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咱“糧價高企源於國際因素”說法是彌天大謊

(2023-01-23 01:39:21) 下一個

咱“糧價高企源於國際因素”說法是彌天大謊

                 2007年9月20日

何必

由於此前12個月平均CPI漲幅達到3.9%,……(略。)

又涉及到股市,又是中國股市什麽時候會出現大規模調整,這個話題並不新鮮。

我關注的倒不是其主旨,而是這位由於其單位距離電視台一步之遙采訪便利因而曾經多次在我以前供職電視節目中亮相的所長對於國內通貨膨脹原因的說法:“這回漲價主要因素來自國際,而不是國內。國際糧價上升推動國內糧價上升,國內糧價再推動養豬成本上升,導致豬肉等食品價格上漲,推高整體CPI。”

這種說法我們聽起來太熟悉不過了吧。進入今年以來,國內糧食價格居高不下,而且上漲勢頭明顯。媒體都在探究,到底是什麽因素導致了糧食價格如此離譜地高攀;並且,隨著今年夏季播種時節自然災害頻仍,對收成會有較大影響,因此,了解本輪糧價上漲形成機製並向社會做出交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於是,我們聽到了太多國內糧價攀升是由於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動蕩所致。美國當然又是其中的罪魁禍首,其在臨近乃至整個拉丁美洲大規模套購玉米製造生物燃料,以謀求替代不斷高漲的石油,試圖通過玉米加工為乙醇而改變其能源供應格局,這就加大了國際糧食市場的供應緊張局麵;再加上澳大利亞遭遇氣候災害導致農作物減產,主要糧食出口國也在增加糧食出口量上乏善可陳。這樣,國際糧食價格豈有不漲之理?

而且,這也給國內的民族主義陣營提供了絕佳的口實,在保護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審視咱們的糧食安全。那種把中國糧食市場全部國際化,依賴國際市場供應中國糧食需求,而不必保有中國自身的糧食安全底線的國際主義甚至世界主義的說辭經受了不小的打擊。

不久前新華網報道,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胡元坤日前表示,國際糧食年均貿易量隻占中國糧食年度總產量的50%,因此國際糧食貿易對國內調劑空間有限。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基本趨於穩定,年均貿易量大體保持在2400億公斤,約為中國糧食年度總產量的50%。中國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於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如果中國大量進口糧食,不僅會拉動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漲,還將打破現有的世界糧食貿易格局。胡元坤說,從糧食供需總體態勢看,解決中國糧食問題必須始終堅持基本立足國內的方針,適度利用國際市場調劑餘缺,在確保口糧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解決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問題。

在如此大的格局下,中國的糧食供給顯然不能完全指望國際市場。實際上,到現在中國糧食需求量當中也隻有約5%是進口的。

最近,國際油價開始回升,並且繼續向新高摸爬滾打。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向國家發改委申請調整成品油零售價格,而後者在國務院針對物價上漲勢頭凶猛民怨沸騰的情況下通盤考慮回絕了石油公司的請求,於是坊間議論紛紛,認為石油公司們作為壟斷性非常強的國有企業,應當承擔社會責任,而不該趁火打劫。

有關石油巨頭們的倒行逆施,我說了多次。不過,平心而論,中國原油需求量當中,進口量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因此,國際市場原油期貨或者現貨價格波動,對於國內石油市場價格的影響,還是可以感受到的。

但是在中國糧食市場上,情況卻並不如此。5%的進口量,就能夠說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諾大一個國內糧食市場價格,並且今年糧食價格出現著幾近半壁江山的漲幅,這恐怕也太危言聳聽了吧。

稍微有點算數常識的人就能夠計算出來,如果國內糧食供應沒有變化,而中國糧食市場價格上漲30%,即使中國進口糧食占到國內糧食總需求的10%,那麽進口糧食必定要上漲300%;而如果進口量占比為5%,那麽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就要上漲六倍。而事實上,今年以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漲幅也就在20%左右。

中國的三農專家說過,中國的農業生產特征於高度分散的小農兼業經營。這樣億萬一盤散沙似的農民,根本無法形成具有組織化水平的市場定價權談判主體。

從供應方麵看,國內糧食價格上漲並不會出現如此巨大的波動。從到現在農產品市場價格的變化情況看,穀賤傷農的情況此起彼伏,在缺乏基本製度保護的情況下,農民依然靠天吃飯,憑借著家庭能力抵抗著天災人禍,這也才有了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勞作獲得了農作物豐收卻在市場上賣不出價錢隻能眼睜睜看著勞動果實爛在地裏的情形。(當然,水電油運農資化肥農藥等部門直接拿農民開刀問斬也功不可沒。)

