無以複加。

新近的分析表明,經年累月地人為壓低勞動力價格,已經使中國的經濟增長缺乏支撐。啟動或者叫做振作消費,卻遇到國民收入普遍增長乏力的困境,使得消費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況。即使是在現如今全世界經濟麵對衰退的情況下,要使中國通過發展國內消費來維持經濟增長並以此延續政權的合法性,也難以為繼。

就在這個當口,號稱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局麵也開始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

社科院:2009年勞動力短缺 帶動工資上漲

(何必注,略。)

這樣的內容發布不久,當局就下達禁令,不準媒體報道,也勒令蔡昉們在這個問題上閉嘴。

這真是執政為民經典的規定動作了吧。

不過,社科院那邊剛剛封住,這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又老調重彈。

中國勞工過剩不再 兩年後料勞工短缺

(何必注,略。)

凡此種種,都給中國充當世界工廠帶來了致命性的危害。

於是乎,就有了類似汪洋在廣東省的為經濟轉型而拚命叫喚的解放思想。人們猜測,這是汪洋本人的主意,還是北京的意旨,於此也眾說紛紜。

不過,逐漸形成共識的是,按照世界工廠的模式繼續下去,注定是走不通的。(當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是不是就能夠避免垂死掙紮,這也是頗為有趣的話題。)友人發來相關內容。

From: "***"

To:

Sent: Thursday, July 05, 2007 10:36 PM

Subject: Re: 不妨放慢點腳步

----------------------------------------------------

Blank

願祖國的明天更美好-------一個老華僑的歸國後的感慨 

(何必注,略。)

這些,應該是語重心長了吧。

問題是,這種呼籲是不是能夠得到響應呢?

針對今年以來CPI高企的狀況,不少人建議,寧肯損失兩個百分點的GDP增長,也要將通貨膨脹控製住,要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可是,如此建議者沒有考慮到,當局現在執政的全部合法性就在經濟增長上,如果沒有了經濟增長,那麽當局就會麵臨嚴重甚至致命的危機。因此,在GDP與CPI之中,委府不得不選擇前者,而坐視通貨膨脹進行著新一輪的劫貧濟富。

由是,中國的自主創新,也就位列在非常靠後的排序上。

胡星鬥建議,中國應該破除世界工廠的經濟格局,而成為世界研究院。

改革國家創新體製,推動中國成為世界研究院

——在“創新型國家與知識產權研討會”上的主題演講

(何必注,略。)

有人倒是從這種氣數已盡的狀態之中,看到了階級鬥爭卷土重來的跡象。

工人階級形成:體製內與體製外的轉換

(何必注,略。)

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不過,現如今的當局,對於中國社會存在階級之說采取了堅決否認的立場。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如果階級存在,那麽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分解,就會使得原本就地動山搖的中國社會分崩離析。

洋鬼子對於改變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搖身一變而成創造性高漲的地界兒也娓娓道來。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何必注,略。)

不過,尷尬的現實,還是讓咱們中國人自慚形穢。許崢發來的材料。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創新卻沒跟上

中國發明了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但卻未趕上工業革命的首發列車。如今,中國終於成為“世界工廠”,但它是否也將很快成為創新實驗室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次就此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令人對此產生懷疑。

經合組織專家們認為,盡管中國公共投資引人注目,但是“中國還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建立一種現代和高效的創新體製”。

一方麵,中國研發預算自1995年以來以每年19%的增幅飛速增長,從而使中國在這方麵躍居全球第6位。中國在組裝外國高科技產品方麵所取得的驚人成功具體體現了這一進展。另一方麵,人們又發現國家資本主義的偏差和中國企業管理上的缺陷。經合組織指出,建立一個跟蹤和評估中國研發計劃成果的獨立機構“將是令人感興趣的”。

經合組織認為,中國大學吹噓每年培養六十萬名工程師(相當於美國的七八倍),但它並未能使中國擺脫“有才能的領導人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持續短缺”的困擾。

中國過於重視征服外國市場,將目光聚焦於高科技研發,而忽視了國家所嚴重欠缺的東西:能源、服務業、環境保護和基礎科學。

中國的金融體係也不大利於創新精神。“創新公司”和資助創新企業的風險資本在中國幾乎仍不存在。經合組織認為,“更開放和更講效率的資本市場將可以使企業冒更大的風險投資於生物技術等領域”。

此外,中國正在為假冒仿造文化付出更高的代價,假冒產品在扼殺中國的創新,幷使中國企業在研發方麵變得懶惰。經合組織認為,尊重知識產權將會有助於加快中國的研發和創新。

……………………

為什麽會如此呢?其原因究竟何在呢?流亡海外的中國經濟學家給出了如是的解析。

信譽危機:“中國製造”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何清漣〗

(何必注,略。)

嘿嘿。

這恐怕是咱們不得不麵對的現實吧。

更為基本的問題是,眾所周知,自主創新也好,加大研發投入也罷,都是需要曠日持久的工夫,不可能畢功一役。其前提和基礎是,有一個可以信賴並且讓人腳踏實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律環境,形成投資者對於未來穩定的預期。

但這在現如今的中國是可能的嗎?憑什麽要在中國從長計議?誰會在這麽一個朝令夕改言而無信的國家裏進行高瞻遠矚?現如今的中國,哪兒會有人能夠確切地進行針對將來的遠眺?誰不是得過且過?

如此,短平快,撈一把就走,盡快進行財富與身份轉移,避免像陳良宇、鄭筱萸那樣成為倒黴蛋兒,平安著陸或者攜款逃往國外,立馬就月白風清。由是,無論對於貪官汙吏,還是中國各式各樣所有製裏的企業家和管理者,抑或中國其他群體,這樣的行為模式,都是非常經濟而安全的選擇。

最新的消息是,在好大喜功的氛圍裏,新疆要建全世界最大的人類公墓,把全人類的屍首都弄到中國來下葬。

奶奶的,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真是無奇不有吧。

想想這倒是很貼切。

中國除了是世界工廠和人類垃圾場之外,現在還要爭當人類火葬場,讓人類在這裏灰飛煙滅。

所以嘛,也就別提什麽自主創新,荒塚一堆草沒了,這才是咱們中國人應該追求的終極價值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