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電視節目怎麽就到了這個地步

(2023-01-02 13:22:48) 下一個

電視節目怎麽就到了這個地步

                               2006年5月28日

何必

四個男人,分別有過家庭離異的經曆。而現在,離異男女複婚比例上升,可其中男性提出複婚的卻很少。據一個離婚網站提供的數據稱,在統計的複婚案例中,沒有一個是男性提出的……(略。)

節目的最後,又是老潘出來對這樣的內容進行著點評。在這個名為“城市觀察”的板塊當中,老潘最近頻頻出現,被《首經》和《城市》兩個欄目、以及財經頻道諸多同事譏笑嘲諷,好在本人心態還算湊合,往往在這些冷嘲熱諷出口之前就自毀長城,先說自己臭不要臉,讓對方無言以對,否則按照老潘這倒黴的人緣兒,非萬劫不複不可。

此前一天,說到曾經獲得舉重全國冠軍並且多次打破世界記錄的吉林籍運動員鄒春蘭現在卻隻能在長春當撮澡工,因為高潮東自從《首經》直播後就離開了《城市》,使得後者不得不啟用新的主持人。在頻道的安排下,具有些個電視主持經驗的媒體人董路上陣。俺不知道董路過去曾經主持過什麽樣的節目,但從他在這個節目中的主持效果看,至少還沒有上路,從神態和語言上,需要磨合。

而那期節目裏,董路與老潘在演播室裏進行了“城市觀察”。老潘總是虛無飄渺地將這麽個偶然事件演繹到中國運動(而非“體育”,老潘對“體育”這種充滿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化說法嗤之以鼻)體製上來,認為中國在運動員培養機製上充斥著浮躁功利和短視,隻看到運動成績,而將運動員的死活不理不睬,造成一旦從運動領域退出,就麵臨著生存危機。

從董路的表現上看,雖然他在新浪上的博客贏得了人氣,但是在把握《城市》這樣的內容時,還顯得稚嫩與迷茫。

首經直播,還在新浪網等處開設了自己的博客,並希望欄目組裏的人都能將各自的博客鏈接到節目博客上去,但惟獨不敢邀請老潘將博客鏈接上。盡管老潘在博克中國上(何必)的專欄月發稿量還能保持在總排名的前三位,並且在剛剛才有的人氣排名上,麵對高手雲集“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專家”群體裏像黃花魚般地溜邊找縫,在各界一不留神的情況下擠到了前10名當中,至少也讓我這樣的社會最底層人有了與話語權似曾相識的假象,也反映出老潘的胡說八道並非自摸自慰,可在直播的首經上卻根本得不到如此待遇。在直播當天老潘非常客氣而彬彬有禮地寫的那篇《寄語首經報直播》(博克中國上有)剛剛被貼到首經博客上,就被命令拿下,因為“說的不對”。並且,到現在,老潘在首經博客上不能自己貼內容,隻能有博客審查者代勞。從此,我深刻地體會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還隻能是海市蜃樓。

在首經博客上,有著不少對老潘的匿名謾罵,甚至提出為什麽要讓老潘這種貨色恭任節目策劃的質疑。對此,我從來都是不屑一顧:愛罵什麽就讓丫罵去吧。

在那篇寄語直播稿子裏,老潘認為,如今電視節目已經不是主持人占據絕對優勢的時代了,或者說在戲托人還是人托戲方麵,現在已經很明確了,從《城市》在高潮東沒上節目的檔期中,隻是動用那個早就在節目中充任主持的女子,卻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從中可以看出,當下的電視新聞以及評論節目成敗的關鍵更在於說什麽,而不在於怎麽說和誰在說。

首經現在似乎有著人老珠黃的過氣之感。改版之初主持人鮮亮登場的新鮮感成為昨日黃花之後,立即麵臨著節目核心競爭力匱乏的問題。

同時,限於主持人的知識結構、個人立場、表達方式、以及在該節目中投入的程度,這檔原本是依靠主持人為王的節目中,逐漸形成了主持人霸權,在主創人員冥思苦想千辛萬苦製作出來的節目後,被主持人輕而易舉地判定了評論方向,有些更是距離節目設計之初的思路風馬牛不相及。這種態勢在該節目中愈演愈烈,大有一發而不可收的趨勢。最為突出的,就是去年底朝陽區法院對部分拒絕繳納物業費的業主進行強製執行那樣的新聞的點評,招致觀眾幾乎眾口一詞的指責唾罵;而筆者提供的線索被扭曲著處理,也使得老潘很多時候幹脆不再動彈(詳見筆者在博克中國上那篇《老潘活該跳牆》等)。

而現在將曾經全力以赴爭取到的每周七天打通為一個整體性節目之後,在直播時立即麵臨除了現在托舉的兩個主持人外,沒有了備份可以勝任直播的人選,將節目改作在周末一個說房一個說車,這種節目無論是從內容上,或是形式感(電視節目安身立命之本)方麵,還是從包括筆者在央視時曾經在同一層樓上的類似《清風車影》和《中國房產報道》這樣如今已經壽終正寢的全國電視領域此類節目上看,都是屬於注定要因為排除了大多數受眾所以沒有體現“仨代表”和“先進的性”以及“八榮八恥”,很難取得成功。如此作繭自縛之舉,未曾征詢過筆者的意見,老潘也無可奈何。

而且,《城市》從今年元旦開播到現在,還不足五個月的光景,從影響力和收視率方麵看,已經取得了包括《首經》在內的其他新聞資訊類節目需要幾年才能達到的層麵。從《城市》製片人、老潘的哥們兒李峙冰,再到老潘,都是奔五張去的老頭子了,雖然李峙冰比起奇醜無比的老潘來看上去還順眼點,但也是被歲月蹉跎得頭頂上水土流失非常嚴重,禿著個腦門在鏡頭麵前泛著陰森的光芒。這種人在電視圈裏東山再起,至少說明了電視並非都是那些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張狂少年的專利。更重要的是,節目的立場和價值觀才是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是支撐節目的基本點。

應該說,老潘對於電視節目還是下了一番工夫去逐個分析,並且形成了二十多萬字的成果(自己命名為《我給中央電視台打工之頻道篇》,而老潘在央視的經曆則為另一個二十多萬字的“欄目篇”)。我知道自己絕非聰明人,隻能依賴勤能補拙,也知道天道酬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