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京滬公交對乘客權利隨時隨地的侵害

(2023-01-24 01:30:35) 下一個

京滬公交對乘客權利隨時隨地的侵害

                        2007年12月14日

何必

地鐵年底新線開通的時間表已經基本確定……(略。)

曾經在上海“東方衛視”播出的那個聊天節目,被網上流傳為翻版。“等地鐵。”小蔡有一次去一位女同事家作客,這位同事向他抱怨:我們家房子什麽都好,可就是建在地鐵正上方,每天地鐵經過時連床都跟著震,好像地震一樣。小蔡不信,就要躺在床上試試看。正巧那女同事的丈夫回來了,小蔡連忙解釋:信不信由你,我在等地鐵。

這些天,全國各地都在大規模開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改革。《南方周末》載文,稱讚北京市公共交通終於回歸公益性,成為自由派報章在關注公平正義方麵做出的一個動作。清華崔之元(群)發來相關內容。

Cui Zhiyuan

2007年10月20日 16:33

北京公交真的姓"公"了

十年輪回 重歸公益——北京公交真的姓"公"了

(何必注,略。)

而不久前,2008年奧運會比賽涉及城市的北京、上海、青島、天津等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的業內人士們,也聚齊在一起,討論公共交通何去何從的問題。坊間注意到,北京市公共交通成為了內地各個城市的模仿樣板。讓公共交通回歸公益性,應該又是個大勢所趨。

今天的消息說,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市的公共交通將實施24小時不間斷的服務。

聽上去,這種消息很是不錯吧?身在北京,能夠享受到如此公益性服務,也應該心滿意足了吧?

北京市到現在還是對私家車采取聽之任之的政策,不限製私家車的發展。但是,北京市90%以上的城市道路處於超飽和狀態,平均時速已經低於10公裏,遠遠慢於自行車的平均時速,使得整個城市變成了停車場。

而從外地到北京的人,突出的感受是,北京的特權化傾向更為明顯,道路交通管製的隨意性非常嚴重。本來就擁堵得很,可交警突然間將三條機動車道路一下子封閉起兩條來,讓所有機動車都隻能擁擠到剩下的一條上去,使得整條道路徹底癱瘓,而如此做的全部目的,就是保證某個對公眾來說隱姓埋名的什麽“首長”一個人的出行。最近,這種交通管製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把過街天橋也封閉起來的程度,我就碰到過,交警封鎖道路,而治安警察和便衣則封鎖過街天橋,行人也不得在首長經過道路之前使用過街天橋,使得人們汙言穢語怨聲載道,繼續惡化著官民關係,並更對什麽人模狗樣的“首長”恨之入骨。

由此可見,公權力對於公共利益的侵害程度已經到了什麽樣的地步,也可以折射出,什麽仨代表先進的性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八榮八恥等等美妙說辭,在實際情況當中究竟是個什麽貨色,以及權力對權利的蹂躪與踐踏是何等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由是,城市交通狀況遠非公共交通可以解決的。

道路的特權化、私家車的高速增長、交通空間的日益狹小,等等,逼迫著時任市長的王岐山跑到香港取經,才有了北京“公交優先”的欺世盜名。

當然啦,現如今,有工程就有腐敗。大規模興師動眾開展公交優先,自然要進行道路、車輛、票製等多方麵的“改革”。而現如今,人們一聽到“改革”這個詞,就心驚膽顫,知道又會有什麽狼心狗肺的舉措要出台。在到現在全部改革都已經淪為強勢利益集團對弱勢群體掠奪的大背景下,在具體領域的改革也就自然無法幸免。在被媒體津津樂道的北京公共交通改革當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樣的局麵,那就是所謂的公交優先,演變為公交集團優先。

比如,被廣泛指責的違反《合同法》和《擔保法》的公交IC卡,到現在功能日趨多樣化,可以在超市、藥店、電影院、出租車、手機充值等很多領域使用,形成了巧立名目的有價證券,但又不記名不掛失,卻要在購買時強製性繳納20元“押金”。北京市法院自然會判決針對北京公交IC卡收取押金行為的訴訟失敗,但卻無法屏蔽社會上對於北京公交改革的日益廣泛的非議。

針對北京市的公共交通,我寫過太多的內容啦。比如,大容量快速公交車(BRT)這種發端於巴西庫裏迪巴的公共交通模式,迅速被全世界所認同,但到了北京卻搖身一變成了中飽私囊的把戲。而為了奧運會專門購置的所謂科技示範公交車,每輛車購置費用接近2000萬人民幣,其中的回扣以及公款旅遊方麵的費用,實在讓我這等心理陰暗者抓耳撓腮猴急猴急的咬牙切齒犯紅眼病。

北京現在也是幾乎每天都有公共交通線路方麵的最新消息出台。與開篇消息類似的是,北京地鐵5號線開通,6號線、10號線開工,等等,都成為媒體蒼蠅逐臭般的追隨熱點。特別是,在今年紙箱包子餡兒事件後,中國內地新聞界遭遇到了全麵整治,北京市媒體更是重災區,嚴格禁止任何負麵報道,類似地鐵建設方麵的內容當然就是香餑餑了。

而涉及到北京地鐵建設的任何負麵消息,都是被禁止的。比如,王未名從美國給我發來BBC的相關報道,在國內媒體上就是不可能出現的。

2007年03月30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5:03北京時間 13:03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北京地鐵塌方“施工單位隱瞞”

(何必注,略。)

