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師範生服役期會導致教育邊緣化
2007年5月24日
何必
5月18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師範生免費教育實施辦法》的相關情況,……(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何必注,略。)
這個節目又是個新記者的作品。從其建議觀點裏就能夠看得出來,很多政策認識、表述和把握能力差得很遠。
網上的段子如此說法。(何必注,略。)
教育部發布這個辦法,看上去很不錯的一件事,明確了師範院校學生不能白拿國家財政撥出款項,上完了學就去幹與公立教育無關的雞鳴狗盜之事。
不過,這樣的規定看上去還是有些問題。
應該說,平衡教育,改善教育資源配置體製、機製和狀況,將優良教育資源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這本無可厚非。同時,師範生花了國家的錢,就應該為國家服務,這一理所應當。可問題在於,其政策依據和可能產生的後果會如何?
這個10年是根據什麽確定出來的?在目前委府信息保密甚囂塵上的情況下,很難確切知道其依據到底如何。從現象上看,應該是免費師範生就學期間國家財政投入的產出時期。節目中的測算,一個師範生本科四年光景所花費的錢差不多4萬元的水平,而畢業後返鄉投身當地教育,要花10年時間才能補償國家投入。這種算法是否科學準確?
要知道,本科生畢業時,通常年齡都在22歲的當口,正值風華正茂的青春歲月,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充滿了激情活力。如果要求免費師範生必須有著長達10年的服役期,就已經到了32歲的光景,這時如果離開教育領域,人生的最富有學習和拚搏的階段行將告終,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經有了大幅度的下降。10年的時間,差不多把一個人最活躍的時光悉數套牢。
更應該看到,這10年,對於大學生來說,麵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有著太多的機會。美國教育家拉爾夫•泰勒認為,選擇多樣性與個人教育程度、平均成長狀況同行。(奈斯比特《大趨勢》第256頁)如果被固定在原籍從事教育,那麽就要麵對由於不得不如此所喪失的機會的代價,一就是機會成本的比較。免費四年的大學生涯是否值得用10年的青春去贖回,這顯然是需要有個科學合理的解釋的。
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高等教育收益率=(高等教育畢業生收入-中等教育畢業生收入)/(高等教育投資)。
當然,舒爾茨的如此計算,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下有著充分競爭環境預設作為其基礎和理論前提。不過,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對於免費師範生而言,接受10年服役期的條件也是過於苛刻好殘酷。這還不算,雖然師範生自從上了大學就已經與農村人口脫離了幹係,如果返回原籍工作,會由於戶籍差異而可能與當地人有著區別;也不消說,農村基礎教育費用不足一直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農村教師的收入得不到保證比比皆是,使得舒爾茨的收益率大大貶損。
於是,這會產生什麽樣的結果呢?除非貧困到了哪怕債台高築都無法繳納張開血盆大口侵吞國民財富的高等教育的費用、必須依賴國家財政投入來完成高等教育,否則不會選擇免費師範生來給自己、以及為了供養自己付出越來越高昂代價的家庭套上個必須返回原籍並且從事教育10年的枷鎖。
福柯在其《話語的秩序》中指出,“每一種教育製度都是以伴隨話語而來的知識和權力來保存或修改話語占用的政治手段。”而如此製度安排下,致使政治選擇的必然後果就是,免費師範生人群越來越貧困化、邊緣化、垃圾化,免費師範生人群不僅在學校裏被打上了鮮明的貧困印記,而且還因為畢業後10年的去路已經明確,使得這個人群遊離於其他所有大學畢業生;也因為其返回原籍從事10年教育的職業前景,人生前程被固化到了相當的程度。
今年初《華夏時報》有評論認為, 接受教育和因教育而獲得的學曆、技能,是現代社會主導社會流動的最重要機製。每個人通過自我奮鬥加強社會生存的幾率,可以有機會改變自身的生活處境與社會地位等,從而使社會充滿活力與效率。開放社會的希望就在於,不會壓抑社會流動的個人欲望,人們能夠在社會各個階層中進行流動而沒有政策性阻力。
可教育部卻通過如此規定,反其道而行之,用10年的規定來將免費師範生的前途活生生弄成僵化的形式。
還應該看到,上大學是目前中國社會越來越稀缺的改變自身與提升社會地位的途徑。在當前中國社會的權利救濟製度搖搖欲墜、社會保障製度形同虛設的情況下,個人好家庭費盡千辛萬苦才得來的鯉魚跳龍門的結果,卻被免費製度而必須打道回府。這不能不讓越來越多的原本可能從事教育的大學生望而卻步敬而遠之。
更何況,當今中國社會風氣敗壞在基礎教育領域也是愈演愈烈。王未名從美國給我發來BBC的相關內容。
2007年04月23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0:47北京時間 18:47發表
轉寄朋友 打印文稿
談談中國教育的"普九"問題
(何必注,略。)
當然可以想象到,免費師範生返回原籍從事教育,在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裏,要麽背信棄義選擇離開腐敗,要麽趨炎附勢合流同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