從需求方麵則更沒有出現類似美國生物加工乙醇之類的突發需求,需求量保持在穩定的水平上。

而且,中國糧食從供應到需求的過程,就是從億萬農民到千家萬戶消費者的過程,是分散對分散的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按道理說,不會對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決定性影響。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按道理說”上。中國糧食市場的巨大波動,恰恰出現在一直為人詬病的糧棉油供銷體製上。在糧食購銷環節中,存在著一個比石油行業壟斷程度還要高因而更具有殺傷力、但由於一向深藏幕後而且鮮為社會關注、以及中國的媒體基本上是城市媒體對於涉農領域無人問津、而導致幾乎全社會對於這個神秘機構及其劣跡以及由此導致國民不得不為糧食價格上漲買單的情況幾近一無所知。

人民大學劉老石給我(群)發來郵件,可以讓人看到其中的八九不離十。

糧食最低保護價是保護農民利益還是保護誰的利益?

——順便說說國家戰略儲備糧

(何必注,略。)

看到了吧,咱們與時俱進的中國,糧食價格就是這麽漲起來的。

看到這些,真是讓人欲哭無淚。

又是一個連封建社會都不曾有過的措施,竟讓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名正言順明目張膽產生了,並且招搖過市如入無人之境。

這個中儲糧,幹的就是這麽樣的禍國殃民勾當。

而其他那些機構呢?

我以前稿子裏曾經提到過,中儲銅所發生的倫敦銅事件中,一個前台交易員劉其兵在轉瞬之間就將國家幾億美元資金化為烏有。實際上,不光是中儲糧、中儲銅,連帶中儲糖、中儲麵、中儲肉,無一不是在進行著如此操作,連帶著像中航油陳久霖在新加坡鋃鐺入獄事件而被國內媒體發問如果此事發生在國內是否也有如此這般的法律製裁等等,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中字頭的機構都是些個什麽貨色了。

翻回頭來說開篇那個所長的振振有詞。我有時真是為了國內的經濟學家們感到悲哀。雖然我一向認為中國就沒有什麽公共知識分子,但這個現象的存在如果全部歸咎於經濟學家,也似乎勉為其難。畢竟,在知情權付之闕如的情況下,那些“專家學者”能夠掌握的資料和數據畢竟也很有限,基於此做出的形勢判斷要是能夠與實際情況絲絲入扣那才叫見了鬼呢。宣傳管製、新聞封鎖,致使全社會都處於盲人摸象的境地,而且在如此背景下,的確見仁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無法讓對方理屈詞窮,原因就在於,誰都隻不過擁有點子道聽途說,從飛短流長之中獲取智慧的靈感和話語權的縫隙。因此,很多中國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局勢的分析,看上去實在是胡說八道,在這樣的環境裏也屬正常;而且,經濟學家們既然成名成家,總是嘴上沒有把門的,對自己並不充分了解的領域也要說三道四,更加助長了信口雌黃的普及和蔓延,反正說錯了也不犯法,人家厲以寧弄的證券法裏麵連違法責任都不設,還管得了言多必失麽?

按照我這等新聞界裏的混混兒的角色,無償提供看空唱衰的角度和依據。

針對中國成品油價格要與國際市場接軌,我曾經寫過“一個令人目瞪口呆巨大而持久的騙局”(有意者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援引過業內人士的爆料,告訴大家,那也不過是官商勾結欺世盜名的騙局;針對中國通貨膨脹,我也寫過通脹被嚴重低估;針對房地產,我也曾經揭露過內幕,指稱中國的房地產就是個巨大的火葬場……現在,又可以看到,中國的糧食價格攀升,可以說完全是當局一手造成的。

我們總是聽到官方不厭其煩發出像戈培爾喧囂的“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那樣的充滿底氣的聲音,告訴我們價格變化是正常的、合理的,是個大趨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必須習慣並容忍的條件變遷,但是,歸根結底,現如今中國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委府的胡作非為之下才導致人們生存狀況的水深火熱呢?

一個中儲糧,就能夠掀起如此的驚濤駭浪,讓全國人民為了幾個實際上被私有化了的部門以國家機構的名義強取豪奪的行徑掏腰包,導致國內糧食市場價格節節攀升,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觀了。

而這種行徑愈演愈烈,實在是對什麽執政為民依法治國和諧社會八榮八恥之類的美妙說辭做出悶聲發大財的現實版本的詮釋。

對此,你我有什麽辦法?

沒轍。湊合忍著吧。

誰讓咱們倒黴生在了這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