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補貼讓中國日趨尷尬
2007年12月5日
何必
今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今年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略。)
嘿嘿。
商務部急扯白臉了吧。
這個商務部,直接決定著中國的國際貿易當中的主要政策,也因之成為了中國開放的主力軍。
對於改革開放,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實際上隻有開放,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最近有關改革定義的討論當中,坊間逐漸取得共識的是,所謂改革,至少應該具有程序上的正當性。但中國的改革,卻是日益為“一小撮”們所操控,並且,先易後難的改革路徑,從1978年安徽小崗村聯產承包責任製開始時看,前一階段都是針對經濟體製的改革,等到經濟體製改革能夠改的都改了,剩下的諸如國有企業改製、醫療教育市場化等領域,卻是政治體製改革的附庸。於是,人們看到,改革進入了將近20年“攻堅”的荒唐時期,並產生了中國特色的“改革悖論”,改革的主體要改革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說,要將自己的既得利益拿出來與社會分享。在毫無權力製衡機製的背景下,讓權力擁有者將權力及其所產生的利益拱手讓人,顯然是癡人說夢。在這個意義上,人們也就意識到,所謂堅定不移地改革開放,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謊言而已。說穿了,這不過是要維持權力精英們繼續強取豪奪的格局罷了。
而商務部在其中,就是權力精英當中對外開放的領軍人物。在有關稅製改革、取消外資在企業所得稅方麵的優惠上的反對態度,就形成了與財政部截然相反的立場,從而也讓咱們看到,商務部崇洋媚外喪權辱國的真實本色。
薄熙來進入政治局,離開商務部,到重慶接任汪洋的市委書記官職,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陳德銘入主商務部,這種權力爭鬥的階段性結局,並不能對商務部的角色有任何影響。
而我早就說過,中國在國際上正在引發著越來越廣泛的不滿,有著興盛新一輪的排華浪潮的趨勢。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卻必須要以對外貿易來作為出口和消化這種瘋狂增長的僅有渠道。通過人為壓低要素價格、犧牲子孫後代的資源以及現在還能夠苟延殘喘的國民賴以存活的環境,如此形成的“比較優勢”讓全世界隻要還有點子人性的任何國家都永遠不能夠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於是,放逐民族利益乃至國民健康所獲得的經濟增長,在國際上隻能引發日益強烈的抵製。這倒不是因為國際上的人道主義情結,而是歸因於中國廉價產品對於國際經濟格局乃至運行秩序的根本性顛覆。人們看到,如果慘無人道的環境當中的產品能夠招搖過市的話,那麽將引發國際性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效應,誘使著全世界都向著慘無人道的目標走去,人類也將由此而加速萬劫不複;更為直接的後果就是,隨著廉價的中國產品的進入,將對國際上各國的產業形成毀滅性衝擊,嚴重影響當地的就業。
中國口口聲聲要成為全世界的加工廠。而中國宏觀經濟基金會秘書長王建早就做過測算,即使將全世界所有的製造業全部轉移到中國(事實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也隻能解決中國9000萬人的就業,而對緩解由於中國城市顯性和隱性失業、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所產生的3億富裕勞動力來說,當然屬於回天無力。
但是,擊鼓傳花的基本政治思路下,得過且過的機會主義心態充斥著所有政策。按照我前兩天寫的、並被博客刪除的文字當中所引用王力雄的話來說,我身後哪怕它洪水滔天,變成了不是我身後也不怕洪水滔天,或者說,不是死去而是還活著就已經不管不顧地愛誰誰了。
中國國內的亂象,使得當局如同坐在火山口上,焦頭爛額,疲於奔命。無暇顧及國際事務。因此,今年兩會前溫家寶在黨媒上高調宣揚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繼續鄧小平所謂“韜光養晦”的不冒頭基本政策、以及中國首腦在國際上頻繁唱出的和諧世界的聲音,隻不過是國內亂象的一種無可奈何,以及作為“負責任大國”對於國際事務的心餘力欠。
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商務部就偷偷摸摸地攫取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上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和控製權。
而喪權辱國的商務部,在應付國際上日益高漲的對華不滿方麵,起到著添油加醋的作用。而北京對於地方的失控,則演繹著媒體所謂央地博弈和各地都對北京分庭抗禮的局麵。在GDP政績考量的體製裏,通過出口來獲得地方經濟的振興和擴張,就成為了通向或許是天堂或許是地獄的未來的獨木橋。
如此,中國在國際上遭遇到集體性的討伐,也就在所難免了。王未名從美國給我發來BBC的相關報道。
