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角力形成新的國際恐怖之勢才剛剛開始
2006年6月11日
何必
摩托羅拉在印度市場銷售的全部手機硬件都將在印度生產,同時用30美元以下的手機打入印度大眾市場……(略。)
不知道,這樣的消息讓國人看了心裏會是什麽樣的感受。
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投資重點從中國轉移到印度,這應該是以招商引資為重要發展戰略的中國各級政府非常不情願看到的,並且,對於習慣了以外資帶動的增長(雖然這種增長本身很可能是虛幻並得到越來越多的非議)與發展(將增長等同於發展的邏輯至今暢行無阻)的中國人來說,印度的稍微的超越就意味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受挫。
管理谘詢公司科爾尼(AT Kearney)對全球投資者信心進行的一項年度調查顯示,2005年外國直接投資信心指數(2005 FDI Confidence Index)顯示,有80%的企業領導人計劃在未來3年內在海外設置公司職能部門,比例遠遠高於2004年的66%和和2003年的50%。54%的高管人士表示,他們計劃提升在外國投資的水平。科爾尼表示:“與中國相比,印度的技術和信息技術(IT)導向型經濟獲得的資本密集型外國直接投資較少。中國整個製造業基礎在相當大程度上已由外國跨國公司建成。”
記得1990年代末總是和北京一幫子報紙記者吃喝玩樂時,曾經對中國與印度的差距進行過討論,其中太多的人都不同意當時我認為印度將對中國構成嚴重威脅的言論,並且以1962年中國在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當中的戰績來證明中國的強大,全然不顧印度的增長。
到現在,情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大概至少在媒體層麵不會再對印度的崛起有什麽疑義了。
對於印度,中國人一向是抱著很敏感而脆弱的態度看待與之合作,更是對其內部的問題忘不了說三道四。中國的印度問題專家張文木在其《印度國家發展的製度成本》一文中指出,印度土地改革仍是一場印度富人之間的財富再分配,而印度人民並未成為這場革命受益的主體。土改後,廣大農民的貧困化程度不僅沒有減輕,反而長期保留下來。印裔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有過公正的評價,他認為:“隨著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的高速經濟進步得到更充分的分析,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並非僅僅是經濟開放——以及更大程度地依賴國內和國際貿易——導致了這些經濟經曆如此快速的經濟轉變。積極的社會變革、教育和識字普及、更好的醫療保健服務——也為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說,這種說法僅僅提醒那些轉型國家需要注意的風險,也算湊合,不過如果要是以此來證明印度正在轟轟烈烈展開的改革就必定是落後於中國甚至注定失敗,似乎未必令人信服。
實際上,中國和印度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展開著一場也許未來回過頭來看可謂是驚心動魄的較量。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月15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相當數量的CEO對中國的投資看好。78%受訪者認為中國能提供最重要的市場發展機會。遍及45個國家超過1400名CEO參與了普華永道這項《全球CEO調查報告》,其中接近2/3的人均有信心於未來三年,全球化會對其業務帶來正麵的影響。當中逾七成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在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其中一個國家投資,駐亞太區的CEO當中,逾九成對亞太區未來五年的投資機會充滿信心。在上述四國中,55%的受訪CEO表示中國是最受歡迎的投資國家,78%受訪者認為中國能提供最重要的市場發展機會,64%的CEO認為過分監管是全球化路途上主要的障礙。 普華永道中國區業務主管合夥人林怡仲表示:“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企業,已不再是作為富有企業全球化的目標。它們中相當多的企業已經或正在成為全球化浪潮的積極參與者,與我們訪問中所見的各地企業CEO一樣,對全球化抱著正麵的態度,尤其是以中國日益增長的海外投資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而對於印度目前的成功發展,國人也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2月15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事實上,印度相比中國更具有優勢的,恰恰是在於市場經濟的基石的法治。在印度政黨政治體係對於政權變遷影響社會生活的程度上,印度具備了讓現今大多數國際社會所認可的政治製度和意識形態基礎與環境,遠沒有中國這種執政黨麵臨從特殊人群(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利益代表向著包容性(仨代表)強大到了為黨性所屏蔽的程度(試圖成為全民黨)的麻煩。同時,印度的經濟運行有著穩定而發達的資本機製及其所賴以依托的法律體係,這在中國是很難想象的。
由是,中印之間的角力就成為了當今世界上非常惹人注目的事情,並且對國際社會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僅僅從國際經濟方麵,就可以看出這種影響的範圍。2005年12月30日快訊,(何必注,略。)
實際上,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聲音都在議論中國和印度對於出口通貨緊縮、並且推動國際市場不光是大宗工業品連帶能源以及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攀升所做出的巨大貢獻。這更是引起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對此的擔憂,甚至直接居間進行挑撥離間。3月初《金融時報》報道,目前美國總統布什開始對印度的訪問,(何必注,略。)
香港《亞洲周刊》4月16日刊登題為《印度軟件業領先中國的秘密》的文章指出,(何必注,略。)
此期被看作西歐最專製的法國也注意到了中印之間的角力。《費加羅報》報道,(何必注,略。)
……
怎麽樣?也算是五花八門見仁見智吧。不過,我更傾向於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評論:(何必注,略。)
而近來,國際上的輿論針對中印之爭的態度,正在朝著越來越有利於印度的方向轉變,更多的人共識於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新的領跑者,並由於印度政治製度上的優勢,會把中國遠遠地甩在後麵連屁的味兒都聞不著。
如此,摩托羅拉去印度大興土木,又有什麽可奇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