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開了掠奪西部吧
2006年5月31日
何必
青海省副省長馬建堂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希望適當考慮青海自身的需要……(略。)
“過多考慮東部利益 西部能源產地遭遇能源瓶頸”是這篇報道的標題。這大概也是該報紙試圖以如此惹人耳目的手法吸引關注的技巧。
筆者成長經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高小和初中的部分時間)就是在青海渡過的,對於西部也算是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可以說,現在我的直率、草根、偏頗、庸俗、憤世嫉俗等等也許惡劣的品質與我在青海的歲月密切相關。雖然自從1983年以後就未曾再回到青海去過,但價值觀形成階段的特殊氛圍還是讓我對青海以及那時探訪過的西部地區情有獨鍾。
青海麵臨著經濟發展的機遇,而這種機遇對於剛剛走出洪荒的偏遠省分來說可能就是千載難逢的。可遺憾的是,青海卻以一個能源寶地的身份遭遇到能源瓶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尷尬和諷刺。
其實,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過多考慮東部利益的說法早就不是什麽新鮮的。事實上,對於西部乃至中部的掠奪成全東部的富裕,這在坊間根本不是什麽新聞。例如,“新西煤東運大通道”(簡稱“第三煤路”)方案上報國務院審批。該方案將耗資200多億元,由內蒙古集寧至河北曹妃甸港和灤南站,全長700多公裏。股東包括香港多家H股上市公司母公司,有神華集團、華能集團和大唐國際。對此安邦分析師認為,以資源稟賦論,西部是中國最大的能源生產基地,東部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基地,把煤炭挖出來送到東部去消費,不僅耗費了大量運力,消費的分散也使得生產非常分散,並不利於煤炭資源的集約利用。事實上,目前都已經出現了煤炭消費向西部轉移的趨勢。大量的發電企業紛紛走到西部,開始了煤電聯營。而不少的高耗能產業也開始邁出向西部進軍的步伐。
東部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僅在本地進行著中國特色的掠奪和透支,並且更是通過綁架國家要挾政府的方式,向中西部進行著資源討伐以及發展模式的輸出。不少正襟危坐的專家學者們來不來就以什麽“梯度理論”來解析這種現象,號稱是會發生產業以及增長漸次西移。而這種理論及其主導下的政策以及策略的指引下,中西部卻遭了大害。
一些在長三角地區由於環保、用地緊張等原因需要被關停的項目,正成為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爭奪的焦點。部分地區以極低的土地出讓價吸引外資,有時甚至是“零地價”。同時開出投資500萬元以上者可享受“超國民待遇”、擁有交通違規免於處罰等特權等附加條件。浙江省台州市環保局副局長表示,“我們這裏要關停的汙染項目,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當寶貝一樣搶。”實際上,這種采取各種政策優惠“搶項目”、吸引外資的事,正是長三角地區以前挖空心思、削尖腦袋去做的。媒體質問,無疑,這部分地區將重走長三角的老路,這合適麽?
今年3月上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行政問題及在公共支出方麵的巨大地區差異,中國內陸省份正麵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在經合組織一份長100頁的有關中國公共支出的報告中,作者瑪吉特•莫爾納Margit Molnar表示,中國內陸省份(特別是安徽和河南)對社會服務的龐大需求與政府支出格局之間,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差距。她表示,以繁華城市上海和貧窮省份河南為例,上海市的累計資本支出約為河南省的10倍。協助調查的原經合組織經濟學家查爾斯•皮戈特Charles Pigott表示,中國中部對資金的需求最為強烈,取代西部成為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中國中央政府在過去5年中推行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振興東北規劃,已向兩地注入許多急需資金。經合組織經濟學家表示,雖然中國政府正致力於向地方政府劃撥更多資金,以促進醫療、教育和科技發展,但近年來,支出增幅有所放緩,而且以國際標準而論,支出水平仍然很低。近些年,中國在醫療、教育、文化和科研等領域的支出一直徘徊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5%左右。相比之下,經合組織成員國平均比例超過28%。該報告指出:“中國不均衡的財政分權已經成為公共開支發揮效力的重要阻礙。”經合組織建議中國政府將預算外開支納入官方預算數字,提高透明度,改善會計標準,同時製定具體的考核準則,使地方官員更加負責。
現在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社會不公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地區之間的差距。在被尊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貓論和摸著石頭過河這種典型的實用主義方法論的指導下,全國進入了浮躁短視功利的騷動當中;而鄧小平關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種帶有對紅色中國建立後大鍋飯和絕對平均主義的反叛成色的差異化增長模式,更是經久不衰,全然忽略、甚至被執行者故意閉口不談鄧小平後麵那句“先富帶動其他人(地區)共同富裕”的戰略設計說辭,斷章取義為隻是鼓勵先富起來並一往無前,根本無視那些為了這些人和地區的富裕付出代價的那些“其他”。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快30年了,到現在的情況是,地區、人群、城鄉、產業等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發而不可收。到現在,各級權力部門都放棄了哪怕是表麵上的遮羞布,赤裸裸地進行著斷子絕孫的盜搶,成就著全社會的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