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平安保險公司公然買贓

(2023-01-19 00:51:23) 下一個

平安保險公司公然買贓

                                     2007年5月29日

何必

“2007第四屆中國最具生命力百強企業暨感動中國經濟人物”日前揭曉。平安保險連續四年榮膺百強榜冠軍……(略。)

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則典型的溜須拍馬式的會議報道。

這個平安保險,還真能折騰。

不過,我知道,平安折騰的空間也差不多了。

朋友給我發來了有關平安的組織架構。股東大會下分設董事會和監事會,兩個會下下麵是集體執行委員會,該委員會下轄三個部門:管理委員會、子公司經營層和職能部門;再往下一層,則密布著產險公司、壽險公司、信托公司、養老保險公司、健康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和海外控股公司;其中,海外控股公司下轄香港公司,信托公司則下轄證券公司和信托銀行。

而平安的自我公告也很是自吹自擂。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平安”)是中國第一家以保險為核心的,融證券、信托、銀行、資產管理、企業年金等多元金融業務為一體的緊密、高效、多元的綜合金融服務集團。(何必注,略。)

而且,有關平安的各式各樣花裏胡梢的吹捧比比皆是。

可真實情況如何呢?除了我周圍太多的平安保險業務員、經紀人殺熟鬧得人們對這群業務員經紀人避猶不及之外,最近出現的一個也許還沒有引起廣泛注意的報道卻可能引發一個驚天動地的反響。

既然如此,咱也就不怕冗長,將該報道悉數抄襲。

平安巨資購入北京爭議寫字樓調查

【2007.05.24 09:55】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何必注,略。)

如此事件,也算是迂回曲折吧。

但是,要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好戲還在後頭呢。

要知道,中國官民一致的看法是,隻要中國金融不出問題,那麽中國經濟出現再大的麻煩也不過區區小事;而中國經濟出現了致命麻煩,隻能是中國的金融出了大事。

僅僅就本次交易而不去放大到中國社會問題,平安這次的購買過程,充滿了太多讓人浮想聯翩等待水落石出的驚世駭俗的內幕。

嘉利來大坑,那可不是什麽小菜一碟,而是一個太燙手的山芋了。我得知平安購買了該項目後,通知了媒體的同行。有人聞聽此事的第一反應就是:“什麽?平安把嘉利來大坑買了?!”“馬明哲是不是發瘋了?!”

也就是說,嘉利來大坑項目,本身存在著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應該可以透視出現如今中國社會所有的經濟、政治、社會、法律、文化、人倫等問題。如果拿這個案例的前前後後進行仔細揣摩和描述,應該是當代中國一部浩浩蕩蕩令人聲淚俱下的喋血經典。

中國社科院發布2007年中國社會發展藍皮書,認為當今中國最為緊張的社會關係是官民關係,這一結論讓藍皮書寫作者始料未及,因為該結論一改以往貧富差距的寫照。其實,就目前的情況看,仇富到仇官的演變,也是曆曆在目的。換言之,富人也成為官場的犧牲品。北京市方麵在掠奪富人上的所作所為,絲毫不比對待貧民要差;或者說,權力將所有對象都邊緣化垃圾化貧困化。

如此情況下,嘉利來大坑本身就是個在法律上有著嚴重殘缺的項目,其產權歸屬到現在還是模糊不清,北京市方麵與中南海在此項目上的較量遠未妥當。因此,該項目的處置根本不能獲得哪怕現如今殘缺不全的法律的支持。

就現在看,平安如此交易,首先在程序上就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拒絕向媒體公布內幕、拒絕向股市投資人公布、沒有向證監會通報如此項目的交易……等等。這些,都涉及到信息披露方麵的巨大疏漏。

作為中國最大的非公有製A股和H股雙料上市公司,平安的表現可以折射出坊間一直喋喋不休卻很難達成共識的有關原罪之說。

不僅如此,平安除了是內地和香港的上市公司外,還是金融類企業。在目前中國股市處於如此瘋狂狀態裏火爆到了極致的當口,金融類企業的表現就更加令人目不轉睛。

更為可怕的是,平安不止是金融類雙料上市公司,還是壽險企業,也就是說,是拿著很多中國人養家活口養老送終的錢的企業。如此企業,如果也套用中國時髦的話來說,按照國際慣例,壽險公司本身應該具有更強有力的美譽度、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反過來,如果壽險公司有哪怕些許的瑕疵,那麽就應該受到格外的關照和特別嚴厲的製裁。

那麽,平安所購買的嘉利來大坑項目,應該如何看待呢?

如果是平安對嘉利來大坑項目的性質毫不知情,似乎說不過去。該項目是全中國最為著名的權力再分配爭奪戰裏你死我活的戰場,隨便在網上搜索嘉利來大坑案件,相關內容數不勝數。作為平安一項重大收購,對項目的調查和研判應該是企業運營中不可避免的。而且,嘉利來大坑的相關方麵也不難調查。

假如平安方麵果然對嘉利來大坑的真相一無所知,那麽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平安方麵企業操作能力到底如何?如果連這麽個項目的信息都無法掌握,那麽如何具有能力去掌控千百萬人的壽險經營?這種企業如何能夠得到滬港兩地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其企業管理和經營能力如何能夠獲得認可?

如果平安得知嘉利來大坑的確切信息,卻依然一往無前,那麽就涉嫌無法無天,在法律上有購買贓物的故意了。

假如平安有如此故意,那麽其動機是什麽呢?顯然,這種交易的危險性不言自明。可以說得過去的解釋就是,交易雙方都認為法力無邊手眼通天,具備翻雲覆雨的本事和叱吒風雲的氣概,也就是俗話說沒有搞不定的事。在如此自我膨脹的狀態裏,平安才幹出了如此荒唐至極的勾當。

從到現在有關嘉利來項目的交易信息看,平安方麵對此守口如瓶,而信息傳播來源隻不過是消息人士透露。這也很讓人匪夷所思。令人浮想聯翩的是,嘉利來項目本身的嚴重問題,使得平安如此交易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地步。可能的情況是,交易雙方並沒有全部完成交易,平安方麵要求對方將項目合法性得以確立,否則不償付剩餘款項,但由於項目本身的特殊性,致使短期內合法性的擴充幾乎不可能,於是通過消息擴散使得平安處於被拴在一根線上的螞蚱,難以擺脫幹係。

如果平安僅僅在滬市套現,在目前中國社會的治理格局中,封鎖消息愚弄投資者的行徑無處不在,或許也就萬事大吉了。可不幸的是,平安還在香港上市。

這香港是什麽地方?對於內地太多赴港上市的企業一個個都賊眉鼠眼卻享受著治外法權的現實狀況恨之入骨。作為香港發鈔行的中國銀行,其以劉金寶為首的高層被中紀委拿下悉數在內地雙規,香港對此卻一無所知,對香港的法治是何等巨大的嘲弄?

不過,香港也還是個也許能夠講理的地方,廉交所以及警方的介入,是在所難免的。

如果平安被懷疑隱瞞嘉利來項目交易信息,那麽就有欺騙投資人的嫌疑,那就遠不止是民事法律所能夠框範的了。

現在,平安買贓事件的大幕已經開啟,海外媒體也為此蜂擁而至,相信隨著事件的調查,會有更多令人期待得抓耳撓腮的內容逐漸浮出水麵,冰山一角也湊合讓咱一次看個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