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咱中國人就是敢於超越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2023-01-21 06:28:09) 下一個

咱中國人就是敢於超越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2007年7月10日

何必

社科院最近出了一個調查,北京很多區域住宅售價與月租金比很高,接近國際警戒線……(略。)

這個記者東拉西扯找了那麽多的說辭,到了也沒有給出一個相關的明確結論。

上次有關一卡通進入超市的報道,就是該記者所為。素材裏所蘊含的信號強度被記者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幅度衰減,是該節目揮之不去的老大難問題,並且成為整個欄目組經年累月的軟肋,形成了該節目強後期弱采編的情形。這個矛盾自從我進入該欄目組一直到現在,都堅忍不拔地存在著,沒有得到改善。

“專家告訴記者”,這種空洞無物的八卦式的說辭在短短的文稿中竟然出現了兩次,表現出記者對於各界有關中國社會裏“專家學者”的詬病的一無所知。

進了辦公室,一大堆1980年代後出生的男男女女嘰嘰喳喳歡歌笑語,卻做出來很是讓人啼笑皆非人嫌狗不待見的東西。有人說電視是年輕人的領域。如此說來,我這等年近半百的老朽還在其中混飯吃,實在有礙觀瞻。不過,我倒是很確信,如果將全部都由這些80後們來擔當,節目會迅速完蛋,就像80後們勢必引領中國社會走向完蛋一樣。

沒轍。現如今的電視記者太多都是得過且過,哪兒還有什麽事業心以及職業責任感。

其實,住宅價格租售比並不是什麽新鮮貨色,早就被國人進行房地產市場研究分析的維度之一,並且逐漸成為社會揣度房地產市場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的數據和說法比比皆是,也時不常讓人一頭霧水。不過,租售比的出現,相對於那些房價是有效需求的真實反映之類的說辭,更能夠讓人從房價雲裏霧裏的瘋狂上漲當中得到些許看空唱衰的精髓。

報載,2005年和2006年,哈繼銘率領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研究部團隊,根據“購房資本成本/租金比率”和“月供/租金比率”的數據分析,兩度提出了買房不如租房的口號。根據2006和2005數據對比分析,哈繼銘還認為,2006年房地產的總體健康狀況有所惡化,買房更加不如租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房價漲幅一直高於租金漲幅,房價偏離租金所反映的投資收益回報點價格越來越遠。

到底應該買房還是租房?這是個問題。

時不常總是能夠聽到各式各樣的人站出來發出類似國歌裏那般“最後的吼聲”,提醒人們,居者有其屋並不意味著居者買其屋,而隻不過是居者住其屋,而且煞有介事地拿著發達國家住宅租售比例說事。於是,研究者也針對如此立論進行考察,發現事情並不像呼籲者所謂之那麽簡單,即使是在發達國家,購房者也大有人在;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勞動力市場的區隔、收入的寡廉等等都是製約著住宅租賃市場的致命因素。雖然不能斷定倡導人們租賃住房者是與房地產開發商串通一氣別有用心製造房價攀升勢在必行的輿論氣氛,但依然可以肯定,對於日益發愁於無安身立命之所的國人來說,房價高企越來越成為無法擺脫的惡劣夢魘;換個角度說,中國的房地產就是各級委府或者自身就成為最陰毒的房地產開發商、或者與房地產開發商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搜刮民脂民膏的絞肉機。去年我寫的“中國的房地產是個巨大的火葬場”一文,被網絡上炒得熱火朝天,就反映出當前社會上的浩蕩民意。

經常給我發來很有價值資料而素未謀麵連確切姓名都不清楚(對此我感覺很是歉疚)的人前不久給我發來了材料。也許,這可以讓我們在比如租售比之外的另一個角度來判斷咱們設身處地的真實狀況。

Zhou Jianjun

2007年6月27日 3:31

日本東京 房價全球最貴 中國人住房痛苦指數最高

(何必注,略。)

這種分析很是有趣,於我本人來說,更是符合“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引”那種悲觀主義和失敗主義的視野。

應該看到,其中的數據如果套換到了現在,恐怕北京乃至中國的住房痛苦指數會更高;同時,如果說對於日本社會來說,人均收入或許還有些個實際意義的話,那麽對於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北京以及中國社會而言,人均收入不過就是個當局粉飾太平避實就虛而供養和玩弄的婊子。考慮到基尼係數在中日之間的差距,那麽人均收入的意味就有著天壤之別了。

別忘了,咱可是自命不凡的社會主義國家。

孫立平認為,“如果說今天中國的房地產有問題,那就不僅僅在於房地產業本身,而在於它背後的社會現狀。”

租售比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讓我們膽戰心驚嗎?無所謂吧。為什麽?因為咱中國人就是死皮賴臉百毒不侵的頑劣之輩。

基尼係數也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即使按照統計造假無處不在的官方結論,中國也早就超過了國際認為社會勢必動蕩的0.45的水平;而坊間則直截了當地認為中國社會的基尼係數已經超過了0.6,向著滿分充滿豪情壯誌地奔去。咱中國社會怎麽了?不還照樣歌舞升平?社會動蕩?在哪兒?誰知道?被當局花言巧語作“群體性事件”來指稱的動亂,通過媒體管製不讓咱中國人知道就是了。什麽知情權,做夢去吧。

通貨膨脹不也超過了委府3%的警戒線,又怎麽了?現在,宣傳部門禁止報道通貨膨脹。你有什麽轍?

失業率也早就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國際上認為,如果失業率超過10%,那麽將會產生社會動蕩。可問題是,中國的統計口徑裏,根本沒有失業率這個玩意兒,而被衙門巧舌如簧別有用心地更換作“城鎮登記失業率”。2004年我就寫過專門的文字,呼籲將這種中國特色卻製造了致命麻煩的貨色,改作去掉太多限定而直截了當為失業率,並且被類似中國青年報的媒體刊載。可到現在情況如何呢?依然如故。當局繼續如此這般自欺欺人,比如今年委府的目標是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而中國的真實失業率是多少?沒有人說得清楚。農村勞動力是不是也存在失業?或者是,農民是不是也有被失業率統計的權利?城鎮人口中非正規就業該如何判斷?被官方拒絕登記的失業人口是否應該計入失業人群?全國1.5億遊走在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算不算失業者?如果將這些失業群體通通計入失業率,那麽中國社會的失業率會是如何?曾經看到的數據是,2003年就有人判斷,中國社會的真實失業率應該在25%的檔次。換句話說,中國社會失業率超越國際公認警戒線一倍還要多。可即使如此,咱中國人不還得按部就班地向著如此製度頂禮膜拜?

所以嘛,住宅租售比例超越國際公認的警戒線,這又怎麽了?樂觀主義分子們會大言不慚地說,咱中國社會有自身的特色和運轉機製,即使包括基尼係數、通貨膨脹、失業率等等全部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中國社會也會依然保持國泰民安的景象。如此,咱不還是得早出晚歸地苟且偷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