2007年03月3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47北京時間 04:47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國“強烈不滿”美國征收反貼補稅
(何必注,略。)
顯然,米國人在對中國的製裁方麵,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惡狠狠的招數。一方麵,美國堅定地采取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立場,可與此同時,又對中國采取了原本隻針對具有“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主體才會使用的反補貼的製裁手段,也開創了貿易戰的先河。
4月17日~18日,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戴維•斯普納到訪北京,會晤了中國商務部等部門的官員,探討了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和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反補貼稅等問題。斯普納18日在北京表示,對於中方提出的“雙重計稅”問題,美國政府承認這可能是一個問題。在18日美國駐華使館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斯普納作出了上述表示。 “雙重計稅”是指在反傾銷案例中將一個國家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同時又將同一個國家作為市場經濟國家計算反補貼稅的做法。
這讓人聯想到,解放軍大校喬良的“超限戰”理論出現時,讓國際上都對擊穿人類競爭底線的中國人的離經叛道,卻被米國人先行在對華貿易方麵使用了。
實際上,美國在對華製裁方麵的力度的確是在不斷加壓。王未名發BBC報道。
2007年04月10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08:57北京時間 16:57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中國稱美投訴盜版是“不明智”做法
(何必注,略。)
知識產權保護方麵,也被米國人逮了個正著。實際上,不管是老布什時代,還是克林頓時代,抑或小布什時代,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麵的亂局,一直是美國鬼子持之以恒抓住中國小辮子最容易的領域,也因此讓中國永遠處於盜賊的缺德位置,使中國官員無論何時在出訪時,都會因此(當然,其他還有很多,比如環境保護、人權等等)而事先就矮人一等,曠日持久地領受道義殘疾的感受。
更耐人尋味的是,實際上,對於中國的貿易政策的不滿,並不僅僅是美國鬼子的專利。現如今,全世界都逐漸在這個立場上取得了一致。最近,歐盟對華立場逐漸變得強硬,讓米國人感覺麵對讓人大失所望的中國,並不再是美國孤軍奮戰,而有了越來越廣泛的同盟軍。
多年的朋友許崢給我發來的材料當中,就有國內媒體的相關說辭。
中國遭遇入世來最大貿易壁壘 或導致我20萬人失業
(何必注,略。)
事實上,國內輿論對於中國如此窘境並非無所作為。坊間也一直在思索如何改變中國在國際上的這種飛地和道義垃圾場的尷尬地位的出路,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中國避免崛起風險的惟一途徑。一方麵,中國是人口大國;另一方麵,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足以影響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不到5%提升到2000年的20%,在中國加入WTO之後的短短五年之內,這一比重更迅速竄升至目前的35%以上。在不同的利益驅使下,反全球化和反自由貿易的力量開始抬頭,並對一些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變化是結構性的,可能代表了一種趨勢。美國政府最近宣布將會對中國企業適用美國反補貼法,正是反自由貿易力量的一次成功突破。長期以來,美國企業應對來自中國企業競爭的一個主要辦法是引用反傾銷法而不是反補貼法來製衡。這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一直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因而認為很難測算中國政府對企業的真實補貼水平,從而使反補貼法失去了依據。第二,美國法院基於“一罪不能兩罰”的原則裁定反補貼法與反傾銷法不能同時適用於中國企業,這一慣例一直沿用至今。一個重要的信號是,美國采取的反補貼行動表明,世界對中國快速經濟擴張的接受程度可能將成為中國未來出口增長的天花板。
但是,地球人都知道,中國現如今已經不需要任何深謀遠慮或者什麽從長計議,全社會都采用著垂死掙紮之際的回光返照舉措來苟且偷安。貪腐勢力當道,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氣數已盡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