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社區醫療藥品零差率喜悅的瘋狂

(2023-01-15 22:23:36) 下一個

社區醫療藥品零差率喜悅的瘋狂

                              2007年2月7日

何必

市衛生部門在社區醫療機構推行的藥品“零差率”銷售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了……(略。)

記者在建議觀點裏寫道:有人擔心社區零差率售藥後,會變成平價藥房,對此,市衛生局回應,這樣既能促進百姓享受零差率藥品優惠,又能提高社區醫生的醫療水平,增加居民與社區的交流。另外,也可以讓大醫院不再盲目發展普通門診、改變以藥養醫的模式。

顯然,這是個給北京市衛生局正在大張旗鼓進行的醫療改革捧臭腳的。

醫生:“怎麽找不到我的筆了呢?我想給你開藥方.”病人小聲地提醒到:“醫生,您不是把它放在我的胳肢窩裏了嗎?”

前不久有媒體找我,想讓我就社區醫療問題專門寫點子什麽。我答複說,現在我每天要做兩檔日播電視節目,忙裏偷閑寫點子胡說八道的文字,都是隨感即興的狗屁玩意兒,所以沒有時間專門為某家報刊撰寫什麽。好在對方也理解我的難處,從我的博客上選取了一篇與社區醫療相關的稿子用了。

以我這吹毛求疵的視角來看,北京市轟轟烈烈紅紅火火鬧得驚天動地的社區醫療試點改革,無非還是自娛自樂的把戲。

媒體津津樂道於,北京市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卻隻字不提納稅人相應的痛苦),太有錢了,完全可以增加政府對醫療衛生的投入力度。不信就看看,海澱區開上了平價醫院,而且開了一家(上地)都不過癮,還開了第二家(羊坊店),計劃還要在海澱區的西部開辦第三家。

我實在驚歎於比如海澱區委府的雄心壯誌和揮金如土。首家平價醫院開張後,就有四川的孕婦千裏迢迢專程趕到這裏來生產,而平價醫院為貧困人群服務的宗旨,也有著無法甄別本市與外地人口的剛性弊端,否則就會被指作對外來的類似農民工等人群有著歧視性準入條件的可能性;而如果不加區分地來者不拒,那麽就會形成海澱區平價醫院為全國貧困人群買單的尷尬狀況,稍微有點子正常思維能力的人就會看出,這無論如何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平價醫院的命數也就可想而知了。

海澱區有錢,委府為所欲為就讓他們幹去吧。反正海澱區的納稅人也不敢造反。

而北京市衛生局醫療改革的方向,卻不是海澱區那種模式,而是東城區的這種社區醫療模式。采用藥品零差率的方式,什麽價錢進貨就什麽價錢出貨,買進價和賣出價持平,這本身也算是製度創新了吧。

其實,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也很是令人困惑。政府為社區醫療機構的藥品采購、運輸、保管、銷售等等環節全部買單,這種路數的天然缺陷就是社區醫療藥品目錄上的殘缺不全,換言之,那些稍微昂貴點的藥品就會被當局視若無睹,盡量削減社區醫療當中政府采購名單上的開支。

更重要的是,藥品價格並不是衛生行政管理部門權限裏可以染指的,在藥品流通領域,本身就是藥監局的領地。因此,藥品價格遠不是醫療改革一個部門可以說了算的。這樣,也給比如衛生部高強義憤填膺地指摘藥品價格虛高是對患者生吞活剝的豪言壯語提供了責任背景,因為指責藥監局所管轄的地界兒,並不會對衛生領域產生負麵影響,更可以轉移社會上對於醫療成為國民財富提款機強取豪奪行徑的注意力。

另一方麵,大背景的情況是價格違法愈演愈烈。去年8月7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現在,2006年全年的價格違法總體情況還沒有公布,但從方方麵麵的信息看,價格違法狀況愈演愈烈,並且導致通貨膨脹的壓力迅速加劇。就算不考慮房價和股市因素,CPI也突飛猛進到了2.9%的高位,讓衙門憂心忡忡如果失控將會發生什麽樣的社會反應。

而且,媒體也不失時機地揭露,日前南昌市委老幹部局等四家單位聯合調查顯示,南昌市從2003年1月起運行離休幹部醫藥費保障機製後,虛開亂報醫藥費泛濫,虧空巨大。截至2004年底,超支5000多萬元。2004年1月~2005年6月底,南昌某中學鄭某共開了美多巴627盒,如按正常劑量服用,可以每日不間斷62.3年;他還開了拜糖平857盒,可以連續吃23.5年;一年半的時間,國家共為其支付醫藥費30.9萬元。有人一年就診438次,一天之內最多就診5次;有人一年門診費用超過21萬元;有人一年內月均做10次X光檢查;有男同誌進行婦科分泌物檢查,甚至有人在使用拜糖平等糖尿病治療藥物時,又大量使用葡萄糖藥品。

在這種情況下,蠹蟲無處不在而且喪心病狂,納稅人的錢就是如此被日益洶湧澎湃的“公共開支”所揮霍,相形之下,作為全國醫療改革試點的北京市社區醫療製度實驗,就有了公共財政支持上的堪憂之處了。

更何況,中國的藥品領域本身就是個巨大的黑洞。國家愛藥監局局座被法辦,端出這個藥品最高行政管理部門一大堆貪官汙吏,形成了窩案,局座本人更是把其公子等家人也都牽連進去,一起享受鐵窗生涯。

《瞭望》新聞周刊2006年12月載文,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有藥品生產企業6600多家,藥品批發企業1.3萬多家,零售企業22萬家,數量上占了全世界的4%。美國藥品生產企業隻有100家左右,批發企業隻有70家。美國國家醫藥研究院的一項調研報告表明,中國藥品生產能力有60%過剩。目前全球投入的新藥研發費用占總銷售收入的18%左右,而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科研開發投入的費用均不到銷售收入的1%。

這是什麽景象?那麽多的藥品生產企業,都在進行著陳舊或者同質產品的大批量製造;而那麽多批發和零售企業,都在這個領域當中分得了各自的一杯羹,也因之必然提高藥品流通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

如此,社區醫療機構所能夠采購到的藥品會是什麽貨色,也就不難知曉了。

問題還在於,衛生部門自身到底是什麽破爛。媒體報道,據2006年全國衛生係統紀檢監察暨糾風工作會議披露,2005年衛生係統共查處收受“紅包”問題178件,處理違紀違規人員142人;查處醫療亂收費問題431件,涉及金額399萬元人民幣,處理違紀違規人員824人。從這組數據看,非醫療係統堪稱中國“第一廉”。截至2001年底,中國共有2861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399萬元亂收費分攤下來,每個縣才1000多塊錢。這個查處結果是必然的。衛生部門身兼裁判員和運動員兩種角色,檢查由其督導,衛生部門是醫院的主管部門,倘若查出來的問題成堆,等於證明衛生部門失職。當務之急是盡快將公立醫院和其背後的利益主體徹底剝離開來。

北京市衛生局也曾經對其轄區裏的醫療機構進行過類似的檢查,結果全北京市才有4件醫生收受紅包事件,並大言不慚地宣稱,醫生收受紅包不屬於商業賄賂。

這個結果讓全社會恨不得笑掉大牙,為北京市衛生局的恬不知恥感到無可奈何,更是為如此衙門主持著北京市醫療改革和咱們的生老病死的機關而感到脊背陣陣發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