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帶給中國人曠日持久的困境
2007年8月18日
何必
“張森根:走進一個真實的拉丁美洲”……(略。)
這是一篇接受中國人如何走出去的內容。其中,用了很大篇幅描繪了拉美能源對中國的吸引力。
麵對全球性的能源緊張,世界各國都紛紛采取了應對措施。美國是個能源儲藏和消費大國,但美國的基本策略就是不開采本土能源,而在全世界購買,這也算是從長計議未雨綢繆了。一矣有不測事件發生,本土能源就可以顯現出對於生存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中國卻一直采取了得過且過的方針,從毛澤東時代放逐對本土能源掠奪式的透支性毀滅性開采方式,在津津樂道於中國人終於可以擺脫對國外能源依賴這種短視的喧囂之後,卻發現全世界都對這種敗家子的自我作踐路數暗自竊喜。最新的消息是,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達到了新的高度,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帶來了新的威脅。麵對美國信誓旦旦要幫助東南亞國家維護馬六甲海峽安全的蠢蠢欲動,占據著中國石油進口通路半壁江山的馬六甲海峽周邊國家,暫時采取了拒絕美軍介入的立場,但中國人卻對此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馬六甲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咽喉卻鞭長莫及。
世界能源格局已經不是什麽新鮮話題。去年5月29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而在中國國內,隨著能源形勢的日益嚴峻,通過中國富有煤炭的基本格局,改變石油來源構成,也就成了不時之需。去年5月19日快訊,(何必注,略。)
不過到了今年,人們注意到,煤變油項目成為各地高能耗高汙染低附加值產業當中的重頭戲。特別是產煤大省基本上都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煤變油項目一哄而上,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在技術上還無法突破項目經濟核算、以及煤變油的投入產出臨界點之際,卻爭先恐後大幹快上,到現在,各地上馬的煤變油項目對於煤炭的消耗量,已經達到了令人慘不忍睹的地步,致使北京委府不得不嚴令停止新項目上馬,凸顯出中國治理失控的基本態勢。
而與此相應的,就是造成目前中國糧食價格迅速攀升的生物治油項目。美國以及拉美國家的生物燃料熱潮,讓中國人看著眼紅腦熱,必欲以儆效尤,卻根本忘記了中國國情。去年8月14日快訊,(何必注,略。)
其實,中國的生物燃料,也像煤變油一樣一哄而上,也是迫使北京委府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進行幹預,強製性停止這種威脅到中國糧食安全的荒唐舉措。但是,木已成舟,太多的地方已經上馬了生物燃料製造設備,於是,這又顯露出,生物燃料設備投資下去,GDP數值得到了表現,但卻隻能放置在那裏廢棄不用,暗合了跨國公司說辭中“把GDP留給中國,把利潤都帶走”的人類曆史奇觀。
石油緊張,能源緊張。米國人針對全世界能源緊缺並且導致國際局勢日益惡化的局麵,瞪大了酒色迷離的眼睛滿世界尋找替罪羊,中國當然是首當其衝。中國在全世界瘋狂尋找能源的活動,被米國人抓住,在類似蘇丹達爾富爾問題上大做文章,甚至鼓動人權組織抵製北京的奧運會。但是,國際上也有人認為,米國人實際上是在聲東擊西。去年8月3日快訊,(何必注,略。)
可米國人卻不這麽看。美國各大媒體在報道世界性能源緊張時,都將矛頭指向了中國。而中國在伊朗問題、伊拉克戰爭問題、非洲人權問題、拉美問題等領域與美國分庭抗禮,也表現出對於能源的氣急敗壞。而馬六甲困局的解決遠不是指日可待,從東南亞甚至南亞開辟新的能源運輸通道,也麵臨著巨大的基礎設施問題(比如,中國與東南亞鐵路建設,就要麵臨老撾境內到現在連一公分鐵路都沒有的現實);而中國與中亞五國之間,也存在著類似俄羅斯以及美國橫插一杠子的麻煩,正在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軍事演習當中,就是由於哈薩克斯坦拒絕中國軍隊過境,而不得不繞到俄羅斯遠東地區,這讓中國人懊惱不已,並為美國在中亞地區力量擴張而膽戰心驚。
同時,中國現在有求於俄羅斯,比俄羅斯有求於中國要強烈得多,這也讓中國人飽受彼得大叔的白眼和排擠,感覺遭受著太多的窩囊氣,很大程度上還是要打道回府,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打主意。去年7月7日快訊,(何必注,略。)
可耐人尋味的是,次年(也就是今年)兩會上被強行通過的《物權法》對於產權的界定卻異乎尋常的模糊,讓全社會看到了立法過程中利益集團錙銖必較、公共利益節節敗退的現實。由此,礦產權屬的明晰,一方麵為上位法所模糊化,另一方麵卻更是提供了利益集團綁架國家要挾委府的利器,並由於今年類似黑磚窯事件而暴露出在中飽私囊進程裏,監管嚴重缺位所造成的實質性倒退。
由是,煤礦產權在中國能源體係當中的積極意義,也就這麽煙消雲散了;而如此,中國能源問題卻伴隨著能耗加劇投資攀升而愈演愈烈。
那麽,逐漸惡化的國際能源局勢走向如何?去年7月13日快訊,(何必注,略。)
就如同有樂觀的就有悲觀的一樣,看空唱衰者在國際上也從來不乏其人。去年8月25日快訊,(何必注,略。)
就算走自己的路,讓他人去說吧,甭管洋鬼子在能源未來狀況上是喜是悲,如果采取本位主義的態度,讓自我絕對起來,隻顧自家門前雪,休管他家瓦上爽,咱看好了自己的地界兒不就完了嘛。可問題似乎也沒有那麽簡單。去年4月21日快訊,(何必注,略。)
嗬嗬,多付了34億人民幣,還是如此振振有詞。這就是咱們的國有企業。就這,人家在今年國際原油期貨價格上漲之際,又忙不迭地提出漲價申請;而委府考慮到通貨膨脹狀況已經達到了高位,有可能觸發社會動蕩而未予批準之後,中國這些個石油企業們,竟然采取了在供貨旺季維修設備的手法,拒絕向終端消費者提供零售油品,借此來人為製造成品油市場混亂和恐慌。這種國有企業,恐怕也是很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吧。
中國現如今對於進口石油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從戰略安全角度看,已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危險。相對於日本和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來說,中國在這方麵才剛剛起步,並且已經呈現出各方為了爭奪領域利益而誓死相爭你死我活的態勢。其背景呢?卻是中國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可還是無法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議價過程。去年8月18日快訊,(何必注,略。)
話是這麽說。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中國的能源日益成為寡頭壟斷格局的盤中餐,公共利益越來越被當作是可以為所欲為的魚肉,任人宰割。從煤炭、石油等各個領域看,都顯露出大勢已去的荒疏景象,所謂的大好形勢不過是搖搖欲墜的另類解讀和圖示。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下,最終能源問題將會在中國社會引發什麽樣的爆炸性影響,應該不難想象。
2007年8月18日於奧斯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