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就是這麽被糟蹋掉的
2007年8月4日
何必
近日,美股暴跌引發全球市場調整,A股也不能幸免……(略。)
這些天,國內對於美國次級債(或者叫做次級按揭、次級抵押貸款等等名目)危機的傳聞如雷貫耳。這種專門針對信用狀況不是很好的對象進行金融服務的項目,已經勢如破竹,引發了美國經濟的動蕩,並且有著愈演愈烈逐漸蔓延之勢。
次級債市場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性機構進入了破產的序列,連位於美國十大次級貸款機構當中的佼佼者也未能幸免。
而人們注意到,這些次級債的巨擘當中,就有著以前中國人幾乎聞所未聞、但今年以來卻被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
以往,我們談及美國覬覦中國企業並進行並購時,總是提到凱雷,這個凱雷由於並購徐州工程而在業內廣為人知。其實,凱雷、KKR、華平、黑石共居“世界四大私人股本集團(私募基金)”之列,是享譽全球的並購大佬。除了凱雷之外,我們對於其他三家似乎沒有給於太多關注。KKR在中國高調出現,仿佛引起了一些注意。但是,另外兩家則悄無聲息。
不過,這種格局隨著今年5月下旬的一則消息不脛而走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王未名從美國給我發來BBC的相關報道。
2007年05月21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04北京時間 18:04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投資海外 中國參股黑石集團
(何必注,略。)
中國委府的這種舉措,在全世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人們紛紛關注,號稱社會主義的中國,對美國私募基金進行投資,這到底意味著什麽,特別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投資於追求單極霸權的美國這麽個帝國主義國家裏的私人金融機構,其含義實在耐人尋味。
目前,中國社會最為流行的詞匯之一,就叫做“流動性”。在目前的資本項目管製體係裏,外匯進入中國就又中國央行收購。隨著2005年7月1日人民幣匯率開始浮動,不疾不徐地慢步前行,國際上對於人民幣升值預期也保持在居高不下的層麵上,國際熱錢進入中國豪賭人民幣升值,並且利用由於升值帶來了包括股市和樓市等資產價格飆升而達到雙重獲利的目的。最近,中國官方也不得不承認,國際熱錢正在大舉進入中國。
為了應付這種流動性,委府接連不斷地出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其密度之高強度之大也可算是很罕見,特別是7月下旬同一天提供利率降低利息稅,緊接著的一周之後又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種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的舉措,讓人們感覺到,政策出台就像是發撲克牌那樣形如雪片。
即使如此,還是攔不住流動性過剩局麵的愈演愈烈。去年底中國外匯儲備為1.2萬億美元,超過日本而成為全世界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到了今年上半年就攀升到了1.33萬億。即使按照目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計算,1.33萬億美元也應該折合10萬億人民幣,而中國去年GDP總量也不過才20萬億人民幣的樣子,這就是說,中國的GDP總量當中,又差不多一半都是外匯儲備;或者說,中國的國民財富(咱還別說GDP所指稱的“國內生產總值”和GNP所指稱的“國民收入”之間的差別、及其對國民真實生活水平的本質性區分)的一半是以外匯形式存在的。
以往,中國外匯儲備隻不過是去購買米國人稱之為傻瓜式的美國國債,其收益率之低是盡人皆知的。於是,就形成了中國壓低國內資源、要素價格為全世界打工,賺取外匯卻貢獻給美國政府,讓後者為米國人福利開支,從而讓中國人遭遇二次剝削的局麵。這種外匯使用方式上曠日持久為人詬病,如果在外匯儲備並不是那麽惹人矚目的時期也就算了,而當中國外匯儲備高居全世界第一時,中國的外匯使用方式就成為國內外議論紛紛的焦點了。
同時,美元貶值的情況也是連續不斷。米國人坐視乃至放縱日圓貶值,卻壓迫人民幣升值,這種雙重標準有目共睹。但一向崇洋媚外的中國,一旦進入了本幣升值通道之後就一發而不可收。如此情況下,繼續保持外匯儲備當中的美元並用於購買美國國債,顯然隻能招致更加猛烈的批評。
為此,中國委府采取了降低外匯儲備籃子當中美元比例、暫停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引起了米國人的不滿和警惕,在全世界滿處叫喊中國人將給全人類帶來麻煩。而中國委府也試圖要用手裏的外匯儲備獲取比美國國債更高的收益,以平息國內外對委府能力的質疑。
