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製造業信息化的來由
2007年8月28日
何必
中國國際裝備製業博覽會是一個為國際裝備製造業提供集產品展示、貿易訂貨、學術研討、投資洽談和技術合作為一體的國際盛會……(略。)
你知道這樣的標題為“第六屆中國國際裝備製業博覽會美國展團日9月5日至8日舉行”的信息是哪裏發布的嗎?是美國駐沈陽總領事館。這則信息的後麵,還清清楚楚附上了領事館商務處聯係人的姓名、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地址。
看見了吧,美國政府駐華機構直截了當大張旗鼓地為美國企業鳴鑼開道,連用什麽美國商會或者行業聯合會的名義都懶得使了。這也應該表現出,美國政府在推動對華貿易、特別是將製造業的產品、技術、設備、乃至全行業向中國輸出上的親曆親為,名正言順地打出政府的旗號、甚至動用政府派出機構的硬件設施,直眉瞪眼為美國企業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而鞍前馬後。
這次美國展團日的內容可謂琳琅滿目五花八門,涉及到了幾乎裝備製造業的全行業的各個領域。
讓中國人很熟悉的是,國際資本對於中國裝備製造業的覬覦、瞄準、垂涎欲滴早就不是什麽新鮮事,而在該領域的大舉進攻催城拔寨也如火如荼。其中,米國人更是捷足先登,在中國國內一派言必及美國的殖民情結之下,以單邊主義姿態和人類衛道士的麵孔,在華夏大地風卷殘雲無孔不入,采取了對中國企業格殺勿論的方式,利用消滅排頭兵的手段,完成著對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殲滅戰。最著名的就是凱雷收購徐工事件,讓中國人脊背涼爽,驀然回首,發現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隻不過是裝備製造業的全行業凋零破敗慘不忍睹,能夠提得起來的企業幾乎全部被以美國為首的外資吞並。
現如今的中國,包括裝備製造業在內的所有行業,都麵臨著一個非常清晰的進退維穀的局麵:生存還是死亡是個問題,轉換到現在的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語境來說,就是賣還是不賣,這是個問題。改革開放留給我們的殘局是,無論賣還是不賣,都會讓人左右為難。賣了,有把像裝備製造業這樣關乎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導權拱手相讓喪權辱國的嫌疑;不賣,則將被國內利益集團把玩戲弄乃至中飽私囊。也就是說,無論怎麽著,反正是個死,剩下的選擇似乎隻是到底哪種死法更簡單。
而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本身,也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麵對國際上風起雲湧的後工業化時代方興未艾的信息化浪潮,中國卻連工業化的半壁江山還沒有攻克,如果按照傳統方式亦步亦趨循規蹈矩完成工業化,那麽將失去信息化時代的基本資格,使得中國永遠要跟在發達國家的屁股後麵玩兒命地追隨,拾人牙慧,按照已經完成工業化進入信息化社會的先發國家所組成的富人俱樂部所製定的遊戲規則躑躅蹣跚。不得以,中國在此也提出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來促進信息化”的並舉路線。
說得輕巧不是?可這這兩化到底能夠如何互相帶動和促進呢?最具有標誌性和示範性意義的地界兒,應該是製造業本身的信息化了吧。可中國的製造業信息化狀況又是如何呢?去年6月26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這算是一葉知秋了?在我看來,情況未必如此。
目前中國經濟當中,製造業當仁不讓,整個中國社會都對中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津津樂道,渾然不曉這實際上是在用中國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廉價甚至無償為全世界打工。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很多都在呼籲取消國內的戶籍製度,但是對類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簽證製度的存在卻沒有半點異議,對國際上流行的戶籍製度視若無睹。於是,國內民工可以進行事實上的自由遷徙(姑且拋開各個城市針對農民工在就業、子女就學、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歧視性政策不談),但在國際間卻不得不安平樂土,在自己的國家內為全世界賣命,實現著資源和要素的跨國流動而最活躍的勞動力卻根本無法實現聯合國人權憲章中人有自由遷徙權利的規定,隻能在中國將湊合著成就中國成為國際民工。
如此匪夷所思的喧囂當中,製造業平步青雲獲得了格外的恩寵,國資委也對製造業給於了特別關照。與此同時服務業的衰敗也就在所難免了。畢竟,除了外包方式,國外服務業向中國的轉移具有技術上和意識形態上的巨大障礙。
而直觀的感覺是,從國內的情況看,製造業所在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勢力範圍,恰好是與行政權力與民間力量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同步進退的效應。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業的興盛,與行政權力的擴充相呼應;而中國第三產業的衰敗,與中國民間力量的節節敗退成為難兄難弟。與產業經濟中第二與第三地帶此消彼漲一樣,行政權力與民間力量也存在著如是劃分的走勢。
從整個製造業信息化的現狀看,還是處於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作為其中的企業,依然拘泥於得過且過朝三暮四的運營方式當中,信息化並沒有作為一種生存方式,更多的則被看作為市場競爭的手段,甚至單純淪為家賊難防理念下防範不測的權宜之計。
這樣,中國的信息化也就很明白無誤地向我們展現了,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之際,咱到底能夠怎麽著有便宜不占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