事後得知,施工方麵將事故現場所有民工的手機沒收,結果是一個河南民工逃了出來,報警後被置之不理,隻能打電話給河南警方,並且是第三次打電話後,河南警方才將信將疑地通報北京警方,北京方麵才有所動作。而此時,距離發生事故已經過去了9個多小時,最佳救治時間早就消失,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但這種事,在內地媒體上卻鴉雀無聲,因為,這不僅僅涉及到公共交通建設,更是與奧運會項目相牽扯。

作為社會最底層的混混兒,我成天到晚與城市貧困人口、以及農民工兄弟們一起彼此近乎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地擠在北京的公交車上,太知道北京這公交車的金戈鐵馬與簾卷西風了。

前麵《南方周末》那篇溜須拍馬的文字裏,少的就是記者對北京市公交車的親自體驗和感受。如果這種報道出自我所管轄的記者,我注定是要其去如此這般作為的。我曾經供職的那個電視專題調查節目,就做過一個全中國甚或全世界聞名的“農民工專線”、北京三環路上的300路公交車的調查節目。那個節目裏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什麽?300路司機接受采訪時的那句話,本來就不能喝水,三環路上一圈回來,憋得都不敢跑,隻能走著去上廁所。

昨天晚上我乘坐300路,整個三環路全麵擁堵,汽車紅彤彤的尾燈照亮了城市的道路。而擠在車站等車的人們,惡狠狠罵娘,車一到蜂擁而上,體現出貨真價實的叢林法則。

從開篇報道當中,一個細節可以引起注意:“細心的市民發現,近日在乘坐地鐵的時候,地鐵電視已經開始播出地鐵通車的信息。記者昨天在1號線車廂內看到,電視屏幕已經在重複播放‘熱烈慶祝地鐵6、8、9線12月29日順利開通’等相關內容,這一信息引起了很多乘客的關注,不少乘客興致勃勃地討論了起來。”

很是有趣吧。

友人給我發來外電有關上海地鐵電視方麵的報道。

上海首播“地鐵劇”

(何必注,略。)

這種事情怎麽樣?應該是挺不錯的吧?

其實,北京地鐵上,以及公交車上,也有這種電視節目。

不過,這裏麵的問題是什麽?

侵權。

我經年累月地與公交車互相伺候,最為惡劣的感受之一是什麽?就是公交車上電視節目的噪音。

在公交車上,不管我是在閱讀,還是想稍微放鬆休息,可那個該死的車載電視沒完沒了地往耳朵裏灌那些拙劣之極的垃圾節目。什麽廣告了,什麽新聞聯播了,什麽地方宣傳了。

問題在於,首先,我無法回避,不能把耳朵堵起來。其次,我無法調節其音量,對於如此巨大的噪音卻隻能選擇接受。再次,其中的商業廣告,也是我不得不接收的內容。

我購買了車票,與公交機構方麵就形成了合同關係。那麽,這個合同當中,是不是包含了我必須被強製性灌輸車載電視噪音及其內容的合同條款?我有沒有不接受如此服務的選擇權?有沒有像在住處等地那樣可以對節目製式、音量、頻道等方麵的選擇權?有沒有拒絕收看(聽)我不喜歡的節目(比如日益為公眾所離棄的《新聞聯播》)的選擇權?特別是,車載電視節目中的商業廣告,其收益並不為我所有,而我並沒有要求車載電視,為什麽要我不得不作為捆綁銷售內容的犧牲品,也要接受廣告的侵擾?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是不是能夠參與廣告收益分紅?

我今年去歐洲,注意到那裏的公交車上,也有電視節目,但都是無聲的,下麵配了字幕,也就是說,尊重乘客的選擇權,可以看,也可以不看。而選擇不看時,並不會被其存在所騷擾。

按照北京市目前公交車依然沙丁魚般的擁擠狀況,表現出所謂公交優先,不過就是票價降低而已。而伴隨著票價降低,是曠日持久的服務質量惡劣。

如果說,票價降低就要用車載電視的商業廣告來彌補的話,這本身有回到了市場化的路徑上去了。

當然,這麽擁擠的公交車,也就無法像航班上那樣,乘客可以通過耳機收到電視或者音樂節目,而不會對其他人構成幹擾。

可怕的事情還不止如此。現如今,為了什麽奧運會,北京市掀起了人類曆史上空前絕後的全民學習外語的活動。所謂學習外語,不過是在言必稱美利堅的大背景下下,全民學習英語而已。咱也別說,漢語作為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之一,卻采取了自我矮化妄自菲薄的招式,也別說,對英語的崇拜卻有著對於其他外語語種的歧視,隻是,不信翻翻奧運會曆史,看看有哪個國家會如此崇洋媚外?

這種讓人匪夷所思的胡作非為,幹了也就幹了吧。誰讓咱中國就是個喪權辱國的行家裏手呢?看看隨便什麽官方新聞發布會,哪個不得配上個英語翻譯?再看看全世界有哪個國家的當局會如此這般?廣播電視當中對於那些白發蒼蒼者學習英語的令人作嘔的內容,或者官方新聞發布會,不看就行了吧。

但是,北京市公交車售票員也要說英語。

我靠。

我這等胸無點墨者,除了撲克牌上的A、K、Q、J之外,其他都是我認識它、它卻不認識我的混混兒,每當聽到售票員那些倒背如流的英語,就有著翻江倒海的感覺,如果不是舍不得那車票錢,真想從車窗裏跳下去。而這售票員叨嘮的英語,還是全程陪伴,與車票買一贈一,如假包換,沒完沒了,如果你要是不想聽,除非你別坐公交車。

公交車售票員口裏念念有詞,這是早就存在的現象了。對此,咱不得忍氣吞聲麽?咱有選擇權麽?

現在,售票員又來了能夠使人崩潰的英語,咱有選擇權麽?

這都是合同內容嗎?

這就是公共服務?

啊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