於是,這才有了中國購買美國私募基金黑石股權的那一幕。
也因此,黑石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陌生神秘的企業一夜之間在中國成為響當當振聾發聵的名字,人們看到,中國委府第一筆外匯投資,就是給了黑石,於是這黑石就具有了類似初夜權般的標誌性意義。
但人們也看到,如此交易當中,存在著太多令人困惑之處。
首先,央行外匯儲備,隻不過是央行通過發行的本幣收購社會上外匯而形成的財務上的債務,如此資產交給了國務院委托財政部開辦的外匯投資公司,這將極大地影響央行的獨立性,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央行不過是中國官場上一個惟命是從的哈巴狗而已,根本談不上什麽通過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資格,也正是因此,宏觀調控當中貨幣政策屢屢失效、甚至到了被戲耍嘲弄的位置,也實在彰顯出中國經濟的兒戲本質。
其次,黑石與中國委府之間的交合,是通過香港特區原財政司司長梁錦鬆。此公因為醜聞而去職,就入主了黑石,成為董事總經理,專門負責中國區業務。憑借著他在位期間良好的中國內地的人脈關係,輕而易舉地拿到了中國外匯投資的第一單。如此情勢,給了人們中國到底是人治還是法製(姑且不說法治)的極大想象空間。
再有,中國利用外匯投資,是通過中國外匯投資公司。而與黑石的交易達成之際,中國外匯投資公司還沒有成立。財政部樓繼偉依然保持著副部長的頭銜,並且還在財政部主持相關工作,根本沒有擔起外匯投資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在這種市場主體都不存在的情況下,就急不可耐地開展了公司的業務,並猴急猴急地舉著錢交給了黑石,連個起碼的手續都不完備,這在全世界恐怕也是聞所未聞的吧。這種程序上的問題,必然導致實體上的問題;這種起點上的麻煩,必然導致結果上的麻煩。
這也昭示出,作為一個掌握著巨大財產的大型國有企業,政企不分的本質依然如故,官員與商人角色的互換就像開玩笑一般。這種企業與生俱來不可避免帶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的所有者缺位以及由此導致的形形色色的痕跡和隱患。我們當然也就能夠設想,外匯投資公司的行政性色彩會是如何,以及這類公司如果也作為市場主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話,那麽是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還是經濟—社會利益最大化;或者說,樓繼偉以及外匯投資公司到底是向市場負責,還是向權力負責。
當然,投資黑石,還麵臨著其他問題,比如黑石是否能夠按照法律規定,不得在中國以及全世界其他市場上開展針對中國的業務,以形成獲取投資連帶市場盈利的雙重獲利的位勢。
就目前的情況看,黑石不僅僅不回避中國,而且還通過其下屬的谘詢機構,完成了國家開發銀行與新加坡淡馬錫集體投資英國巴克萊銀行行動當中對國開行的所有分析活動。
而巧合的是,不管是中國投資黑石,還是中國投資巴克萊,都忍受了國際上認為屬於羞辱性條款的規定,比如放棄黑石的投票權。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也表現出中國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的確切含義。
而當黑石在股市上露麵的第一天,股價得到了提升,國內媒體欣欣向榮地高歌猛進。不過,從第二天起,情況就發生著讓中國非常難堪的變化。中國外匯投資公司的首筆30億美元參股黑石的投資在短短一個月間由盈轉虧,至上月底賬麵虧損總額達到5.38億美元。外匯投資公司有4年的股權禁售期,一個月的浮虧並不能說明什麽。但是基金QDII顯然不可能有如此長的封閉期,它的特點決定其麵臨著國內投資者的贖回要求。
這種情況,與中國的銀行們短存長貸的情況如出一轍,其中如果投資者群體性擠兌(贖回),局麵會非常麻煩。
媒體認為,中國這第一筆投資就打了啞炮。但這是可以避免的嗎?國有企業虧損一向是全民買單,外匯投資公司也注定照方抓藥。
而且,約合2000億美元的1.55萬元人民幣特別國債的發行也箭在弦上,借此來舒緩流動性壓力。讓如此外匯投資公司來打理,可想而知會是什麽樣的結果。
那邊,流動性過剩問題還沒任何解決的跡象,這邊,外匯投資又出現了新的惡心。外匯占款數量節節攀升,我們必須為此付出通貨膨脹的代價,同時還要承受外匯投資的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的四拍把戲所帶來的全部惡劣後果。
對此,咱不還是得忍辱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